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金放:“有数”又有趣的南京老地名

2025-04-09    

地名是镌刻在漫长历史时空中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城市老地名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3000余年的建城史,留下了一个个具有金陵古味的老地名,它们犹如一颗颗自然天成而又斑斓多彩的雨花石,至今仍然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悠长的文化韵味。其中一部分带数字的老地名,尤其朗朗上口而又别有古趣。


老地名里有数字


古都金陵曾流传这样一首儿歌:一枝园,二郎庙,三山街,四象桥,五马街,六角井,七家湾,八府塘,九龙桥,十字街。旧时,孩子们只要诵读这首儿歌,不仅可以学数数,而且还能轻松地把南京城来一趟口头神游。就像这首儿歌里所唱的,古都金陵很多老地名古色古香,带数字的几乎应有尽有。从一到九都不缺,十百千万全都有,单数双数也齐活。以下所列,皆为耳熟能详,具有代表性的南京“有数”老地名。


“一”字地名:一枝园、一人巷;

“二”字地名:二条巷、二板桥、二道埂子、二道桥;

“三”字地名:三条巷、三条营、三元巷、三山街、三茅宫、三牌楼、三汊河、三台洞、三十四标、三步两桥;

“四”字地名:四条巷、四卫头、四象桥、四牌楼、四所村、四班村、四周村、四方城、四松庵;

“五”字地名:五台山、五龙桥、五老村、五福街、五福巷、五棵松、五塘村、五贵里、五马渡;

“六”字地名:六郎、六合、六角井、六合里;

“七”字地名:七里街、七家湾、七桥瓮、七贤街;

“八”字地名:八条巷、八府塘、八宝东街、八卦洲;

“九”字地名:九龙桥、九龙村、九华山、九莲塘、九儿巷、九条巷;

“十”字地名:十村、十字街;

“百”字地名:百子亭、百步坡、百子街、百灵街、五百村;

“千”字地名:千章巷、千佛洞;

“万”字地名:万寿村、万寿街;

“半”字地名:半山园、半边桥、半边营;

“双”字地名:双拜巷、双和园、双井巷、双牌石、双龙街、双门楼、双桥门、双庆巷、双塘园。


以上地名,仅是列举了首字为数的一部分,至于南京“有数”老地名到底有多少?又有多少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之中?恐怕已经难以一一枚举了。


历经沧桑有来历


南京老地名中的数字,看似简简单单,其实并不是随意入名。查阅相关地方志和地名资料,其数或为类属数量,或为排行序号,或为诗词引用,其中种种机缘由头,大多还颇有来历。


半边桥在秦淮区大光路街道。此桥始建于明初,为御用上五桥之一,名柏川桥。〔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此桥半在城内,半在城外,俗呼为半边桥,明南都之变乞儿题诗自沈处也。”清军南下抵达南京时,《皇明末造录》载:“礼部尚书钱谦益剃发叛降于清,有小珰死于秦淮河,乞儿死于百川桥。乞儿题诗桥上云: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在征服者面前,身为士林领袖的气节还不如太监和乞丐,令人唏嘘。


一枝园位于玄武区珠江路浮桥西南,东起碑亭巷,西接鸡鹅巷。〔同治〕《上江两县志》称其“地近明国子监”,其地有一官家花园。所谓“一枝”则是用典了南宋诗人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一枝”二字,现园已消失,今日的“一枝园”为巷名。


二道埂子南起北伞巷,北至汉中门大街,东临外秦淮河,西临莫愁湖,清朝时此地常被水淹,故筑一埂。因水西门外已有土埂,故称二道埂子。北伞巷南起水西门大街,北至二道埂子,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遇雨借伞,故名。现在的莫愁湖东路,就是在原二道埂子和北伞巷两条道路上更新翻建而成的。新建的道路全长1.9公里,路幅宽14米—18米,成为横贯建邺区南北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三元巷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明瓦廊,其地名来源与明朝抗倭名将尹凤有关。《金陵琐志》在介绍三元巷的来历时提到“明尹凤连中三元,故以名巷,凤后为苏浙大将,与倭寇战,屡有功”。《帝里明代人文略》则介绍得更加详细:“尹三元凤家在白下桥西,今三元巷疑其旧居而得名。”


