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在折叠的城市里,打开“生活”

2023-11-09    周娴 盛馨予

10月28日上午,华夏古迹图团队30多人在主创王腾的带领下,“走读”南京图书馆馆藏古籍《金陵图咏》。他们从朝天宫东门出发,在“冶麓幽楼”回顾朝天宫的前世今生,在“谢墩清兴”畅想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繁荣,徜徉“朱状元巷”探寻科举文化的痕迹,咀嚼400年前的金陵神韵。在“走读”中,他们也重新认识了这座人文城市。

城市空间,不仅仅是一个个建筑地标,城市在“拔节生长”中被不断打开的,除了物理空间,还有可折叠的“人文空间”和“精神空间”。这些由概念、创意、情感连接而起的无数个场域,让城市的触角更加敏锐,内涵更加丰盈。我们浸润其中、参与其中,当折叠的城市被打开,我们与越来越多的“惊喜”相遇,也打开了我们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苏州博物馆内的苏式园林建筑设计,让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视觉中国供图)

苏州博物馆内的苏式园林建筑设计,让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视觉中国供图)

在老建筑中创造“新对话”

常州市天宁区和平北路32号,大运河畔,青果巷旁,曾是延续了80年纺织工业记忆的黑牡丹旧厂房的所在地,前织车间、平绒车间、织布车间、锅炉房熔铸了时代的印记,也寄托了一代纺织人的情感。经过两年多的修缮,如今她有了一个新名字:南城脚·牡丹里——一个具备文化交互功能的主题文创艺术社区。

牡丹里的改建,是工业遗存传承与保护的一次实地演习,也是一场“新旧对话”。

老厂房改造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原貌,留下了城市的工业记忆:外墙延续了具有历史感的马赛克砖;织布车间前往平绒车间的通道用的是具有工业感的日光灯;墙体结合了牛仔布艺,再现常州纺织工业的鼎盛。如今,牡丹里成为了老城厢的潮流聚集地,与青果巷、中华纺织博览园共同串连起常州运河沿线“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闲置的老厂房,一座城市的工业遗迹,在带领我们步入新时代后功成身退,却成就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在扬州七里河公园的城市书房中,家住文峰佳苑的徐贤正戴着老花镜翻阅着厚厚的《扬州年鉴》,退休后,他每天来这里看书,看累了就到公园转转。

这是扬州老桅灯厂的所在地,徐贤在厂里干了20多年,设计师在改造中将老厂房40米高的红色大烟囱保留下来,建了一座观景塔,塔底就是城市书房。书房里的车头和座椅,还是从一辆老亚星客车上拆卸下来的。废弃空间的巧妙转化,使生活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徐贤喜欢来这儿看书,听听文化讲座,或者单纯和老同事叙叙旧。

历史浸润在城市肌理中,推动时代不断向前,而承载着我们旧时光的老城区,经历一次次蜕变后,散发出别样的人间烟火。

进入11月,院子里的昙花即将迎来年度最后一次盛放,刘光纪早早把牌子挂到家门口,邀大家共度“昙花之夜”。刘光纪的家位于南京秦淮区堆草巷33号,是小西湖片区的老街坊,这个明清建筑保留至今,最能感受老南京的“烟火气”。

2020年,南京在小西湖片区试点“小规模、渐进式、逐院落”的城市微更新,刘光纪报了名。改造后,院墙降低了60厘米,红彤彤的石榴探出头来;透过镂空的墙体,60多年的枇杷树尽收眼底。刘光纪干脆把门打开,让街坊邻居、游客进来歇歇脚。

完成这种“微创手术”的院落,在小西湖片区有近百个,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肌理与新潮的艺术街区相融,延续着最动人的城市“烟火气”。

“老旧小区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常州新北三井街道河海社区书记周雷看来,社区的改造不能局限于硬件,还要将“人文艺术”向公共空间延伸。在河海社区的改造中,闲置的绿化带被退休老人打造成“花草病房”,邻居们的“病危”植物在这里重生;党群直通站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变成“一米集市”,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废弃的丰巢快递柜摇身变为“老物件博物馆”,见证社区的往日时光。

城市老建筑承载着渐行渐远的历史风烟,阅读建筑,便是阅读城市的历史。去年,无锡236处历史建筑实现了“可阅读”,数据录入平台,为每栋历史建筑生成二维码,市民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浏览历史建筑档案信息及背后的人文轶事。

无锡梁溪河畔的天元坊,至今留存几栋颇具年代感的民国建筑,上了点年纪的人喜欢称呼它“天元麻纺厂”,这是荣氏家族在无锡开办的国内第一家麻纺厂,如今,这处老厂房已成为游客打卡的人文地标。

来自格鲁吉亚的留学生乔治曾经翻译过曹文轩的《火印》,对他笔下的江苏充满好奇,来江苏不到一个月便到无锡“打卡”,他扫描“天元麻纺厂”的铜牌二维码,“身份证”和“证件照”映入眼帘,同时出现的还有天元麻纺厂60年沉浮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荣德生等人筹资200亿元(旧币),引进了亚麻纺机、麻织机等英国先进机器,筹建了天元麻纺厂。1947年正式投产,分设棉纺和麻毛两个车间,生产麻胶布、毛布和西装衬布,首创了中国苎麻纺织事业,直到2007年关停……

