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黄天荡”古战场:一条河背后的千年谜题与今日答案
黄天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充满壮丽诗意的战役。南宋建炎四年(1130),时任江浙制置使的宋军统帅韩世忠,率部在黄天荡与金军统帅金兀术(完颜宗弼)所部激战,困金兵40余天,最终逼金兵凿渠,乘小舟逃往江北。

这一场重要的水战,打破了金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士气,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后宋金双方转为战略相持,金国放弃渡江南侵,转攻西边的川陕;宋高宗则得以偏安东南。

黄天荡战役。来源/电视剧《精忠岳飞》图片
然而,因文献记载的简略,加之长江下游河道的千年变迁,古“黄天荡”的位置至今众说纷纭。
近年,笔者与南京地方志专家胡国富先生共同编纂《龙潭街道志》,对相关的文献史料重新进行了梳理,结合历史、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精准定位黄天荡古战场的核心区域,并厘清其与今日地理实体的对应关系。
扑朔迷离的黄天荡之战
关于黄天荡之战的历史叙述, 因《宋史》和《金史》记载不尽相同,此次战役的时间、金兵凿渠所通河道、战役胜败等方面扑朔迷离,成为史志学界长期关注的课题。

关于此次战役,记载较详的有南宋人赵雄撰写的《韩世忠碑》碑文,其次有《宋史·韩世忠传》《金史·宗弼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宋史纪事本末》等。据《韩世忠碑》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黄天荡之战”是宋金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炎四年三月,韩世忠率水军在长江上阻击北归的金军,将其逼入一条死水港汊;二是随后双方在黄天荡水域相持四十八天,最终金军利用老鹳河故道凿渠遁走。

黄天荡战役。来源/电视剧《精忠岳飞》截图
《宋史·韩世忠传》综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韩世忠碑》等史料,详细记述了宋金黄天荡之战的过程:“世忠与二酋相持黄天荡者四十八日……兀术军江南,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预以铁绠贯大钩授骁健者。明旦,敌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为两道,每缒一绠,出其一舟沉之,兀术穷蹙,几求会语,祈请甚哀……”又有献谋者曰:“凿大渠道接江口,则在世忠上流。”“兀术一夕潜凿渠三十里……”
《金史·宗弼传》同样记载此次战役在黄天荡,但对相持时间、所凿之渠通的河道与《宋史·韩世忠传》迥异,且未提及战败方。摘录如下:“于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战且行。世忠艨艟大舰数倍宗弼军,出宗弼军前后数里,击柝之声,自夜达旦。世忠以轻舟来挑战,一日数接。将至黄天荡,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宁。”

韩世忠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精忠岳飞》截图
对比来看,宋金双方留存的史料,均有为本方虚美、讳败之处,但从双方记载文献可知,金兀术在“黄天荡”核心区凿渠逃离一事属实,此战也重创了金军锐气,稳住了南宋在江南的统治。相持时间方面,金史并未记载,而宋金双方史料及明陈邦瞻所著《宋史纪事本末》皆证实所凿之渠即老鹳河,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二亦有印证:“将至黄天荡,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凿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趋建康。”让史学界争论不休的是关于其所通往的河道,《宋史·韩世忠传》谓在黄天荡凿渠通于大江(长江古称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金史·宗弼传》则均称从黄天荡开渠三十里(《宋史纪事本末》称“凡五十里”)通秦淮(即南京秦淮河)。因此,老鹳河的位置、流域,成为定位黄天荡古战场的关键线索。
按图索籍考黄天荡遗址
通过《宋史》《金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纪事本末》对黄天荡之战的记载可知,此次战役涉及水域广阔、过程复杂,但若从诸文献中均提及的“老鹳河”来考证黄天荡的位置,须按图索籍,查阅相关地方志与地图。

笔者从明《弘治句容县志》中检索到关于老鹳河的记载:“将台在县治北蟠龙山下,即韩世忠困兀术于此,其外即大江,古名老鹳河,今称黄天荡。又名擂鼓台,即梁夫人助战处。” 乾隆年间刘名芳续纂的《宝华山志》北向图中,标有“将台”景点,其位置在龙潭镇区东面山上。民国二十一年(1932)李四光、朱森合著的《南京龙潭地质指南》一书中,“龙潭地质图”亦标有“擂鼓台”景点。南京《栖霞区志》记载:“青龙山位于尧化门东北约19公里处,地处龙潭镇南。原名‘蟠龙山’,因所产之石为青色,故亦名‘青龙山’。”书中又载:老鹳河即便民河。据此可知,黄天荡古战场似乎曾独属南京龙潭(今栖霞区龙潭街道)。

