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鲁班经》的方位与山海观

2024-08-09    郑德东 郑恺伽

明中叶以来广泛流传于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木作营造的匠师手册《鲁班经》,反映了华夏民族千年来对人居环境、生活造物的理解与智慧凝练。中国古代社会在宅舍的选址定向、布局陈列、起料施工、营建时序、天文时辰等环节上都有经验主义遵循的法则,既是人居环境造物思想的高度凝练,也是近三百年来华夏传统人居造物的规则基石。

一、《鲁班经》源起及其当代价值

鲁班是中国建筑木构造作的鼻祖,生于姬姓中的公输氏,称公输子,因其地在鲁国,故又称鲁盘或者鲁般。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因而《鲁班经》也并非鲁班本人所著,而是后人整合华夏数千年营造经验的结晶—中国古代社会在宅舍的选址定向、布局陈列、起料施工、营建时序、天文时辰等环节上都有经验主义遵循的法则,社会概以“堪舆”一言以蔽之。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的序言中,将其与李诫的《营造法式》以及《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相类比,由鲁克思(Klaas Ruitenbeek)撰译的海外版《鲁班经》则称之为“中国营造的圣经”,赞叹其提供了系统的建筑形制、造型及天文地理的知识,以及生活信仰的规定,并将其用以指导营建、造物活动的中国智慧。

《鲁班经》全名《鲁班经匠家镜》,其前身为《鲁班营造正式》,约成书于元末明初(宁波天一阁有残本),明代万历间更名为《鲁班经匠家镜》。明中叶之后翻刻本、影印本迅速增多,除宁波范氏天一阁藏本之外,民间流传的版本主要为万历本和崇祯本,或是从这两个版本衍生出的翻刻本。其中万历本卷一至卷三、附录齐全,最值得参考,自明以后江南流传的诸多版本亦多源于它。

《鲁班经》的汇编者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影响,将风水、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神煞、方术、符箓等以人居环境造物为抓手汇入书中,同时兼汇《周易》《论衡》《黄帝宅经》《水龙经》《管子》《艺文志》《博山篇》《淮南子》《葬书》《禹贡》《阳宅集成》《营造法式》《风水辩》《辩论三十篇》等典籍的相关知识,反映了古代先贤对人居环境的思考与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万历本对此前以营建为主要成书逻辑的《鲁班营造正式》大木作内容进行扩充,增加了小木作内容(即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及至崇祯本又增加了水车、手推车、算盘等内容,使该书从建筑术书、人居环境书变为木工所属近于手册类的综合性用书。虽然传于民间的各版本编排上也多有颠舛失次之处,部分内容也有出入,但《鲁班经》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其造屋格式所配口诀不仅规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技法、营造范式、流程规矩,更从系统论的角度结合城市规划布局、内容数量、干支时序、节气时辰、图形图样、空间叙事等一系列结点纪要工作对象,将“就建筑谈建筑”的单一学科跨越为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围绕最佳人居环境造物的多学科交叉成果,通过集合中华文明上下数千年的住建经验与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进行营造创物的分享,以达成构建居舍避凶就吉、居安成仁的目的,可以说《鲁班经》清楚地描述了一幅“将环境的表征架构引入建造操作实践的全景图”。东南大学(原南工院)刘敦桢先生阅读了收藏于该校的珍本之后,曾于1962年专门撰文《鲁班营造正式》阐述其研究价值,称其为古人留下“异常珍贵的专门著作”,并坦言“推求书中所述各种做法和术语,进而校订各本文字图样,加以注释,使过去匠师们苦心努力的著作与民间建筑艺术不至沉埋湮没,也许是研究我国建筑史应做的工作之一”。

二、人居环境的方位与中国传统住建文化

《鲁班经》方位名词的知识来源甚广,除常用的东西南北方位词之外,还借用阴阳五行生克方位、先后天八卦属性方位、河图洛书次第方位、二十八宿时序方位、奇门遁甲顺逆方位等。其对于人居生活的方位几近严苛的规则,这里我们以故宫本明代万历丙午年(1606)汇贤斋刻本《新刻石函平砂玉尺经》收录的故宫本计算,其中提及方位的共有46处,根据类型分为四类:

