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史志 | 只知有“九转大肠”,不知有“九转千张”,袁枚点赞的这道沭阳美食有啥奇特之处?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名士吕峄亭之邀,从南京赶往沭阳。要知道,此时的袁枚早已功成名就,世间风光看遍,珍馐美味尝遍,何苦顶着高龄舟车劳顿,非要往沭阳跑一趟?
袁枚这趟来,大抵是念旧情。想当年他初到沭阳为官,正是想干一番实事的年纪,日日勤勉理政,离任时百姓自发送了20里地,那阵仗、那情谊,到老都清晰地在眼前晃。人一老,旧事就格外鲜活,故人的脸、旧时的景,总在脑子里转;就连味蕾也是个念旧的主儿,总惦着某时某地那一口独有的滋味,勾着人想回去寻。所以吕峄亭一再相邀,袁枚便应了——正好圆了心底那点念想。
当晚吕峄亭摆了接风宴,满桌都是地道的沭阳本帮菜。一道道菜端上来,袁枚吃得有滋有味。最绝的是最后那道压轴菜,吕峄亭忽然笑着让他闭上眼:“袁老先生是天下闻名的美食家,今儿个您猜猜,这是什么?”袁枚依言嚼了嚼,只觉嘴里的馅料层次翻涌,有虾仁的清甜,有海味的醇厚,外皮明明是豆制品,却半分豆腥气都没有。他苦思半晌,只好叹道:“老喽,连味觉都不中用了!”吕峄亭这才拍着桌子拊掌大笑,道出谜底——这是咱们沭阳的“九转千张”!
袁枚哪里会不认得千张?当年在沭阳做官时,这东西可没少吃。沭阳的千张本就讲究,做成菜是淡淡的鹅黄色,像凝了的奶,吃着鲜嫩软柔,不腻不柴,哪怕连着吃几顿都不烦。尤其是庙头千张,更是一绝:薄得能透光,像张细绢;韧得能打结,却不费牙;咬一口,满嘴都是浓醇的豆香。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寻常的千张竟能演化出这般精巧的吃食——他只知有“九转大肠”,却不知千张也能“九转”。
袁枚一下子来了兴致,非要问这千张的做法。吕峄亭故意打趣他:“袁先生当年为了学做‘蒋侍郎豆腐’,都能放下身段三折腰,今儿个要想知道这九转千张的秘诀,是不是得为它赋首诗啊?”
袁枚倒也爽快,当即就吟了出来:
沭阳佳味出庙头,
九转千张韵自悠。
盐露凝浆香满巷,
薄如蝉翼入珍馐。
当然,坊间传闻虽未必句句凿实,但中国人向来爱让美食与雅士结缘——仿佛这样一来,寻常吃食也沾了几分文气,多了层雅致格调。不过话说回来,庙头千张能成为省级非遗美食,本身就藏着不一般的门道。
今年初,我也循着袁枚的足迹,在沭城探寻这一口传说中的美食。朋友便把我约到一家“靶场饭店”。她有些得意地告诉我:“在沭阳想吃到最地道的九转千张,除了往冷庄人家的灶台上凑,就数这家店了——这可是开了20年的老店,老板娘是正宗的庙头冷庄人。你没听过那句老话吗?‘庙头千张看冷庄’,冷庄的千张,才是根正苗红的好货呢。”
那天服务员把九转千张端上桌时,我眼睛都亮了:金黄的外皮裹着油光,摆得像朵刚开的菊花,热气里裹着豆香和肉鲜,直往鼻子里钻。我没学袁枚闭眼猜,但也细嚼慢品——真的半点豆腥气都没有!入口是千张的柔软,嚼着嚼着就出了鲜劲儿,虾仁的甜、干贝的醇、猪肉的香,一层层在嘴里散开,末了还留着股若有若无的芋头绵香。
我正琢磨这香味哪儿来的,朋友看出了我的疑惑,干脆把老板娘请了过来。
“这九转千张,说会做也不难,但要做得精致、吃着有嚼头,就得用我们庙头的手工千张。你看这千张,薄得能透光,韧得能攥成团,包馅料的时候才不容易破,煮的时候也能吸满汤汁。”
