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常州卖梨膏糖艺人:三分卖糖,七分卖唱

2022-01-20    吕洪涛

梨膏糖,是江浙一带的传统药食。小孩咳嗽、喉痒的时候,大人常会让他们含服一两粒梨膏糖。那甜丝丝的梨汁中略带中药材的微苦,至今仍是不少江浙人的味蕾记忆。

在常州,梨膏糖因与“小热昏”相携相伴而独树一帜。“小热昏”是常州特有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源自卖梨膏糖的人在街头招揽顾客时的说唱表演。

6ebbd218-4639-4fde-9a16-9ce2e06fe1a8.png

叶莉莉是“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和“常州小热昏说唱艺术”这两项非遗的双料传承人

如今,“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常州小热昏说唱艺术”则被列为国家级非遗。

梨膏糖的传说和“小热昏”的由来


梨膏糖相传为唐代名相魏征所创。魏征母亲长年饱受咳嗽气喘之苦,唐太宗派御医前往诊治,但开出的中药太苦,老人不肯吃。魏征想到母亲爱喝梨汁,就在煎煮梨汤时,悄悄倒入药汁。谁知一直熬到三更,梨汁因熬煮太久结成褐色糖块。魏征拿去请母亲品尝,清苦微甜,老人很是喜欢,连吃数日病竟然好了。消息传开,就有了“梨膏糖”的美称。此后,梨膏糖在各地开花有了群众基础,江浙沪等地也都出现了各自的老字号。

“自古卖梨膏糖的艺人‘三分卖糖,七分卖唱’,以宣传梨膏糖的功效。”79岁的叶莉莉是“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和“常州小热昏说唱艺术”这两项非遗的双料传承人。她说,以前,卖梨膏糖的人边走边唱。他们在走街串巷时,走到人多的地方就支个架子,敲锣打鼓张罗一番吸引人们围观,达到卖货的目的。

清末民初,江浙地区的卖梨膏糖行业分成了几大帮。摆起糖摊在固定地点熬制梨膏糖、唱卖的叫“文卖”;背着糖箱走街串巷说唱卖糖的,叫“武卖”。当时盛行于常州的便是“武卖”艺人。“武卖”艺人主要说唱本地新闻,内容大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艺人们为免遭迫害和麻烦,取名为“小热昏”,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据常州地方史料记载,常州小热昏兴盛时期,成为苏南,尤其是常州地区广大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常州“小热昏”艺人曾一度走出常州,足印遍及苏南、苏北及浙、皖等地。

“常州小热昏内容生动风趣,说白滑稽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调,故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叶莉莉说。

小城旧景:敲锣打鼓唱卖梨膏糖


叶莉莉原本是上海人,15岁就参加了流动说唱队,在常州演出时,由于长得俊俏、唱功好,被常州梨膏糖艺人“小名利”吴金寿和“小德林”包云飞一眼相中,他们正是“小热昏”的代表人物。

1961年初中毕业,叶莉莉来到常州,开始学习梨膏糖和“小热昏”技艺,后在常州结婚生子,1970年进入幼教行业,直到从幼儿园园长的岗位上退休。

4a81a7ec-9234-4285-8ce7-1648ba6ebdee.png

叶莉莉的梨膏糖临时营业证

退休后十多年,叶莉莉一直在帮师兄的徒弟做梨膏糖方面的专业顾问。2011年,她在青山桥开了自己的门店售卖梨膏糖。她还多次到港澳台乃至国外进行梨膏糖和“小热昏”的公益推广。

创新改良: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这两门非遗技艺

叶莉莉的两位师父“小名利”吴金寿和“小得林”包云飞,是常州梨膏糖和“小热昏”的代表人物,也是对这两门技艺影响最大的领军人物。现在从事这一行业的梨膏糖和“小热昏”艺人,多是他们的徒弟及后人。其中,包云飞在常州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就有60多人。

在传统观念里,常州梨膏糖和“小热昏”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一说。但吴金寿和包云飞打破常规,收叶莉莉为徒,并将其作为传承人。

到了叶莉莉这一代,思想更为解放。她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自己正尝试“开放式传承”。收的徒弟里,有自己的儿子女儿,也有早年就跟她学习的程建国、张卫华,常州滑稽剧团的专业演员袁小春、马枕霞也都来跟她学唱“小热昏”。

aa3a4acd-d938-48a7-a56b-d27a887bd0cc.png

梨膏糖不仅改进了包装,口味也有很大的改良

如今,梨膏糖不再需要走街串巷唱卖了,叶莉莉把它放到网上,一年线上线下销售额能有200多万元。此外,她在梨膏糖的口味和种类上也做了创新和改良。传统的原味梨膏糖是褐色的,带着纯正的中药色泽和香气。为了适应现代人怕甜腻的口味,叶莉莉对梨膏糖进行了时尚化改良,在配料中增加了绿豆粉和赤豆粉,代替一部分糖减少一些甜度。针对不能食糖的人群,她还开发了无糖梨膏糖。

d074918f-2d53-4f67-89eb-32aacbba012e.png

叶莉莉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表演“小热昏”

“想要让这两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叶莉莉说,近年来,她最关注传承和传播问题。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她还经常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和表演,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近和喜欢这两门传统技艺。

作者单位:常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