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返璞归真”映照了那个时代

——无锡惠山古镇一方古匾的追踪记录

2024-11-25    姚起亚

不经意间,一方悬于无锡惠山古镇老宅门背的匾额引起了我的注意。由此进行了一番追踪,努力将其来历“打捞”了一番,现将相关过程和内容记录如下,请方家指正。

发现古匾

2024年7月初的一个中午,像往日一样,我饭后在惠山古镇随处转转。走进直街“倪云林先生祠”左边的一间偏房,随意与店员聊了几句。小店面积只有10平方米大小,是“王南仙龚琦惠山泥塑工作室”的店面房,用于售卖惠山泥人。转身出门时抬头看到小门的上方悬挂着一方匾额。

匾额古朴无华,但保存完好。正中的“返璞归真”四个金字十分醒目,落款年份是“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屈指一算,这方匾额距今已有137年。在惠山古镇,因为战争等原因,民国之前遗留下来的匾额仅10方左右,这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因匾额旁边的字体较小,我向店里借了个凳子,凑近观看辨认并拍下了照片。

经辨认,匾右三排小字是:

兵部侍郎巡抚江苏等处兼理粮饷卫

钦命兵部尚书总督两江等处提督军务粮饷曾

吏部右侍郎提督江苏学政黄

这是三位官员的身份和姓氏,匾左的落款是:

右给无锡县念四八图贞女杨素贞立

光绪十三年十月 吉旦

显然此为三位长官褒奖无锡一位杨姓贞女的匾。匾额长132厘米,宽40厘米,材料为木质。匾上的文字是在腻子上制作的,“返璞归真”四个大字为阴刻,两边小字均为阳刻,金字系粘贴金箔而成,立体感明显。匾额看起来比较小巧,但完全符合清代4尺×1.3尺(木工尺一尺合31.1厘米)的制匾尺寸。

c394d87b-c0fb-4470-a480-f1ba305c3ac7.jpg

“返璞归真”牌匾(姚起亚 摄)

王南仙龚琦工作室在倪云林先生祠后花园的鹤情楼。惠山泥人是无锡著名手工艺品,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南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80多高龄,龚琦是王南仙的儿子,已从业泥塑40多年,平日就由他值守。本想了解一下匾额的情况,可惜他当天不在工作室。

匾出何处

次日下午,正是江南“出梅”后的高温天,我顾不上炎热,立即去泥塑工作室“挖料”。遗憾的是,并没有如愿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龚琦原是惠山泥人研究所的职员,并在研究所工作了整整20年,研究所撤销后,成了一名自谋职业者,在这里传承着几代人的手艺。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据龚琦回忆,他收下这方匾是在2008年,当年他的工作室刚开出来,好友老杨就送来了这块匾,匾额上的4个字正切合他泥人工艺的特点,于是便收下了,一直挂在工作室里。老杨家住河埒口,平时喜欢收买点古董旧物,这匾是他几年前从农村收来的。

“能不能说说具体在什么地方收到的,现在还有老杨的联系办法吗?”我急切地问。

“老杨今年60多,只比我大个5岁,但已在年初去世了。”听到龚琦的回答,我只有一个感觉:线索断了!

“从2008年最初开始,我的工作室至今已换了4个地方,这块匾也跟着我搬了4次家。”他回忆说,最初的工作室是在其家里,也就在今天倪云林先生祠门前的沿街。龚琦祖父龚炳锡是倪云林先生祠的第五代祠丁,他活到101岁,被称为惠山古镇的活地图。第二次搬到惠山直街158号,即原先的无锡祠堂研究会办公室旧址旁,第三次搬到二泉庭院前的观泉坊上,2017年才搬到现在的地方。

