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薇 夏慧:南京上新河的历史变迁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拥有龙蟠虎踞的山川形势和水资源丰富的天然河道,具有建城、建都所必需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并定都南京。为沟通长江和京城内的水路航运,便于木材等货物运输,朝廷于城西开凿了一条“新河”,后又在其下游开凿了两条河道,先开的改称“上新河”,后开的称“中新河”和“下新河”。明代以来,上新河地区依靠繁忙的水运交通和木业贸易,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港口小镇。该地不仅史料记载丰富,也多出现于文学创作中,成为南京长江文化、运河文化体系中的亮点。本文将通过梳理上新河的史料文献,结合相关遗迹对其地理概况、贸易发展和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进行探析。
图2 《金陵古今图考》之《境内诸水图》中所见上新河(赵梦薇 提供)
一、上新河的地理位置
经过600多年岁月,如今上新河河道和上新河镇已经基本不存,其位置和流向可通过史料文献、地图资料和遗迹、地名等方面窥见其概况。〔万历〕《江宁县志》卷1《地理志·山川》载:“白鹭洲少下为上新河,次新河,至古新河,于上元接界。”“上新河,在江东门外,由大江至江东门坝上,为商贾百货所聚。”〔正德〕《江宁县志》卷2《川泽》载:“白鹭洲少下阙南岸,以达江东门坝,为上新河……”明代马生龙《凤凰台记事》载:“洪武初,于江东门外稍南五里开河,通大江,江中舟船尽泊于此,以避风雨,名上新河。”明代叶权《贤博编》载:“南都上新河,自大江口至江东门,十里而远。”梳理几则史料可知,上新河西端应在白鹭洲稍南处入长江。白鹭洲是长江中的一座长条形沙洲,早在孙吴时期就已存在,并将江水一分为二,其东侧为夹江。宋元时期,白鹭洲仍位于江中,元代称“沙洲乡”。明代,白鹭洲与长江南岸相连,称“沙洲圩”。《金陵古今图考》中《明朝都城图》左下可见上新河位于沙洲圩北侧入江处(图1);另一张《境内诸水图》中可见上新河位于大胜港北侧,但具体位置并无记录(图2)。关于上新河的东端,几则史料都提及是从江东门坝起始,结合《境内诸水图》中所画上新河并未到达江东桥,可以看出上新河并未与清江河(又称江东河,即古夹江水道)相连,这与“于江东门外稍南五里开河”相符。
鉴于古代舆图在地理投射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较为直接体现上新河位置的有1929年绘制的《首都城市实测图》(图3)。该地图清楚绘制了上新河的位置和流向。结合地名,今江苏大剧院北侧有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东侧道路则为螺丝桥大街。此外今绿博园内还有一座上新河镇的遗存——太阳宫,今南京市华山路小学和陶行知中学南侧有上新河街。将现代地图与《首都城市实测图》进行重合比对,可看出上新河大致起始于今绿博园棉花堤路附近,向东北穿过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在兴隆大街以北向更东边转折,穿过今上新河街抵达燕山路附近向北略转折后抵达福园街,与其他河道交汇。
有关上新河上的桥梁,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4《水》载:“上新河,明初开,俗曰上河……跨河有桥四,曰马头,曰崇安,曰拖板,曰螺师。”〔同治〕《上江两县志》中《明应天府外郭门图》中可见上新河的螺师桥、拖板桥,其位置应在今建邺区西部。螺师桥,又称螺丝桥,传说因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此交战,陈友谅军队以大量螺蛳(丝)充饥,螺蛳壳在河中堆积成桥而得名。而今被市民所知的拖板桥,位于今应天大街和西城路交叉口处的南河上,《金陵古今图考》中《明朝都城图》记载为“浮桥”,清《江宁府城图》中被称为“土板桥”,位于明代驯象门外。明代宣德年间,设有驯象门钞关,因桥下有拖板阻拦而也被称为“拖板桥”。根据河流位置对比,这座如今所称的拖板桥并非文献中记载的上新河上的拖板桥,应避免混淆。
图1 《金陵古今图考》之《明朝都城图》中所见上新河(赵梦薇 提供)
二、上新河地区的商业发展
上新河及其沿岸是南京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商业地区,它以明代的木业贸易为基础,吸引了众多商人居住于此,逐渐形成较大的港口贸易城镇,又催生出了多种商业贸易,其繁华从明代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称:“上新河……市廛辐辏,商贾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称沿江重镇。”民国时期则“水西门,路通江东门、上新河一带,为民船萃集之地,其繁盛与聚宝门相埒”[1]。可见上新河不仅是木材集散地,也是毛竹、油、麻等重要物资运输的主要水路。