说着她就聊起了庙头千张的做法:“手工做千张可是个费工夫的活,从选豆到最后压成型,得经选料、泡豆、磨浆、煮浆、点花、烧皮、闷压七八道工序,哪一步都马虎不得。就说选豆吧,得挑本地当年收的黄豆,颗粒饱满、没虫眼的;磨浆得用石磨,慢工出细活,浆汁才细滑;煮浆的时候得守着锅,浮沫要撇干净,火大了糊底,火小了煮不透;点花更讲究,得用老卤水,一点一点兑,兑多了老,兑少了嫩——每一步都跟照顾小宝宝似的,得细心盯着。”
“馅料也分荤素,”她继续道,“你们今儿个吃的是荤馅,足足有九样料呢:虾仁、干贝、去皮的五花肉、鸡胸肉、干香菇、冬笋丁、马蹄丁、木耳碎,还有一点蟹黄末提鲜,少一样都差着味儿。”
“我最好奇的还是怎么去掉豆腥味。”我插话道。老板娘听了就笑:“俩法子最管用!一个是蒸,千张卷好叠整齐,上笼屉足火蒸半个时辰,蒸软透了直接蘸点佐料就能吃;另一个是炸,油烧到冒轻烟,下千张的时候‘滋啦’一声响,炸到外皮泛浅黄、摸着有点脆劲儿就行,这时候豆腥味早跑没了,反而能逼出千张本身的香,还带点芋头似的绵甜。”
翻阅资料才明白,九转千张的妙处,全在千张和馅料的互补。千张本身含的植物蛋白多,还有人体需要的氨基酸;肉馅里的动物蛋白和微量元素,正好补了千张的缺,俩搭配着吃,营养就全了。而且千张里钙和铁也足,对骨头、对气血都好。
汪曾祺说过,外地的咸鸭蛋再好,也不如高邮的。美食一旦沾了地域的气儿,就多了层别的地方仿不来的滋味。舌尖上的乡愁,从来都是最缠人的——不管走多远,不管过多少年,想起故乡的那口吃食,心里就软下来,像有束光照着回家的路。
那天吃着九转千张,我总忍不住想:200多年前,袁枚尝到的是不是也是这个味儿?想来该是大同小异的——这手艺在庙头人的灶台上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没断过根,也没走了样。比起书本上的文字,食物的传承总更鲜活:一瓢庙头的水,一把沭阳的豆,一双揉了几十年千张的手,就能把老味道原原本本地传下来。
我还问过老板娘,为啥叫“九转”?她笑着解释:“‘九’不是说正好九道工序,是说做这菜费劲儿、工序多;‘转’就像道家炼丹似的,得反复揉、反复蒸、反复入味,折腾好几回才能成。听着玄乎,其实就是得花心思、耐性子。”
这话让我忽然想起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记了多种豆腐的做法,却没提这九转千张。想来是这“九转”的巧思,当年刚在沭阳民间传开,还没来得及传到袁枚耳中,就错过了被载入食单的机缘。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许多真正的美味,没留在典籍里,却活在百姓的灶台间,一辈辈传着,成了藏在烟火里的宝贝。
老板娘特意给我装了一叠庙头千张,细细嘱咐我在家怎么做。可我回去照着法子试了,蒸也好,炸也罢,总差着点味儿——这才明白,有些滋味,离了那片土地就再也复刻不来。不是手艺不到家,是少了庙头的水、沭阳的黄豆,少了冷庄人揉千张时的那份熟稔。缺了一样,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汪曾祺说得真对,美食和地域,从来都是分不开的。对游子来说,那碗九转千张的滋味,多半只能在回忆里嚼了。就像当年袁枚尝到这口时的感动,也只有在沭阳的土地上,才能尝得那样真切。
作者介绍
仲小冬 沭阳人,供职于镇政府。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民协理事、故事创委会主任。已发表各类文艺作品近200万字,出版小说集一部。
- 上一篇:常熟史志 | 深受百姓喜爱的美食——辛庄爊味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