(一)东西南北左右前后等常规方向。常规方位中左右前后参照系是令现在阅读者困惑的方位词,经过笔者的调研与传统匠人的口述采集可知,之所以会出现左右混淆、前后不分,是因为前后左右作为不定方位针对的是不同目的源,即两个不同的参考系统—“修屋子北就是前,相(看)房子南就是前”。

“河图为体,洛书为用”中先贤传承下来的“体”“用”观念,就很好地诠释了华夏民族两个不同的思辨视角:“体”为规则意识,“用”为改变意识。造房子时,是以“用”为核心:此时宅主人讲究“避火出让”,所以室内无主,修葺者是以第三者视角观测实施现场,也就是当下俗称的上帝视角,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1)。审查房屋时,是以“体”为核心:此时主家身在宅内、人居中宫,五行土归位、九宫五满,于是天人合一,方位便以主家视角体察屋宅,所以“坐北朝南左东右西”(图2)。比如《洛书》中开篇提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其论述就是以“用”为视角的观测者原则,把洛书图文形制拟人化之后出现“肩”“足”“戴”“履”,其中的左右就是观测者的左右,而不是人的左右。这里的“左三”其实是“图体人”的右手,“右七”是“图体人”的左手(图3)。

图1 第三者观测视角下的方位(郑德东 绘)

图2 主家视角下的方位(郑德东 绘)


图3 洛书图文形制拟人化的方位呈现(郑德东 绘)

可见,视角体系不同,前后南北上下也会是既然相反的位置。由于不了解上述美学思想,导致许多学者在研究时通过方位的上下文比对往往发现自相矛盾,误以为是《鲁班经》刻印文本的疏漏。事实上,睿智的华夏先民及早地体察出“体”“用”的区别,在许多典籍、诗歌、文学作品中都将这一美学思想展示得淋漓尽致:主家视野与观测者视野相互切换,主观与客观参考比照,自述与他述彼此衔接,天人交相辉映……

(二)以生克为核心的方位。《鲁班经》中五行生克方位的篇节主要用在营址建立上,因为部队涉及攻守之道、存亡之术,故以生克之理讲述方位最易辨明理解。通常对于五行的理解是与四象相匹配,即南为朱雀属火,北为玄武属水,东为青龙属木,西为白虎属金,中央厚土居其中。但《鲁班经》从造园的逻辑体系中,对于五行方位更看重生克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如《兵部要略》中亦提及:土生金又克水,故居其前,利金戈且善守;金居其左,火居其右,次第为水木。如此对于旅居式的安营扎寨,在内部系统上达成某种循环生生不息、克而不败的状态。同样在《鲁班经》该篇章提及方位还有以“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核心的“八门”,也是具有攻防意识的方位体系(俗称奇门遁甲),诸葛亮大破的“八门金锁阵”即是源从此八门。

(三)以易学为核心的天地观。即人们常说的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方位。此节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方位的取用,主要关键在于前述的“体”“用”规律来厘清方位的变化,其他具体内容则多从《易传》《易辞》规律,如《周易》云“易以天地为准”,大抵而言即为地表的山川、州域等事物是与天上不同区位的星体相对应的;再如明代黄道周著《三易洞玑》:“盖约天文历数归之于《易》,其曰《三易》者,谓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孔子之《易》也。”相应参考文献与学者论述较多,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四)以天文地理为核心的宇宙观。最主要的知识体系来自《洛书》《河图》、“二十八宿”与“九星紫白”。“中宫”一词在《鲁班经》中反复出现,且随之出现“黑”“白”“紫”“三白星”等词,令许多阅读者费解,事实上其中说的并非色彩,而是方位。其中,一为坎曰“一白”、二为坤曰“二黑”、三为震曰“三碧”、四为巽曰“四绿”、五为中宫曰“五黄”、六为乾曰“六白”、七为兑曰“七赤”、八为艮曰“八白”、九为离曰“九紫”……如此次第,是九星飞宫法依照洛书的图文演变生成规律分成九宫格,再通过先人对于环境浪漫主义解读赋予生动的颜色系统,形成的一系列以颜色为方位指代的名词,其中一、六、八合称为“三白”或“三白星”,“三白九紫”也是前述八门中“休门”“生门”“开门”“景门”方位之所在,在非变化状态下的通常民居中指正北、西北、东北、正南四个方位。

