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宿迁史志 | 张乃格:徐国为什么选择在泗洪建立都城?

2025-10-29    

泗洪在周代曾经是徐国的都城,这在学界可以称得上共识。徐国建都泗洪是在公元前1137年前后。此后,直到公元前512年徐国灭亡,除徐偃王之子一度将武原(今睢宁、邳州一带)作为陪都外,今泗洪一直都是徐国的都城,时间跨度近700年。


IMG_256

位于泗洪的古徐阁


都城犹如人的大脑,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一个人要有健壮的体魄,首先要有发达的大脑。一个国家要长盛久安,首先要有广袤的大地,以保有战场的纵深;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以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足够的空间;超群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作为推行政令与实施统治的基础;较为先进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以便为国家机器的运转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但在一般人的目光中,泗洪似乎一直是个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战乱频仍、盗匪丛生的地方,既不像洛阳、关中那样险要,也不如咸阳、西安那样富庶。偏僻落后如泗洪,怎么会成为一个诸侯国的政治中心呢?


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今天的泗洪,和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倒退到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今泗洪地区却具有颇为“吸引人眼球”的地缘优势。


首先,水是生命的绿洲,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无不是从大河地区诞生,循大河沿线发展,最终传播到各地的。


位于中东伊拉克南部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就是西方文明的最早中心,古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上称之为两河流域文明。后来因为两河流域发生了长达70年的干旱,辉煌文明被毁了。根据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夏代自大禹起,先后迁都不下13次,商代也至少迁都13次,周人如果从周太王居豳算起,到周敬王迁都成周,前后也有8次。三代迁都史显示,迁都的动机虽然可能各不相同,但追逐草茂水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今泗洪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古代有淮河、泗水等大河流过。淮河自西向东,泗水由北而南,两条大河在泗洪交集,汇为一流,滚滚向前,奔腾入海。


四渎是我国古人对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四条大河的称谓。古代天子祭名山大川,以四渎与五岳并尊。唐代开始,又明确以淮水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常祀不衰,并为以后各代沿袭。这种四渎崇拜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对孕育区域文明的四条大河既感激又敬畏心态的体现,而这正好证明了江、河、淮、济的人类母亲河地位。且不论泗水的历史功绩如何,仅仅就四渎之一的淮河而言,也足以反映今天的泗洪在流域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IMG_257

淮河(泗洪段)


位于淮河下游的古泗洪及其周边地区,得淮河、泗水的滋润,土地肥沃,河泽密布,林茂草深,百鸟栖于上,众兽息于下,是人类理想的生存之所。所以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等人在泗洪县双沟镇东南8公里的下草湾淮洪引河东岸,采集到一段人类股骨化石。根据其石化程度、海绵骨质空隙中充填的土质以及含氟量测定,这段股骨与“北京猿人”股骨相似。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人之间,而与“尼安德特人”相近。股骨下端骨壁厚度和骨髓大小的比例远比“北京猿人”小,而和“山顶洞人”相近。研究结果表明,这段股骨属于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距今约4万~5万年。这就是著名的“下草湾人”,又称“泗洪新人”。


到了新石器时代,今泗洪地区有关文化遗址的发现就更加频繁了。仅比较重要的,就有顺山集遗址、东山头遗址、施马庄遗址、菱角张遗址、李圩子遗址、赵庄遗址、龟墩遗址、弥陀寺遗址、驼龙寺庙台子遗址、张墩遗址等十多处。田野考古的成果充分表明,今泗洪及其周边地区开发的时间比较早,开发的程度也比较高。《尚书·禹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根据土壤肥力对土地及赋税进行分等定级的著作。该文将全国的土地肥力和田赋一共分作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其中徐州土地肥力为中上,田赋为中中,在全国大体居于中游;扬州土壤肥力为下下,田赋为下上,排位相当低。《禹贡》所说的徐州包括今鲁南、苏北与皖北等地,扬州包括今苏南及浙、赣等地。《禹贡》的资料说明,泗洪所属的“徐州”生产力水平大大超过现在的苏南地区。


其次,政治上“真空”地带的地缘优势。


IMG_258

位于泗洪的古徐城


周初时,周王朝分封天下,封周公于鲁,其北为齐。齐君吕尚因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消灭商纣王,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封为齐君,都于营丘,史称齐太公。周成王时,进一步授予齐君可以征讨诸侯的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当时,徐国的西面是鲁国,北面是齐国。严酷的现实告诉徐人,强大的鲁国、齐国的存在,已经堵住了他们向北大规模发展的道路。而东面则是茫茫的大海,更无法立足。剩下的只有向南发展这一条出路,舍此别无他途。而今泗洪一带虽然具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得也比较早,但直到西周初期,政治上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处于国家政权的“真空”状态。这恰好为徐国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舞台。所以,除了少量留在原地充当鲁国的臣民和“偷渡”辽东半岛客居东北而外,绝大部分徐人特别是徐国的贵族都南下迁入泗洪。


最后,天然的迁移通道也是徐人建都泗洪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直到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还在把“车同轨”当作一条重要的基本国策在全国各地推行。徐的建国比秦早得多,当时陆路交通的状况更加可想而知。于是,在陆路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水路交通便成了他们迁徙的首选方案。而从徐国周初时期的原住地到今泗洪一带的地理形势正为这种方案提供了可能。


从徐国原先的政治中心山东南部,到现在的苏北泗洪,这一带地貌总体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当时鲁南地区的水多由北向南,主要通过泗水、沂水、沭水三条大河流入古淮水,然后入海。


古泗水一称泗河,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据《禹贡锥指》,古泗水自泗水县发源,历曲阜、滋阳、济宁、邹县、鱼台、滕县、沛县、徐州、邳州、宿迁、桃源(今泗阳)至清河县(今淮安市淮阴区)入淮。明万历《帝乡纪略》卷三《舆地志·山川》便说:“泗水,自山东来,经过(泗州)城内,由此入淮。”今泗洪县名中的“泗”字,仍和古代的泗水密切相关,也透露了徐人南迁的轨迹,颇值得注意。


古沂水源出山东蒙阴县北,向南流经临沂时,和源于费县的小沂水汇合,然后再经郯城,流入泗洪县北的邳州,和泗水汇合。二水汇合的旧址,在今邳州西南的废黄河中。


古沭水今名沭河。源出山东琅琊东莞县西北山,向南流经莒县、阳都县、即丘县,又南经东海厚丘县,分为二股:一支西南出,后干涸无水,世称之为枯沭;一支向南流经建陵山入淮阳宿预县,最终注入泗水。宿预就是现在的宿迁市区。

古代泗水、沂水、沭水均发源于山东,流向又都由北向南,同时又无一例外地流入今苏北境内,最终在泗洪或者泗洪周边地区和古淮水汇合,然后流进大海。由此可见,3100多年前的徐人正是顺流直下,沿着古泗水等南下通道迁来泗洪的。


IMG_259

作者介绍

张乃格   泗洪人,全国方志先进工作者。曾任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处处长,现为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委员、《江苏文库·方志编》主编,省志办旧志整理中心主任、《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主编。著作主要有《江苏民性研究》《徐文化研究》《江苏古代人文史纲》《江苏区域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