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方志淮安 | 中洲岛——一座小岛的时光叙事

2025-11-26    

中洲岛,似一叶扁舟,静静地卧于里运河之中,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昔日,这里船只往来如织,货物堆积如山,码头工人和捕鱼人矫健的身影穿梭不息。如今,它以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过往与现在在此交汇。


IMG_256


中洲岛,旧称中洲,坐落于清江浦区,临近清江大闸,是介于里运河与越河之间的长三角形小岛,总面积约40亩。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的河道总督潘季驯于清江大闸旁开U形越(月)河并修建越闸,以减缓清江闸的急流,方便漕挽,越河U形湾内的陆地就形成了中洲。


乾隆元年(1736),诗人盛锦来到清江浦,他写下诸多的咏淮诗篇,其中不少诗篇描写了“中洲”,尤其是《中洲曲》,传诵一时。诗云:


妾家住中洲,江水两边流。

日日停官舫,妆楼对舵楼。

三月桃花汛,春潮没半舟。

欢船撑不住,直到妾床头。

妾爱洲前水,双下龙王闸。

暂向龙头分,复从龙尾合。

欢船待放闸,系妾门前柳。

莲子落秋风,萍水便成藕。

倚树架水阁,编芦作屏风。

与欢似秋雁,双宿荻花中。

别欢河南堤,思欢河北岸。

百八慈云钟,声声与肠断。


诗中不仅描写了当时中洲的场景——运河水在中洲的两边流淌,每天都有官船停泊,附近就是龙王闸和慈云寺,还叙述了一位青年女子与船夫的恋情。从盛锦多首诗中可见,中洲地处里运河咽喉位置,商船漕艘需在此停靠等待过闸,附近的居民便在岛上和堤岸建起客栈、酒楼、茶社。久而久之,这里逐渐形成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的经营和休憩场所。


IMG_258

 潘季驯开越河形成中洲


后来,随着运河航运的衰落,到民国时期,中洲的居民多为渔户、船户,此外,还有几家柴篷木厂。对中洲人来说,每到春夏之交,是打鱼人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这时的鱼会溯水而上产卵,这是捕鱼的最佳时机。


中洲虽小,存在过的公共建筑却不少。据咸丰《清河县志》图载,咸丰年间,中洲自西向东曾分布着大王庙、御诗亭、关帝庙、栖贫所、暨济庵5所公共建筑。其中,暨济庵与金龙大王庙供奉的全为水神,常年香火旺盛,船民上闸下闸前必定来此烧香跪拜,祈求过闸平安。栖贫所是当时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为咸丰三年(1853)清河知县吴棠所建。关帝庙供奉关公,是行船船工、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御诗亭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康熙皇帝赐予于成龙的。民国《淮阴区乡土史地》中还记载有王公祠,祀王士祯(号渔洋山人)。据载康熙年间,王士祯在淮期间,发明了清江大闸上的活动木桥,还在清江浦里运河上造了浮桥等,因此“吏民戴德,爰见此祠”。


IMG_259

咸丰《清河县志》中的中洲岛


民国二十四年(1935)4月2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光之灾降临中洲,洲上居民住房全部被烧光。1937年,国民党淮阴县政府决定在中洲建杨宿清车站,站址就选在受灾的火场一带。国民党政府不顾民众意愿,派来了保安团的士兵进入中洲,对当地居民的反抗进行暴力镇压。尽管遭遇了民众的反抗,杨宿清车站最终还是开办起来。但不久之后,日军便占领了淮阴,车站被迫废弃。抗战期间,人们在此开办了屠宰场和煤炭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阴轮船分公司成立,随着货运业务的发展,原有的码头仓库已不敷使用,于是又在中洲新建了码头。该码头成为当时市区码头中较大的一个。


1955年,申、通、苏、锡、宁、常、镇等定期、定线货班先后开始营运,这些货班停靠闸口,使得中洲的船队日渐增多,吞吐量从1950年20000~30000吨增至1955年40000~50000吨。每天可装卸的驳船,由每天4艘增至6艘,基本适应了当时运输生产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末,大量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需要在中洲换转中转,因此相关部门又在中洲新建了仓库和货场,货运装卸业务由此进一步拓展。


1963年7月后,自南港码头和红卫桥码头建成投产后,中洲码头装卸量减少,在市区码头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尽管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洲仍可停靠200吨级货船,主要承担申淮、苏锡常、宁镇等航线吞吐任务,是徐州、连云港等地水陆联运终点码头。


IMG_261

1975年里运河中洲岛


IMG_262

今中洲岛位置图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岛上人口居住密度大,建筑物杂乱无序,环岛周边水环境质量极差,全岛面貌与周边名胜古迹、自然景观极不协调。


IMG_264

 20世纪80年代的中洲岛俯拍照


21世纪初,淮安市着手打造清江浦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2003年,市政府在市区里运河中洲岛最东端即原来的货运仓库,新建了清江浦楼。该楼高23米,共5层,层底基座稳健厚重,屋顶为十字脊,屋角出檐,冲三翘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之风格。2004年,中洲公园建成。其中,清江浦楼是中洲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文化中心则是中洲公园的主体建筑。文化中心占地面积9546平方米,采用明清庭院风格进行设计建造。2007年,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群建成,包含淮安运河博物馆、淮安名人馆、淮安运河楹联馆、淮安戏曲博物馆4个馆。这些博物馆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中洲岛以往破旧杂乱的旧貌。如今,岛上丰富的常绿落叶乔木、竹类、花灌木等植物,让整个小岛充满生机。2015年,为纪念清江浦成立六百周年,在中洲岛上又新建了清江浦记忆馆。


IMG_265

IMG_266

IMG_267

IMG_268

IMG_269


如今,中洲公园与御码头美食街隔水相望。岛首的“清江浦”标志,配合大闸口地区若飞桥、御码头、“南船北马”碑文、越河大闸、牛行街以及“五教汇聚”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凸显了淮安在运河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商业旅游价值。夜色中,轮埠路灯火璀璨,美食街霓虹夺目,中洲岛灯影摇曳。河中画舫精美,岸边清江浦楼矗立,二者动静相衬,诉说着里运河别样的韵味,尽显水城淮安别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