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常州老西门的千年兴衰

2024-12-06    

常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河网纵横,襟江带湖,“北滨大江,南控滆湖,运水贯其中,长达百余里,江南水利重邑也”[1],西北由长江到达运河,南则由运河到达宜兴、溧阳、金坛,东南则由太湖以通杭州、绍兴,繁密的水道把常州和宜、溧、金、丹、锡、澄等县紧密联系在一起,故常州“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是“贡赋必由之路”。


明清时期,常州转输地位更加重要,尤其常州老西门地段“随运而兴”,一跃成为人声鼎沸的商业重地。千百船只往来其中,官、商、军、民穿梭其中。石龙嘴至怀德桥一带形成了米市、豆市,批发商业集中在西门外和城西西瀛里,梳篦业集中于西门内外。其中南河沿、三堡街、西仓街、西直街、锁桥湾等处商贾云集,老西门成为常州商业最繁华之区。


明清时,常州各航道之水主要来源于长江,“沙泥日积,河身渐淤”[2]。如果不加强疏通,时间一长则航道淤积、窄小,舟筏争道,航泊两难。枯水季节常有舟筏搁浅,不利往来。[3]清末运河漕运被朝廷逐步废弃,相应地对运河的修浚也停止,运河许多河段日益淤滞,严重影响了常州经济的发展,随着铁路和公路运输兴起,大运河的航运作用远不如以前。加之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常州大运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被其他交通工具所取代,常州老西门失去了往日的商业辉煌。但古运河福泽两岸百姓,见证了常州城市的变迁,沉淀下来的文化续写着大运河的千年华章。


62a1b3dc-592e-43d8-90f1-d20aacb7d342.png


一、因运而兴的粮食市场


常州米市的出现,有赖于运河的功能。隋朝京杭运河通航,漕粮多经过常州转运去北方,常州成了漕米转运中心。在漕粮交纳转运中,赋额苛重,赋税制度多变,不时出现籴粮交赋或粜粮交银,使常州成了粮米买卖集中的场所,形成了米市。宋代时,随着漕粮转运增加到年最高量7000万石,常州米市进入全盛时期。[4]


清代时,尽管有抑商政策,常州的粮行仍然方兴未艾。位于常州篦箕巷内的毗陵驿是运送漕粮的大码头,江南贡赋大多经过此处运往北方。清末民初,常州“以稻米为大宗,大小麦次之,豆棉等又次之”[5]。每逢稻谷登场,位于米市河、南运河河口的石龙嘴,帆桅林立,常常停泊数十艘粮船,码头装卸工号声震天,各业商店门庭若市。据西直街敦仁堂石碑记载:“自京口至丹阳以至常,均属商贾,设有大陈粮行凭客粜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陈茂林开设的“大陈粮行”是常州最早的专业粮行。“行铺云集”,是当时常州粮食市场真实状况。1926年《江苏实业名录》载,当时在石龙嘴周边开设的米行有元大裕记、同信泰、同裕昌、朱恒大、福泰祥、信泰昌衡记、通大顺、裕丰仁、广大润记、宝和泰兴记等,还有同和泰、源泰昌、董乾大、宝源大等粮行。


但随着漕运被清政府逐步摒弃,运河年久失修,泥沙淤塞,北运的漕粮覆船沉粮事故层出不穷。清道光五年(1825),试航海道运粮成功,此后闽浙沿海地区漕粮直接沿海北上,不再由内河途经常州中转。加上芙蓉湖、阳湖成了河道,滆湖日趋缩小,增加了与常州的距离,且失去了湖水、江水的水位平衡和调节作用,江苏的漕粮转运由常州东移无锡。近代漕运改道后,仅凭常州之力勉强维持航道的畅通。如1874年至1901年,运河文亨桥到舣舟亭段浚治两次。1901年恽祖祁主持疏浚南运河。1925—1935年,运河石龙嘴至土龙嘴段浚治5次等。但一旦天旱水浅,航道堵塞越来越严重,各业往来船只拥挤不堪,严重制约常州工商业的发展,老西门的商业地位逐渐衰落。