龙潭古镇
清初诗人、画家王概(曾助纂《江南通志》)有《老鹳河凭吊》一诗传世:“绿头花鸭泛春波,此是当年老鹳河。陵谷顿迁遗镞出,金焦直下乱山多。声吞田父迎神鼓,血染渔家织网梭。底事军容输粉黛,南朝士气尽销磨。芦根确确雪平铺,鬼火销熔战骨枯。徒有好山依北固,断无流水对西湖。刀瘢岂欲称居士,金冶何曾铸大夫。剩得青青陵树下,狐狸白昼学人呼。” 诗中“金焦直下”即指镇江金山、焦山附近,“依北固”即依靠镇江北固山,由此可见“黄天荡古战场”又与镇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江黄天荡镇江段
笔者再查阅《句容县志》(1994年版)关于便民河的记述:“便民河,旧名运河、古漕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避黄天荡之险浚拓,乾隆四十八年(1783)始通航,改称便民河。原河长59公里,自栖霞、龙潭、桥头至丹徒师古滩。清末,句容与丹徒间发生坍江,部分河段陷入长江。此后便民河东起虹桥口,西经楠江闸,由三江口入江。”《栖霞区志》载:“民国时,便民河入口处有闸,冬季可以储水,长年可以行舟,成为重要的水路通道。后因七乡河入江口改道,河床多处被截断养鱼,已无舟楫通行。”


南京黄天荡湿地公园 图源:南京发布
综合上述史志记载可知,历史上龙潭便民河段的北部区域即黄天荡。为进一步确认黄天荡古战场所在位置,笔者查阅《仪征水利志》收录的几幅历史地图,包括南北朝仪征图(《淮扬志图卷之一》)、唐仪征图(《淮扬志图卷之一》)、元疆域图(《隆庆仪征县志》)、明朝水利图(《隆庆仪征县志》)和清朝水利图(《重修仪征县志》)。其中前几幅图中标出的黄天荡,均位于六合瓜步、神山之间的长江对岸,即龙潭的沿江区域。直到清代地图,黄天荡才被北信洲、沙洲漫、回龙洲、新开河、老新河等名称取代,说明到了清代黄天荡或已没入江中,或析为滩涂。
赓续文脉让黄天荡发光
根据《句容县志》(1994年版)记载,便民河为避黄天荡之险而开凿,原长59公里,结合王概《老鹳河凭吊》诗中意象、《史记》“秦置丹徒县”的记载及当代地图考证,黄天荡应有一部分位于丹徒境内,今丹徒属镇江,故黄天荡涉及镇江区域亦有史实支撑。另根据清代以前的地图标注和相关史志中关于坍江(部分志书称“倒江”)的记载,随着长江岸线的漂移,黄天荡古战场部分区域位于南京市六合区东南部瓜步山附近。

南京黄天荡湿地公园 图源:南京发布
但其大部区域应位于今栖霞山、龙潭街道以东,至镇江下蜀镇之间的沿江地带。这也是今天镇江、南京六合和南京栖霞龙潭均称“黄天荡之战”发生于其境的史实依据。除以上三地外,苏州亦有“黄天荡”地名及相关古战场传说,然其对应的是唐乾宁三年(896)杨行密与钱镠的激战,与南宋黄天荡之战无关,本文不做赘述。
在利用黄天荡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经济建设和旅游发展方面,镇江率先行动。为纪念黄天荡战役,镇江市于1992年重建东晋时期的西北楼,并结合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文化意象,将其命名为“芙蓉楼”。该建筑由冰心榭、掬月亭及三座石幢巧妙组合而成,各部分通过曲折回廊相互连接,如今已成为境内著名景点。除此之外,镇江市还建设了“黄天荡路”,并在世业洲旅游度假区附近建成“黄天荡广场”。


镇江芙蓉楼 图源:镇江文旅集团
黄天荡湿地公园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是南京最大的原生态江滩湿地,依托南宋“黄天荡大捷”古战场遗址而建。2017年2月启动建设,总面积601.45公顷,首期工程于当年4月建成。2018年4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7月新增10座宋军战士雕像,完善历史场景再现设施。2022年3月31日升级为黄天荡江滩湿地公园重新开园,新增亲子活动区与金箔博物馆联动项目。公园设有长江滩面栈道700余米,湿地面积占比85.6%,以“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为定位,划分为湿地保育、恢复、宣教展示等五大功能区,定期举办历史主题故事会、野菜科普学堂等文化活动。



南京黄天荡湿地公园 图源:南京发布
作者简介:
魏鲲鹏,作家、文史学者、设计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市作协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迈皋桥街道志》《龙潭街道志》执行主编,南京史志赋美创作中心主任。《西岗街道志》《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志》《栖霞街道志》执行副主编、美术编辑。2005年以来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现代快报》《风流一代》《莫愁》《读者》《北大校刊》、方志江苏等省级以上刊物和媒体,发表文章280多万字。
卢云,栖霞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 上一篇:尹磊:千年科举中的江苏文脉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