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苏州吴江:这里流传着范蠡的传说

2023-07-05    陈志强

以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垂虹桥畔有一座“三高祠”,祭祀的是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西晋文学家张翰和唐代诗人陆龟蒙。清末,此祠迁至西门外,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范蠡离我们最为遥远,距今已近2500年。但放眼吴江各地,与他有关的胜迹仍存有多处。

吴江区平望镇区西北约7公里处,有一个古村落,名曰溪港,现为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以前这里是进入太湖的必经要道之一。村中流淌着一条小溪,溪水清澈,绿如碧玉,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溪的名字叫韭溪,关于溪的名字还有一段轶事。相传春秋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获释回国后,卧薪尝胆,暗地里做着灭吴的准备。他派大夫范蠡遣军潜伏于濒临东太湖的一条小溪两侧,厉兵秣马,伺机进攻吴国。一天,屯驻在小溪两侧的越国兵士正在吃中饭,午餐是米饭加韭菜,大家正吃得津津有味之际,进军号令传来,越兵们迅速将饭菜倒入小溪,整装出发。顿时,水面到处漂浮着韭菜叶。越兵攻入馆娃宫,夫差自刎后,勾践当上了“霸主”,那条曾经屯驻范蠡所率越军的无名小溪也得了“韭溪”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如今,在韭溪上躺卧着两座古石桥,其中南边的一座叫东林桥,与桥东堍的刘猛将军庙同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石桥拱形单孔,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桥南北两向都镌着对联,南向为“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联中的莺湖即是莺脰湖,据明代浙江《吴兴掌故集》记载,该湖为当年范蠡所游五湖之一。

在震泽镇区古荻塘西段上矗立着名曰思范桥的古桥,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桥名中的“范”即是范蠡。越国为吴国所败时,范蠡曾赴吴国为质二年,越灭吴后,他深悟勾践“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于是,悄然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云游四方。传说当年范蠡偕西施同乘一船,观赏太湖渺茫空濛的湖光山色后,途经现震泽之南的斩龙潭,只见这里水波不兴,澄明如镜,正合他俩隐居的心境,于是就在潭边筑宅而居。范蠡还延请工匠在潭前砌造一高台,每逢晴明之日就与西施一起拾级而上,放线垂钓,故这里被称为“范蠡钓台”,为“震泽八景”之一,斩龙潭也被改称为“蠡泽湖”。

当然,震泽还是没把范蠡长留住,之后,他漫游齐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范蠡走后,蠡泽湖畔的百姓为纪念他,在其故宅上建起“范蠡祠”,在其出蠡泽去五湖泛舟必经之处建造了一座“思范桥”,以表达怀念之情。

思范桥东西两向均镌有对联,其中东向对联也与范蠡有关,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下联中的“蠡”即范蠡。

桃源镇青云社区西侧有一个古村落,名叫陶墩。如今,走进陶墩,只见港水清澈见底,港岸上弯弯窄窄的街道与玉带似的跨街楼贴着斑驳的驳岸连绵逶迤着,少妇们在河埠上捣衣洗菜,老人们在石凳上谈笑风生。弄堂深处,粉墙黛瓦的老屋里,不少人在专心致志地制作着木梳。东西两座小桥躺卧着,将倒影投映在如镜的碧波上。西侧的那座名叫安富桥,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清康熙时,陶墩“村民数百家,自成井市”。关于村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个传说,其中一个也与范蠡有关。说是春秋时,范蠡偕西施驾舟浪迹五湖,他俩在南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上住了下来。小村中有一水,水中有墩,他俩在水旁墩上遍植桃树,并向村民传授栽桑、看蚕、养鱼之术。几年后,范蠡与西施离开这里又往别处去了。村里人很是想念他们,后来,闻知范蠡在齐国经商致富,改名陶朱公,于是就将村子唤作“陶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