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转弯:这可能是南京最有名的古怪地名
南京新街口附近的小巷“螺丝转弯”近来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他们借此要么希望“转角遇到爱”而快速脱单,要么希望时来运转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家对“螺丝转弯”这个奇怪的地名产生了兴趣,谁起的古怪名字?明明是一条直的小路,到底在哪里需要转弯呀?况且,这“螺丝”又是打哪儿来的说法呢?
因为口音罗寺变螺丝
相传这里还有南宋帝陵
先说说“螺丝”。“螺丝”名称的起源应该来自“螺蛳”,螺蛳是一种南京地区常见的田螺,螺蛳头炒韭菜是南京人爱吃的一道地方特色菜品。从洋务运动开始,南京建立金陵制造局,开始制造工业机械,自然也就可以制造看起来像“螺蛳”一样一头有帽、呈螺旋形圆锥的钉子,于是被称为“螺蛳钉”,后改为“螺丝钉”,简称“螺丝”。地名“螺丝转弯’其实最早叫“罗寺转弯”,被南京人以讹传讹,叫成了“螺丝转弯”。陈诒绂注《石城山志》中附的《石城诸山图》,把这条街明确标为“罗寺湾”。到了1910年左右出版的《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中,才被标为“螺丝转湾”。
“螺蛳”到“螺丝”的演变
那么“罗寺”又是什么?明朝人陈沂写的《金陵世纪》中,提到了这里是冶城后冈,有一座叫罗寺的寺庙,最初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叫延祚寺。唐朝时方丈是一个生来就是盲人的高僧,被人们称为“罗睺’和尚,睺就是半瞎的意思。罗睺和尚在寺里建了两座铁塔所以该寺民间俗称“铁塔寺”也简称“罗寺”。后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寺被毁了。到了清朝同治九年(1870),法国传教士在寺的废墟上新盖了一座天主教堂即现在的石鼓路天主堂。
再说说“罗寺转弯”中的“转弯”。现在南京的街道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看不出“转弯”的地方。如果我们把《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中的街道做成数字地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转弯的地方。在晚清的时候,从南京城西门汉西门到市中心新街口的这条主干道并不是笔直的,从西向东,经过牌楼街、石桥街到达罗寺的地方,也就是天主堂的地方,道路向东北转了一个大弯,然后再向东连接双石鼓街,最终到达新街口。
《石城诸山图》(左)和《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
1933年后,南京开始新建一条40米宽的汉中路,将新街口和汉西门北边城墙上新开的汉中门连接起来。这样汉中路就把螺丝转弯一切两半,汉中路的南边半截还叫螺丝转弯北边的一半就和原来的井巷连在一起,成了一条新路叫慈悲社。而原来的双石鼓那条路渐渐就湮没在居民区中不复存在了。
螺丝转湾地名沿革简史
1.民国学者朱偰《金陵古迹图考》中写作“罗寺转湾”。
2.吕武进所著的《南京地名源》将其写作“螺蛳转弯”
3.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编的《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南京市公安局编的《南京市街巷名册》、2012年出版的《南京地名大全》中写的是“螺丝转湾”。
4.南京市民政部门给出权威的写法,这一带的地名牌、指路牌上应统一为“螺丝转弯”。
关于螺丝转弯还有一段传说。南宋有一位皇帝名为赵旉,史称宋简宗。在1129年,南宋将领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苗刘兵变",逼迫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但仅仅过了26天,叛乱就被赵构平息了,赵旉重新当回了皇太子。赵旉退位后不久,赵构带着他去了建康行宫,没成想赵旉突发疟疾,最终不治身亡,后被追封为元懿太子,葬于建康。
这位元懿太子的墓地到底在哪儿?历来有不少争议,因为《宋史》中没有明说,但是南宋李心传所著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说:"元懿太子攒所,在建康府城中铁塔寺法堂西偏之室。"攒所是宋朝对于皇帝陵寝的一种尊称,从这句话来看,元懿太子的墓地就在铁塔寺边,很有可能在螺丝转弯这条路上,或者在螺丝转弯路边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一带。另也有民间传言,清朝嘉庆年间,督工郑之濂在螺丝转弯一带取土修路,在这里挖到了一处洞穴,郑之濂认为这里就是宋简宗赵旉的陵墓,因此停工,但后续处理也不见有记载了。
“今天在螺丝转弯转弯了”路牌成了打卡点。
如今的螺丝转弯路,紧邻新街口,路口就是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算是一处逛街的好去处,旁边还有一些民居和小商店,看起来与绝大部分的南京街道没有差别。但是来这儿的人似乎不完全是冲着逛街来的,好些个人揣着相机站在螺丝转弯的路牌下咔咔拍摄,或者站到挂着螺丝转弯路牌的墙壁边摆姿势,这个别致的路牌就是这里的景点。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也能看到相当数量的关于螺丝转弯的分享内容,基本都是打卡拍照,冠以“南京的神奇路标”之名,也有不少人感慨这条路“好怪但是好可爱”“感觉像有魔法结界”。还有些网友研究出来了奇妙的玩法:在螺丝转弯的路牌下面转弯,美名其曰“我在螺丝转弯转弯了”,还延伸出了“在螺丝转弯拍照人生转弯”的玩法。螺丝转弯也成为“土味情话”的组成部分:螺丝会转弯,我的爱不会转弯。
由于巷口北端靠近商场金鹰和金轮天地购物中心,人员密集且车辆众多,经常有市民穿过螺丝转弯小巷到商城购物。
石鼓路
螺丝转弯南达石鼓路,石鼓路店铺众多,夜市繁华。1872年,来自上海租界的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栽下了一批“二球悬铃木”。其中位于石鼓路小学的南京第一棵梧桐树,1988年被纳入第一批古树名木,编号001。
天主教堂
坐落在螺丝转弯东侧的天主教堂,建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北伐战争中该堂遭到严重破坏;1928年,国民政府拨款重修;1930年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天主教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1978年后,江苏省及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在此合署办公,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中国著名教堂。
素材来源:
1、节选自《在螺丝转弯遇见谢安、王羲之》,作者:马劲松(《南京史志》2025年第1期)
2、扬子晚报:“老地名”中的文化自信|螺丝转弯:这可能是南京最有名的古怪地名
3、“秦淮文旅”公众号:走街串巷 | 螺丝转弯,转一转
- 上一篇:赵梦薇 夏慧:南京上新河的历史变迁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