四象桥位于太平南路上,跨内秦淮河中支(青溪),原为石拱桥,现为钢筋混凝土桥。长27米,宽33米。该桥最早建于东晋,原名清溪桥,明代称青平桥。〔康熙〕《江南通志》载:“青溪自淮清桥入,至四象桥而阻。”四象桥有多说:一说桥原在湘宫寺边,名湘寺桥,后以湘寺反读谐音而称今名;二说刘宋明帝舍宅为湘宫寺,建5层宝塔,塔前有4只雕琢精致的大石象;三说因“五马并行回头望四象”的俗话得名;四说源自周易“两仪生四象”[1]。传南朝宋末明帝时,四象桥一带一富户家有一井,井水香甜可口,曾邀5位贵人来品尝,因此四象桥附近又多了一个被称为邀贵井的地方,〔同治〕《上江两县志》即载有邀贵井街巷名。


五福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白下路北侧,东起马路街,西至长白街,〔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其位于“右东北第九甲”。晚清时,两位大员李鸿章、吴堂互为姻亲,两户官宦世家“福、禄、寿、喜、财”五福俱全,来往间的道路遂被命名为五福街,后因与南京原有的五福街重名,遂更名五福巷,并沿用至今。


六合是南京“有数”地名中最大者,不是小小一条街,而是整整一个区。其读音也挺特别,竟然读作“lù”。六合的地名来源于隋开皇四年(584)所设的六合县,当时因境内的定山有寒山、狮子山、双鸡山、芙蓉山、高妙山、石人山六峰,这些山峰连环合并,因此被称为“六合山”,县因山名,此后再没有更改过,并沿用至今。至于其读音为什么与安徽六安有相同读音呢?是因为六合与安徽靠得很近,这里西与安徽的来安县相邻,北与安徽的天长市接壤。历史上的安徽、南京都为江淮官话片,“六”在该地区发“陆”音入声,来源为古音遗存。现在保留这种读音,主要是考虑古方言的继承。


七家湾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东南,接连仓巷,其原是屠牛宰羊的地方,如今以特色的清真美食而闻名。至于七家湾名字的由来,则更是众说纷纭,清宣统二年(1910)《上元江宁乡土合志》称“七家湾者,指七家回教牵牛者而居”,即七家湾出自宰牛者七姓。亦有人认为七家湾之七家特指是回民陶、马、丁、姚、哈、莫、白七姓。还有人说七家湾地形复杂,每过七户人家就要转入别的街巷,周围又有内外秦淮河环绕,故称七家湾。


八府塘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其中东八府塘位于白下路东段南侧,东起文思巷,西至长白街。西八府塘位于太平南路东侧,南起致和新村,北至白下路。〔道光〕《上元县志》载:“鬼脸营之水穿县治东北之围墙,东出而会焉。又南流经升平桥而入古城濠,东南流至银定桥,而王府塘八府塘之水自北入焉。”相传明代时期,一位八府巡按家宅设于此,八府塘也因此得名。巡按即巡按御史,为监察官。明制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监察百官,明代一布政使司下分多府,故所谓八府巡按即是一省巡按之官。南京民间还有一句歇后语“八府塘的鬼——跑不远”,为这个古老的地名平添了几分别样的乐趣。经过历史的风云变幻,巡按府邸早已无存,如今的八府塘一带为繁华的商业街区。


九龙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东水关东侧,横跨秦淮河,该桥建于明朝初年,因靠近通济门又被称为通济桥,其两侧共有九个龙头,可将桥面积水由龙嘴直接流入秦淮河,九龙桥亦因此得名。明《南京都察院志》载九龙桥“在通济门外东边,属东城”。清朝时,康熙帝、乾隆帝巡视江南就是从九龙桥入城。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描述该桥:“桥为瓮,凡五。长二十八丈,高二丈九尺,宽四丈,东南垒石为岸,以御湍流。”[2]抗战时期,九龙桥还曾被日寇飞机炸毁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九龙桥进行了多次保护和修缮,基本保留原貌,九龙桥现为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字街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东到迈皋桥地铁,西到红山动物园北门,北临和燕路,南靠红山路,其处于栖霞区、鼓楼区、玄武区三区交界处,为著名的交通要道与商业中心。相传明代此处为十字形街市,故得名十字街,其别具一格的布局,在南京的街道中相当少见。


穿越时空有故事


朱自清在《南京》里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确实,在南京城里城外随便走走,一个个老地名便穿越时空,映入眼帘,那些带数字的老地名虽只寥寥数字,其中却也沉淀着不少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些只是传说,有些却是传奇,有些若是细细考证,没准竟然与真实历史大剧里的那些大人物、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三汊河与宝船厂