二、因地制宜的支柱产业


c3ec8530-636d-4e1d-ab34-c141f5f39209.png


常州漕运经济衰落的同时,“豆业、木业、钱庄、典当”蓬勃发展,成为清末民初常州四大支柱产业。从明代中叶开始,常州因旱地增多而广泛种植大豆,加上泰州、泰兴和丹阳等地黄豆大量流进常州,到鸦片战争前,老西门已成为黄豆买卖中心。清同治年间,常州豆行从米粮行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豆业的买卖。光绪年间无锡米市蒸蒸日上,无暇关注豆市,常州趁此机会扩展豆市,首创明盘交易,大江南北的大豆云集常州,豆市河畔就有潘同昌、震泰、许恒泰、晋泰、同大、豫泰丰等15家豆杂粮行。


抗日战争前期,常州是苏南最大的大豆聚散市场。大豆除本地所产外,还来源于大连、牛庄及天津、德州、沧州和河南、安徽等地大豆产区,大豆最高销量年达300万—500万石。[6]豆业的繁荣促进了常州油饼加工业的兴盛,清光绪二十年(1894)至宣统元年(1909)常州油坊最盛时,西门外宝兴泰、杨永大、蒋同兴、蒋同盛、裕源等均为著名的油坊,他们榨油并外销豆油与油饼。1915年,宝兴泰油坊用铁机轧豆,抛弃畜力和石磨,随即乡村油坊开始解体,油饼厂开始兴起。1934年10月初,大运河里的豆船首尾相接数公里,河道为其阻塞。抗日战争中常州豆市遭到打击,豆行、油饼厂损失惨重。豆业行商趋于衰落,影响了外地客商采购常州地方产品的积极性。


常州木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清中叶逐渐发展起来。每年夏秋之交,婺源木商从江西产区采办杉木,从长江顺江而下,到达镇江后转入运河进入常州城西近郊。常州运河水源自长江,河水含沙,适宜木材长期存放而不腐,利于保存和储运木材,“常州的水留着一点江水的质地,木头在河中浸半年,拿起来还是既黄且亮,无锡、苏州以下可不行了,浸二三个月马上就长满青泥苔来”[7]。自买自卖以门售为主、批发为辅的经营性质,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常州成为木业的交易中心。赣、湘等地木材源源而下,集散于常州,木排“从西门的大王庙附近一直蜿蜒,抵达到奔牛”[8],“故每年夏秋之交,为木货涌到之时,运河中木排绵亘几达一二十里;即岸上亦堆积如山,洵为奇观,以待与各熟识行家分头兜销,因一时难以销完,各客商即就沿河两旁,或在木排上,建筑木屋数间,以为办公休息之所,然后销运邻近诸县”[9]。


常州大多数木行集中在西门近郊附近,以怀德路、西直街交叉为中心,包括篦箕巷、西河沿、米市河、西仓桥、三堡街。据1934年木行调查,常州西门拥有的木行,有位于西门外谈家场的永丰盛、锦泰、慎丰协;南河沿的公羲成、复兴顺、鑫诚奎、元丰盛、沈乾泰、亿兴昌;西直街的正大、大有;西仓桥的聚泰、福泰、仁丰泰、恒裕昌;三堡街的李聚丰、仁丰恒、恒泰丰、永隆盛、天泰等木行。木业兴衰同航道畅通与否关系极大。因此西郊一带运河的数次疏浚费用,均由木业捐助。抗日战争期间,受政局动荡、战乱等影响,常州木行经常遭受损失,大多破产倒闭。


豆业和木业商行的发展与金融业的支持紧密联系,豆行和木行的兴盛又推动了常州钱业、典当业的繁荣。晚清至民国初年常州西门是钱业集中的地方,西瀛里有德生、汇丰、聚昌厚等十余家钱庄,西直街有汇成钱庄等。晚清时钱业为常州豆业、木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也为工商业间贷款、结算、交易提供便利。商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典当业的兴盛,1926年,西门外西直街有永隆典行等。表场曾是常州各镖局所在地,清末民初有融通、豫通、大和、顺和等保镖组织。光绪二十八年(1902)常州轮船运输之始、由盛宣怀创办、首开常州至溧阳的“泰昌”号煤轮航班在此启动,表场地段成为常州最繁华的客货运输中心,人员与货物交流集中,常州现代金融业依托此处逐渐发展。