这方古匾以前曾挂在入门处比较显眼的位置,也曾引起过一些人的注意,但总体都比较平常,没有引起他人的深究。

官职解读

三位长官是谁?我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后,很快就有网友回复了:第三位长官,即黄姓的江苏学政,是创办江阴南菁书院的黄体芳。黄体芳在光绪六年(1880)补任江苏学政(从二品),光绪八年(1882)连任,但他在光绪十二年(1886),因得罪权贵,被降两级,江苏学政的继任者是王先谦。明清两朝,江苏学政设在江阴,在江阴的292年间,共有124任学政主事。今天的江阴市中心仍有学政文化景区。

两江总督曾,应该不是曾国藩吧?曾国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就去世了。但曾国藩的四弟曾国荃,在光绪十年(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任。他是从一品的高官,担任了6年的两江总督。

卫姓的江苏巡抚,查阅了《清代职官年表》,可以确认是卫荣光。他于光绪七年(1881)十一月任职,光绪十二年六月调任浙江巡抚,在江苏任职近5年。卫荣光,很多人都未闻其名,其实他是晚清比较有名的廉官之一,因为早餐只吃三根油条,官场戏称他为“三根油条”。

那么,这三位官员应该分别是两江总督曾国荃、江苏巡抚卫荣光、江苏学政黄体芳。

旧时官员向下,一般不写名字,尤其是作为公事向贞女赠匾,更是不留名字了,这都是有讲究的,合乎当时的体例。

念四八图

“返璞归真”匾额是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颁给“无锡县念四八图贞女杨素贞”的。那么“念四八图”是什么意思呢,无锡文史专家陈国柱说,念四八图即廿四都八图,是交代贞女是何方人士。

清代县以下设区、扇、都、图。都、图均按数字序号编排,图按千字文顺序排列。当时无锡、金匮两县共设13区26扇60都416个图,每个图都有详细的标示和明确的范围。无锡县“念四八图”先前是划在扬名分下,清光绪七年(1881)《无锡金匮县志》中载为开化区下扇分内,即现今的长广溪一带,旧称“山门口”,被千字文标为“草”字。

贞女杨素贞是当年杨氏的一个女儿。她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会引起官府的表彰,地方志和家谱上会有相应的记载吗?

柳暗花明

光绪七年的《无锡金匮县志》是清朝最晚的一本无锡地方志,上面记载的贞节女有上千名,她们只留下一个名字,甚至只有一个无名的姓。因此通过县志,了解杨素贞的故事,是不可能的了,且光绪七年的县志,不可能记载光绪十三年的事情。而此后仅过20多年,清朝就灭亡了,作为陈年旧事的贞女故事也就无人记录了。

“也许在宗谱才能查到!”另一个途径就是查杨氏所在宗谱,但杨氏分支很多,要在其中找到线索并不容易。杨素贞有明确的生活地域,笔者四处打听当地熟悉谱牒的老先生。有人推荐了84岁的杨明秀老人,但联系后的回复是:“没有注意到哪个家谱上有杨素贞的记载。”

找不到相关线索,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无锡市图书馆古籍部去翻看资料,如当年的笔记《锡金续识小录》《开化乡志》等,但仍一无所获。

事情实在是太巧,我们与图书馆管理员的讨论和询问,竟引起了邻座一位老人的注意,他主动向我们提供了线索:锡山杨氏宗谱,山门口的,可以查一下1928年的《锡山杨氏宗谱开化河庄支》。交流之后,才知道这位老者正是前一天电话联系过的杨明秀。我们此前互不认识,更没有约定在图书馆见面,他因为要查询另一个资料,而坐在了相邻的一桌。意外相逢,使查谱立即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惜字如金

我们通过“中华寻根网”,查到了1928年编修的《锡山杨氏宗谱开化河庄支》,一番搜索比较,在卷三十五中,查到了如下文字:

时美 英次女守贞不字生清道光丁酉六月十五日清光绪十二年诏旌淑慎处女恩给匾额四字曰返朴归真卒清光绪癸卯三月初五日

推算这名叫时美的女子活了66周岁,她获得匾额时,正好50岁。再看她的父亲,在廿五世栏“英”中:

继配朱氏合葬于化字二百四十二百四十一二
百四十二号坐落二亩七庚甲兼酉卯三分子二长元兴次元发女二长适沈次时美

杨英夫妇合葬地在“化”字芦夹下,墓地合计有三亩地。育有二儿二女。次女时美因获得官府的表彰,而在家谱上享受了与男子同等的待遇,留下了名字,还有50余字的记录。

按照宗谱惯例,入谱者都是家族男丁,而杨时美居然独立编有辞条。这让人充满好奇:百多年前的这名女子,当年留下了何等感人肺腑或惊天动地的故事,才惊动了三位高官大人?

两说贞节

孝贞节烈是古代对“好女人”的褒奖,她们的名字或刻在石碑上,或记在史书里,奖个匾额,也是常见的方式,更突出的就要建牌坊,甚至建祠堂。在惠山古镇,其东南西北中就曾有7所贞节总祠,还有多处节妇祠、贞节祠、节孝祠、节烈祠等专祠,以及单独建立的贞节牌坊。它们是旧礼教旧秩序的物质存在,虽高大庄严,却诉说着当年女性的血泪辛酸。她们穷尽一生,没有名,只有姓,从来不被鼓励为自己而活,只被鼓励为夫家服务到死,奉献一切,最后除了一个好名声外,一无所有。这实际是套在妇女头上的道德枷锁。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一提到“贞节牌坊”或“节女烈女”,现代人心里涌现的更多是对封建礼教的排斥,以及对“节女烈女”的同情和伤感。

c6cb7b79-c720-474e-9830-645aa87d1c29.jpg

惠山古镇牌坊群的马贞女坊(姚起亚 摄)

或许这样的评价也不全面。惠山古镇有座“马贞女”的牌坊,它所纪念的是一位反抗暴力而冤死的贞女,她死后还被加害者污名,死者演变成了无锡版的“小白菜”,这激起了社会各方的共愤,最后惊动了官府,马贞女得以平反,作恶者也被绳之以法。这样的贞女故事,就与封建礼教完全无关,是人类良知的胜利。

新的疑问

杨素贞是光绪十二年获得褒奖的,十三年获得匾额,其时江苏巡抚卫荣光和学政黄体芳均已离任,考虑到官府的表彰有一个地方申报、朝廷批复及匾额制作的过程,因此产生一二年的“时间差”是很平常的情况。

上匾的名字叫杨素贞,上谱的名字叫杨时美,前为俗名,即家中的名字,这也常常成为村中邻家都唤的名字了。那时女孩子起名用“贞”的很普遍,估计杨素贞名字大家熟悉,因此匾上不采用时美而用杨素贞名,这也符合当地乡俗。

贞女与节妇不同,贞女是有了夫家,因未婚夫去世而未成婚,未再嫁人。这方匾额比较少见,且“返璞归真”,用词奇妙。对古代匾额颇有研究的资深文史研究员李海珉称:“从来不曾见过,估计与这位贞女的立身行事密切相关。”

杨英夫妇仅墓地合计就有3亩地,有人推测是个大户人家。但笔者不认可此说,3亩墓地也可能是兼种旱粮的田地,再说当年太平天国运动才平息20多年,无锡人口因战争大幅减少,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无人耕种,由此判断其大户人家的依据不足。

“返璞归真”一语喻回归质朴自然的状态。在此用在褒誉淑慎贞女杨素贞的匾额上,无论是含义还是音韵都是十分恰切的选择。这应该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意思,只是说她守身如玉,继续做父母的女儿,保持女儿身。这名女子争取到了不嫁的自由,且得到家庭、村里和官府的认可。这无疑丰富了“贞女”的内涵。

随着朝代的更迭,贞节文化如今早已被时代淘汰,留给后人的那方匾额和50余字记录,只是映照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图像。除此之外,背后还会有哪些话题等待挖掘呢?

(作者简介:姚起亚,无锡日报社原主任记者,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