站在天元麻纺厂11层楼高的烟囱前,乔治尝试去体会荣德生当年跨越重重阻碍办厂的心情。

十多年来,南京空间设计师陈卫新一直专注于南京历史建筑“再改造”的研究,在他设计的所有项目中,考虑最多的是时空关系,“所有的未来建立在过去”,他希望在历史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是重叠、可以互证的。

先锋书店本是个巨大的停车场,陈卫新保留了所有的交通画线和上下坡道,让车辆停驻的场所变成了人们的休憩之地。设计青果巷时,他收集了拆迁中的旧木头、旧抽屉、旧钉子,做成了桌椅板凳,延续了老城南喧闹的记忆。南师大华夏图书馆的改造中,他复原了吴贻芳校长办公室,增加了年轻人喜欢的咖啡吧和书吧,让校园记忆在历史与当下中碰撞。

陈卫新认为,建筑的生命可以无限延展。那些被遗忘的建筑不应该被称为“废弃建筑”。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老建筑也可以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快闪街区”唤醒新的生活态度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苏州山塘街格外热闹,粉墙黛瓦间,评弹悠扬、昆曲婉转,戏曲《寻梦山塘》以吴侬软语演绎苏式风情。

在邹英姿刺绣艺术馆,苏绣大师邹英姿俯身勾画,银针在她手中翻飞游走,引得游客纷纷驻足。邹英姿向大家耐心演示刺绣步骤,从勾线、上绷、分线、穿针、引线、藏针,到最后的收针。

来自山东潍坊的游客季晔带着孩子体验完刺绣,沿着青石板一路向前,抚了古琴,织了缂丝,尝了“一口爆汁”的生煎,不时偶遇怀抱琵琶的评弹艺人。以街区为舞台,以古建筑为布景,今年,20多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驻山塘街,成为景区招牌,季晔感觉走进了一个活态非遗博物馆。

2023年6月,苏州七里山塘景区、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无锡拈花湾景区等12个项目入选第二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剪纸、面塑、蛋雕、铜盘彩绘等非遗以流动的方式在城市蔓延开,让人不经意间享用一顿艺术便餐。

不仅是景区,城市中的“快闪”空间,通常设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艺术家表演、创作,尽情发挥,尽管很快消失,但也为大家带来惊喜:走进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巧遇“小而美”表演,哪怕和朋友在街头买杯饮料边喝边聊天时,也能偶遇到一场露天趴体艺术,连江河湖海也变身为文化T台——

10月21日晚上,800架无人机在长江上空飞起,“长江潮”文化生活季迎来收官,T台水幕秀、交响音乐会、无人机灯光秀……太多江北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中的“远方”。

这些年,长江岸线从“工业锈带”变成“生态绣带”再变成“文化秀带”。10年前还是脏乱的煤港码头;5年前,已绿树成荫,一江碧水向东流;如今,又承载着大家丰富的文化生活。

住在南京江北顶山街道的陆进富见证了长江沿岸的变迁。今年,他在江岸边看过水幕秀,在音乐草坪上参加过露营派对。中秋期间,他还聆听了江边音乐会,明月流光,江涛声中,《斯拉夫舞曲第8号》的精彩演奏,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暖缠绕,时而雷霆万钧。他闭上眼,感受水浪与音符交织的曼妙,秋夜、江边、音乐会,这些美好因素的杂糅让他沉浸,就像开盲盒一样,每次路过长江边,竟不由得开始期待。

同样涌现出新的生命力的还有玄武湖边的“还有咖啡节”。10月底阳光正好,南京玄武湖的樱洲草坪上,氤氲着咖啡的香气。来自全国18个城市、120多个品牌的咖啡小铺井然有序,鱼贯排列,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驻足。

河海大学的学生赵宇凡是第二次来了,他穿梭在展台间品尝每家咖啡独特的味道,印象最深的是一款“特调”,“咖啡中加入了看似奇怪的木姜子泡沫,乍闻之下是陌生的植物涩味,喝起来却是预期外的酸甜可口。先尝一小口,再来一大口,那感觉像秋天般畅快。”在咖啡节现场,赵宇凡还跟着咖啡大师学会了制作一杯简单好喝的咖啡。

“还有咖啡节”的策划者张佳瑜是个资深的咖啡爱好者,她喜欢搜罗世界各地的好豆子,从埃塞俄比亚到巴拿马,从原生种到瑰夏。她喜欢在午后亲手为家人做杯手冲咖啡,打发牛奶、去除粗泡、倒入咖啡液,看一杯新鲜滚烫的咖啡倾泻而出。

“咖啡是一种适合分享的快乐。”张佳瑜说,“还有咖啡节”的初衷是“以咖会友”,把散落在全国的有意思的咖啡店聚在一起,她希望,大家在咖啡节上品尝咖啡,交流咖啡冲泡的“门道”,在续杯咖啡的快乐中,保持热爱,用心生活。