三、因时而生的民族工业


常州老西门地段因河而兴,商贾往来,会馆林立,运河畔的民族工业更形成独特的风景。清末至民国时期,西直街是常州城西最繁华之地,锁桥湾有很多油坊,空气中充盈着满满的油香味;三堡街为常州地区最大的木材市场;西仓街米厂、酒厂排列了整条小街;米市河街民房临街而建,布满了馄饨店、麻糕店、酱园、菜场、陶器店、当铺、中医诊疗所等,两座黄石码头旁停靠着装满货物的木船……老西门沿线布满着水上交通繁荣时代的历史遗迹,西灜门城墙、篦箕巷、文亨桥、锁桥、恒源畅厂等仍然与古运河相伴,而表场码头、石龙嘴等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已湮没在时光中。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内河招商局和日商戴生昌轮船公司等先后在武进设立码头和分支机构,经营客货运输,主要集中在常州西门。据1928年班船开行情况表记载[10]44,常州西门的尚书码头、表场、篦箕巷、锁桥、普济桥、米市河等都有航班船运输、快船运输和货帮船运输码头,且设立固定的时间、航线,轮船航线四通八达,逐渐覆盖武进和邻近地区。木帆船是水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1916年,常州登记木帆船200多艘;1929年武进县有木帆船1175艘。[10]43


常州老西门是常州手工业的聚集地和机器制造业的发源地。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常州手工业已形成规模,其中梳篦业是常州最为著名的手工业,梳篦制作精巧细致、坚固耐用。“一梳一篦之成,须经数十次手续。依此为生之男女,不可胜数,咸局西门城外”[11]。篦箕制造农户,均散处于附郭一带诸乡区。“制造初坯者……西门石灰桥之钱家村,琐桥堍之赵家村、陶家村,及新闸附近等处。担任扦尖等手续者,为城西朱家村小茅山等处居多。至出品精良者,以赵家村、钱家村等处为最”[12]。常州老西门成为篦箕制作的主要区域。清康熙年间漕运兴盛,从常州老西门文亨桥到古驿站接官厅沿运河的篦箕巷全是篦箕商号,如卜恒顺、柳树春、许天兴、荣春和等,全巷因篦箕而闻名,旧时大码头到达常州的人都要在篦箕巷选购梳篦和宫花。“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成为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1912年至1927年,常州本地出现第一次变商为工的浪潮。永宁寺系常州机器工业的诞生地,1913年奚九如从上海买回新机器准备自己制造新机器,并在上海求新机器厂买8尺和10尺旧车床各一部及8尺龙门刨床一部,聘请该厂技工杜桂生来常主持技术,厂址设在锁桥头所桥庵(永宁寺)旁,前是米厂,后是机器厂,定名为厚生制造机器厂,[13]是常州机器制造业的开端。据《武进工业调查录》(1928)记载,在西门还有:位于米市河的大赉机粉厂(1914年吴康创办,主营米粉,兼营面粉)、公记祥碾米厂;卧龙桥的一新面粉厂、薄利油饼厂、厚生铁工厂、振兴仁染坊;南河沿的协丰油饼厂、大兴碾米厂;日晖弄的宝兴泰油饼厂;谈家场的源大成油饼厂、杨永大油饼厂、启源碾米厂;西仓桥的瑞源油饼厂;普济桥的蒋同兴油饼厂、永兴石粉厂;西直街的惠商碾米厂、成怡源的碾米厂;三堡街的三和布厂等,可见老西门各类工厂云集,且主要以米豆粮油加工业为主,兼机器加工业、织布业等。老西门这些厂规模虽然不大,但共同谱写了常州向轻工业城市发展的前奏。


(作者简介:张逸清,溧阳市《古县年鉴》执行主编;臧秀娟,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常州市地方志年鉴学会会长。)


栏目编辑:郭家旭


参考文献

[1]武进县浚河工程总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5(8).

[2]集议疏通河道[J].武进月报,1919(2).

[3]常州市民建、工商联文史资料办公室.武进县商会及工商业发展史略[M]//常州地方史料选编:第14辑.1987.

[4]常州市粮食局编志办.常州粮食史料[M].1985.

[5]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M].1919.

[6]常州地方史料选编:第1辑[M].1982.

[7]常州市木材公司.常州市木材志(1800—1985)[M].1986.

[8]戴伯元.常州文史杂谈[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9]徐润身.武进木业调查[J].实业统计,1935.

[10]常州市交通局编志办公室.常州市交通志[M].1984.

[11]武进的工商业[J].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1934(1031).

[12]常州箆箕之制造及其与农村经济之关系[J].农行月刊,1934(7).

[13]常州机器制造工业历史沿革[M]//常州地方史料选编:第1辑.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