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乡村里的造器之人

2022-12-12    乐心

江苏宜兴乡村的能工巧匠是极受尊敬的。他们的手艺,耐得住岁月。

冯和大的炉灶、杭国良的铁器、王坤荣的太湖船、程培生的八仙桌、李步庆的水车……

人们说起那些好使惯用的器物,会微笑着说起造器之人,心生敬佩。

匠人师傅,长在草根,与乡亲血脉相融,最是知晓器物之用,关乎生活、生计,一丝一毫,不敢轻忽。

他们的器物,一用几十年,便是归于藏品,亦于静默中散发着生命力量。这是师傅将心托付在手艺里了。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12/1deb3a3cdebc4b6db724fcdd1b5ccd60.png

铁匠铺在宜兴周铁镇沙塘港村老街上,两间陈旧的房子里,一只大火炉。炉子呈阔“八”字形状,一根烟囱直通屋顶,鼓风机将炉膛内的火,吹得跟火焰山一样旺。

炉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太湖渎边地区有名的泥瓦匠冯和大老师傅所砌。砌这只炉子时,杭师傅16岁,刚学会打铁。炉子至今已用了60年,使用年代长了,上半部塌下来的地方虽修补过,但不影响炉子的发火。铁匠杭师傅总喜欢跟人讲这只炉子的妙处,“收烟,发火,再也找不到这么高明的手艺人了。”

泥瓦匠冯和大是我祖父,去世已有二十多年,忽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只炉子是你爷爷砌的。你惊讶,继而一阵亲切,好像祖父还活着一样。

六十年前砌的炉子竟还在熊熊燃烧,那里面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东西。

早先,镇上有两个有名的泥瓦匠师傅,冯和大和毕苟大,冯和大总是笑嘻嘻,见人和和气气,不得罪人。毕苟大不苟言笑,比较严厉,眼睛一瞪,鬼都怕的。有人讲冯师傅抹墙会两只手左右开弓,有人讲毕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子,一眼瞄过去跟标尺一样,基本没多少误差。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要有绝活才行。两位大师傅都有绝活,毕师傅擅长砌花窗,样式有荷花、梅花、树叶、万字、回字、六角、八角、方形、菱形等。冯师傅擅长砌炉灶,他砌的灶头,火旺、省柴、少烟。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5e98e4077d94b6e91b22c9ba82e093d.jpg

如果说太湖边砌灶头,我爷爷冯和大是“一只鼎”,那打船的大拇指,绝对属于王坤荣师傅。

太湖里有一千多艘船出自王坤荣师傅之手。他当木匠48年,带过18个徒弟,打造了近二百艘木船、上千艘铁船。

去年夏日的一个下午,我到周铁寻访王师傅。太湖和内河禁捕,渔民上岸,船由政府收购给予补偿。两个渔民正巧也来请王师傅打证明,证明他们的渔船是王师傅某年打的,造价是多少。

我那天在现场看到,83岁的王师傅身板硬朗,他穿了件颜色嫩生的T恤衫,戴副眼镜,像老教授的模样,一笔一画给李兴龙父子写下了证明。

相比较一般的匠人,王师傅算有文化的人,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生,除了学习成绩好,体育也出色,曾经是宜兴中学生撑竿跳冠军。这样优秀的学生,当年因为家里成分不好,没能如愿上大学。高中毕业后,他回乡当了两年小学教师,之后拜师学木匠。

因为人聪巧,他学起来比别人上手快,而且他善于计算,会画图设计,这在草根手艺人中十分难得。他打的船式样好看,航行起来稳而快,深得周铁地区滨太湖村庄的船户欢迎。他计算精准,一艘船打下来,废料无几。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王坤荣成为太湖西岸首屈一指的造船大师傅。

真正的能工巧匠从来不墨守成规,要会创新,会发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木材一度紧张,有渔民来找王师傅商量,可否造铁船取代?这主意非常好,但王师傅放眼看太湖,没看到一艘铁船。

但是,这难不倒王师傅。他埋头钻研一段时间,设计修改图纸,终于打造出了一艘铁船。新船在太湖里航行,苏州阳澄湖的渔民看到,对方羡慕不已。铁船比木船经久耐用,且成本低。很快,就有外地人请他出山打船。自此,王师傅打船的范围从宜兴扩展到苏州、无锡以及上海崇明岛,最多的一年,他带领徒弟打了大大小小九十九艘船。

周铁村搞村史馆,村里请王师傅去打了一艘三桅扯篷船,留作对过去岁月渔民生产生活的纪念。这对王师傅来说,也是唯一的珍贵纪念了。而我,怀着深深的敬意,以文字记录之。

作者单位:宜兴市周铁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