三汊河位于下关南部,东接秦淮河下游,南连清江河,在此形成江汊,故为三汊河。三汊河早在明代就已闻名于世。这主要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龙江宝船厂坐落于此。


龙江宝船厂建于明永乐年间。龙江宝船厂的规模很大,厂区南北长1062米,东西宽552米,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设有细木作、铁作、油漆作、篷作、缆作等7个分厂,仅其中专门制造船篷的篷厂就有厂房10幢,共计62间。船厂除制造海船外,还大量制造运漕船,即专门向北方运送粮食物资的船只。


朱棣夺取皇位后,据说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同时也为宣扬明朝德政,命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郑和7次率领船队,远航东南亚和印度、非洲、波斯湾、红海、麦加等三十余国,行程十万海里,从而打通了从中国到红海、东非等国的海上航线,极大地增进了中外科技和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船只,绝大部分是龙江宝船厂建造的。宝船异常巨大,据三次跟随郑和下西洋,并且充当翻译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称:宝船“修四十四丈,广一十八丈”。在科学技术还不甚发达的明代,郑和下西洋,其艰难险阻,可以从《天妃宫碑》碑文中略见一斑:“飓风黑雨,海冥黯惨,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莫不错愕。”可见龙江宝船厂所造巨船,其坚固与先进在当时已是首屈一指,从而成就了我国造船史上一段令人赞叹不已的辉煌。


八卦洲与马娘娘


八卦洲,坐落于南京北郊长江之中,南眺燕子矶,北望六合,其形若草鞋,故旧称草鞋洲。清代后期,因与七里洲合并,洲形渐成八卦状,故而更名。关于八卦洲之名的由来,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朱元璋与马皇后自燕子矶渡江至对岸太子山上的太子庙为生病的太子朱标祈福,归途中,江面突现狂风巨浪,舟船颠簸。老船工言,若马皇后舍得将随身八卦玉佩投入江中,便可化沙成洲,日后百姓过江再无风浪之虞。马皇后心系百姓,闻言决定一试。然她又恐投宝不成洲,反失宝物。于是,便集宫女们所配金链银链,串成一条长链,一端系于玉佩,一端系于观音阁悬崖的系舟孔上,奋力一掷,玉佩落江,果然洲现。自此,长江分流,绕洲而过,风浪不再。据说,今日八卦洲上的河网与道路,皆由那玉佩上的八卦图演化而来。马皇后在观音阁前取佩之处,被后人称为马娘娘梳妆台,遗迹犹存。系玉佩的石孔,仍有迹可循。那串金链银链,最终化作了铁链,这便是燕子矶著名景点“铁链锁孤舟”的由来。


百猫坊与俞家三兄弟


百猫坊位于秦淮区彩霞街南端西侧,西接渡船口,据说明初水师名将俞通海居此。俞通海(1330—1367),字碧泉,安徽巢县人,与其二弟皆善水性,后在巢湖揭竿而起,元末战乱中率军投奔朱元璋,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升任枢密院同知、摄江淮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平江战役,中流矢,伤重去世,追封豫国公,后改封虢国公。相传朱元璋登基后,迷信风水之术,命人遍查天下,凡有冲撞皆予毁改。一日,有术士言俞通渊(俞通海之弟)家宅有王者之气。朱元璋以其“鱼(俞)入海成龙”为忌,借俞生辰时赠其牌坊,雕刻百猫图案,以猫克鱼,俗称百猫坊,亦称白猫坊,又以坊名巷,后改称玉带巷。百猫坊高3.6米、宽10米。现存石柱四、横额四,额雕石猫神态各异,玲珑可爱,石柱下置3只石狮。此为江苏地区唯一尚存的明代府第石坊,198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都金陵,一块块老城砖留下了工匠的姓名,一个个老地名更是沉淀了多少悠悠往事。漫步在南京的街头巷尾,那一个个老地名牌,仿佛正在对你一五一十地诉说着那些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的传说与故事。每一个带数字的老地名,都那么地令人遐想,让人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想它的由来,想它的变迁,想它曾经所经历的历史烟云。


(作者简介:金放,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栏目编辑:胡渝宁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地名录》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地名录[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3:677.

[2]曾国荃.曾忠襄公文集[M]// 曾忠襄公全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