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美食

南通崇川:这里垒起江海第一灶

2022-06-13    冯启榕

漫步在南通市崇川区秦灶街道辖区内的通吕运河北岸,你便仿佛置身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了。掩映在树丛和竹林间的建筑或以钢结构、大玻璃营造着后工业时代的风采,或以木屋长廊、水榭亭台勾勒出田园诗般的古典意蕴,而林荫道畔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则向人们展露着人间烟火的蓬勃气息。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d2fe8e6bfc6f43b796bb61dfdf5baa8e.jpg

面对这样的场景,你能想象,在1000多年前,如今的这方沃土竟然是茫茫沧海边的一片荒滩吗?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还是海里的沙洲,这块沙洲《梁书》上称“壶豆洲”,《南史》记作“胡豆洲”,唐代称为“胡逗洲”。沙洲阶段的胡逗洲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南通市区和通州区西部一带。沙洲四边环水,洲上水泊、河道交织。南通在漫长的成陆过程中曾经有过4次大的演变,胡逗洲与大陆的接壤是其中的第2次,时间大约在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45fcc7536d44c2a9bdf72cb0e135424.jpg

由于今天的秦灶一带处在胡逗洲的东部地区,因此,在与大陆相连接之后,它依然处在靠近海岸线的地方。那时,这里的居民所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煮海为盐”。煮盐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用草料浸润海水制成卤水,过滤后成为盐卤,再把盐卤浇在盘铁上,盘铁下边砌灶燃薪,水分蒸发后留下的便是海盐。

相传,秦灶的地名就是因为唐末有一秦姓先民在此垒灶煮盐而来,据说他还有后人生活在今天秦灶街道一个叫胡家园的地方。

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灶”是当时盐业生产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大约从五代之初开始,南通的盐业生产便有了严密的管理。生产过程中最高一级的编制机构为“场”,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往下一级为“总”,类似于村一级组织;再往下一级为“甲”,类似于村民小组。“灶”原是煮盐的设备,后来演变成基层组织的名字,级别低于现今村以下的组。按照地域范围推测,当时的秦灶当属于永兴场管辖,是南通地区最古老的盐灶之一。

从南通本地现存地名看,秦灶以西没有叫“灶”的地名,秦灶往东,则有姜灶、袁灶、唐洪灶、东灶等一系列“灶”。这是因为数千年来,随着海岸线不断东移,在新涨出的海边沙地上出现新的盐灶,而秦灶以西无灶名,称其“江海第一灶”名副其实。在这个当年煮海烧盐的“第一灶”点位上,如今的秦灶街道创建了南通第一座盐文化馆,成为传承盐文化精神的一个好去处。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b7261a4974db4336918d3ed27c5a705c.jpg

作为两淮盐场最重要的海盐产地,南通当年的盐业生产规模非常之大——“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便是真实的写照。而煮盐又是一桩极其辛劳的营生,有诗这样描述:“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想想看,赤日炎炎的盛夏,在煮盐的间隙走到太阳下就当是乘凉了,这是怎样的一种艰苦啊?今天,“坚韧不拔、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勇争一流”的秦灶精神,不正是先民们这种吃苦耐劳精神的传承与光大吗?

沧海桑田,哪管万家忧乐;松风水月,却常留四季清华。

随着岁月的流逝,南通作为盐业生产基地的功能早已消失,当年的场、总、甲、灶只是成了留在地名里的永恒记忆。不过,请记住这些地名吧,因为这些地名是先民为我们这座城市涂抹上的最初的底色,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是一种牵动思绪的情怀。在这些地名里隐藏着一段段或长或短的故事,这故事里有开疆拓土的悲壮,有艰难创业的劳苦,也有喜获丰收的快乐。

作者单位:南通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