在张佳瑜看来,无论是咖啡节,还是诗歌节、音乐节,这些“快闪街区”就像是摊主带来了自己的珍宝,邀请来往的人们在此“重逢”。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再造,更是对社群交流的重塑。她认为,城市需要为人们创造更多联结,这些涌现出来的具有生命力的“移动空间”,恰恰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它蓬勃的生命力。

耕耘一份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像家一样的城市该是什么模样?在双塔市集设计师朱镕看来,好的城市能给人们家一般的感觉,人们不必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生活。比如,家门口的咖啡馆,附近的图书馆,它们都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小型客厅。

带着这样的理念,他把“脏乱差”的双塔市集改造为“城市会客厅”,他以“家的方向”为设计理念,建造了一个温暖有序的空间。

双塔市集的改造中,朱镕最喜欢的,当数生鲜区与小吃区的互动,生鲜区采购的新鲜蔬菜、鲜活水产可直接在小吃区烹饪,让大家第一时间享受到美味。

下班后,刚搬到苏州平江路附近的王煜顺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双塔市集吃晚饭,他在生鲜区挑选了鸡头米和刚上市的大闸蟹,这边鸡头米刚剥完,小吃区蒸锅的水就已烧开,不远处,共享舞台上,苏州评弹、昆曲、现代的西洋乐器轮番上演。

柴米油盐,聚拢起是烟火,铺展开是人生。朱镕把苏州人对时节、食材的领悟“写进”双塔——早上来一块传统海棠糕,中午尝一尝卤味,下午喝一杯苏州碧螺春奶茶,晚上再来点桂花米酒……双塔市集从“城市的胃”变成“沉浸式的美食博物馆”,也成了收纳人情、重拾联结、承载默契和提供归属感的所在。

陈卫新出生于扬州一个清幽古朴的小镇,小时候,书读累了,他喜欢去镇上听扬州评话,看小桥流水,观察不同人的生活习惯。

每做一个项目,陈卫新会将自己当成本地人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在建筑中延续“家”的情感和记忆。

10多年前,一位老友来南京,陈卫新带着对方去了趟紫金山,老友随口一句,“紫金山没有歇脚的地方”,让陈卫新上了心,他先后设计了未见山、云几、锦上雅集、紫金坊等空间,满足了大家吃饭、喝茶、休憩、看展的需求。

在未见山酒店,每间房都有一个小院,静享鸟鸣和山风。锦上雅集源自“锦上添花”,在茶文化外增设艺术馆。云几院落外,梅花滋润雨花茶园,人们可以在质朴的宋代环境下饮茶吃饭。紫金山从城市外围的山,变成了城市中央“可亲近可停留”的地方。

人是城市空间的观众,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公共空间的重新定义和发现,也打开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唤起了大家对于生活日常的思考。

在建设银行南京栖霞支行工作的孙好是Citywalk爱好者,在社交网站,她刚上传完一组“出片Citywalk”的照片,又发布了“美食City walk”的邀约,被很多网友“疯狂”点赞。

上个周末,孙好和4个网友从先锋书店出发,经过陶谷新村、南秀村、金银街、西桥,到颐和路。“先锋书店有设计感,南秀村有许多特色咖啡店,金银街是时髦街区,西桥有紫峰大厦,颐和路充满人文气息,每个点相隔十几分钟路程。”周末街道上人不多,她们走得很随意,看到合眼缘的店铺就进去拍几张美照。

新发布的美食路线也是孙好考证过的,从新街口到明瓦廊,走过南台巷到王府大街,半小时的步行路程中特色美食“扎堆”,皮肚面和鸭血粉丝汤是她的最爱。

根据《2023Citywalk趋势报告》,过去一年内,小红书使用者已经“走”出了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孙好在上面发布了近10万字的笔记,她渴望用脚步与南京建立深度连接。于她而言,没有任何目的地边走边逛,能让人生匆匆的节奏慢下来,是一种生活感的回归。

城市漫游,打开的不仅是风景,还有对生活的理解,在文化肌理中阅读历史,也是追溯城市记忆。

400年前,明代书画家朱之蕃梳理了南京40处山水名胜,编撰成《金陵图咏》。南京图书馆立足这“四十景”,定制了12条走读路线,激活了南京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南京图书馆社会工作部主任顾晓宁认为,走读是以脚丈量,用心感受,如此,景点便有了温度和内涵。

设计之外,陈卫新喜欢写诗、写书法,看戏评曲。“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从事设计工作,但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设计师和主导者,可以通过重塑附近进而影响城市,让一些微小美好的事情发生。”陈卫新说。

“还有咖啡节”落幕已有些日子,张佳瑜每天还能收到很多咖啡爱好者的反馈,看他们热切地在网络平台上“种草”,分享喜欢的某种“特调”,她感到很欣慰。

等忙过这阵子,她想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咖啡“搭子”,和他们去喜欢的咖啡馆坐坐,在梧桐树影下感受阳光斑驳。张佳瑜认为,与其追随表面的流行,不如找寻自己的风格,在城市耕耘属于自己的美感,把生活打造成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