由上可见,对于《鲁班经》方位名词的混搭现象并非是古代编者对于知识体系的卖弄,也不是语境失次单纯的混搭,而是基于对场所环境的认知优选其方位体系得当的最佳表述,便于各语境下知识体系的应用。

三、《鲁班经》知识体系与华夏人居环境观

美国年轻学者亚当(Adam Brillhart)在中国留学期间,在他的博士论文写道:“相对于在《营造法式》中所绘制的等级化建构体系图像,《鲁班经》则是打开了另一种讨论‘建构’这一西方概念的可能,即一种以具体的社会性仪式和身体性劳作所建立的意义,而不只是通过美学和知识体系所建立的象征意义。”[2]此话的前半部分区别于《营造法式》的等级化构架体系图像,赞誉了《鲁班经》的构建理念与逻辑,但关于“社会性仪式”“身体劳作所建立的意义”的提法值得商榷。

事实上,《鲁班经》的内容组织与铺陈存在着华夏民族特有的知识体系,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不同的专业术语、专业名词来自华夏文明共有的知识语境与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出来的各自知识谱系。并不仅仅是“物的构建方法”“社会性仪式”“身体劳作所建立的意义”,也只有了解了文化的来源与出处,才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该书对人居环境的美学思想与构建理念。笔者通过多年积攒的大量一手文献资料,直面“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对《鲁班经》主要涉及的学术图谱进行了梳理,根据使用知识谱系的不同应用,将其营造术词根据出处与相关论述进行分类,分别构成了时序与宇宙观、方位与山海观、格局与玄虚观、数术与时空观、造法与生态观五块内容:

(一)时序与宇宙观。涉及时辰、月令、干支、节气、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与专门术语的整合提炼与诠释,涵盖的追踪文献有《论衡》《元光六年历谱》《协纪辩方书》《永吉通书》《象吉通书》《元经》《钦定协纪办方书》《七政推步》《天文星宿全图》《天文志》等。

(二)方位与山海观。涉及建造方位、朝面、内外、前后等方面的知识与专门术语的整合提炼与诠释,涵盖的追踪文献有《选择求真》《因话录》《易纬·乾凿度》《黄帝内经》《天机诀》《玉镜》《六畜金镜》《堪舆漫兴》《葬经》《天官书》等。

(三)格局与玄虚观。涉及选址、规划、布局、平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与专门术语的整合提炼与诠释,以及民俗信仰观的解析,涵盖的追踪文献有《通全大书》《玉钥匙》《宗镜》《人子须知》《玉辇经》《万法归宗》《万金玉匣记》《事林广记》等。

(四)数术与时空观。涉及数字、变化、增减、推演、转兑等方面的知识与专门术语的整合提炼与诠释,涵盖的追踪文献有《周易》《宅谱要旨》《奇门遁甲》《唐六典》《周髀算经》等。

(五)造法与生态观。涉及技法、范式、制备、手段、使用等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术语的整合提炼与诠释,涵盖的追踪文献有《汉书·艺文志》《阳宅十书》《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安宅定论》《长物志》《天工开物》《营造法式》《考工记》《园冶》等。

综合而言,就是由时序与方位两要素共同构建出了人居环境中的“宇宙观”,由方位与格局两要素共同构建了“山海观”,由格局与造法两要素共同构建了“玄虚观”,由造法与术数两要素共同构建了时空观,由术数与时序两要素共同构建了“生态观”。

《鲁班经》是一本囊括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学术贯通、生态生产生活之“三生空间”的人文联动、天文星宿与万物营造修葺变通的浪漫主义思辨等集于一身的综合知识应用经典。其中既有物换星移、万物生灭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也有“百年故事百年诗,山海不忘九州情”的浪漫山海观,有万物术数、九星飞宫“万物皆可算筹”的玄虚观,更是具有当下Reuse(再利用)、Reduce(低碳)、Recycle(回收)、Recovery(循环)、Regeneration(迭代)、Redevelopment(振兴)等当下提及生态文明构建的华夏道统传承之人居环境思想。

(作者简介:郑德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郑恺伽,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