上新河地区作为木材集散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吴时期,但兴盛于明清之时。明代,长江中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都是上好木材之产地,木材沿江而下运输也十分便利。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程,木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上新河地区设有一座巨大的木场,俗称“皇木厂”,专门用来堆放运至此地用于营建都城的木材。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也曾用此地木材建造宝船。运输至此的木材不仅用于都城修建,还被转运至苏州、常州、上海以及苏北淮扬一带。每年春夏时节,长江上游的木材借潮汛快速运抵南京,其他木商的木材则堆放在皇木厂周围。由于天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皇家的支持,上新河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木材集散地和江南最大的木材市场。此地经营的木号超过上百家,以黄裕昌、黄德泰、洪元泰势力最强,木号上还有“帮”,以洪都帮、湘鄂赣帮、临清帮最为强盛。清同治二年(1863),上新河地区诞生了第一座木行“祥发森”,又称“牙行”,致力于在买卖双方之间搭建桥梁,提供中介服务,不仅积极为市场搜寻和匹配货源,还涉足期货交易等经济活动,推动了上新河木业的繁荣与进步。
一度繁盛的上新河木材贸易于清代晚期开始走下坡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上新河的木材商业一度停滞,同治七年(1868)起逐渐有所恢复。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积极复兴木业,还将扬州仙女庙附近的木市迁至上新河。清末,南京被辟为通商口岸,长江货运轮船和城市铁路运输逐渐成熟,对以上新河为中心的木材贸易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民国时期,军阀割据严重,战争频繁,政府大量进口洋松木,冲击了杉木市场,加之水患等天灾,南京上新河的木材贸易日渐衰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营造业又有所发展,吸引了大批来自美国、英国和国内各地的木商,上新河的木业再次繁荣了一阵。
上新河上的税关也是上新河商业和贸易发展的重要见证。明初定都南京后,朝廷就曾开设各式榷关进行征税,一种在水路关津处开设竹木抽分厂,对过往竹木贸易征税;还有在沿陆地江河要道和商贩聚集处设立关榷,但并未形成正式的钞关制度。直至宣德四年(1429)六月,借疏通钞法之名,在南、北两京水道上正式建立钞关。钞关属户部,只征收船税,不征货物税,因此又称“船料”。“宣德四年,以钞法不通,由商居货不税……舟船受雇装载者,计所载料多寡,路近远纳钞。钞关之设自此始。……于是,有漷县、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浒墅、九江、金沙洲、临清、北新诸钞关。……各差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2]
上新河上的钞关于正统六年(1441)被裁撤。“(正统六年八月丁丑)罢收南京上新河收船料钞,原差关取回。”[3]上新河钞关裁撤之原因并未寻找到记载,但正统四年(1439)时朝廷曾因为钞关过多,济宁和临清、徐州和淮安钞关相距过近,重复征税对商人来说负担过重,从而裁撤徐州、济宁两处钞关。据此推测,南京上新河钞关的裁撤也可能因为南京与扬州距离较近。不久之后的景泰六年(1455),上新河钞关复开,直至嘉靖六年(1527)被彻底废止,另设了西关和新江关抽收商税等。清顺治二年(1645),明代延续下来的新江关并入西关,称西新关,归户部管理,同时有龙江关归工部管理。康熙二十八年(1689),西新关税务并入龙江关。〔乾隆〕《江南通志》卷25载:“龙江关在江宁县西仪凤门外,今移上新河。”〔同治〕《上江两县志》称:“上新河,明初开,俗曰上河。国初置龙江关于此,一曰上关。”可见清初因税关调整,原位于今仪凤门外“下关”地区的龙江关被转移至上新河所在的“上关”地区,但“龙江”作为地名依然在下关地区绵延流传。
图3 《首都城市实测图》局部(1929年南京特别市土地局制 )中所示上新河(赵梦薇 提供)
三、上新河地区的文化繁荣
上新河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极大地促进了本地文化的繁荣兴盛。明清时期,上新河的经济和文化繁荣与徽商的活跃密不可分。徽商以盐、木、茶、质铺四大行业为主。聪慧勇敢的徽商不仅运销徽州地区的木材,还远赴西南地区,沿长江水路将大量木材聚集于上新河地区进行贩售。河道中水流冲击形成的平缓之处,称为“滩地”,运木船只常在此停靠堆放木材。徽商长期在此聚集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滩”。徽商鼎盛时期,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徽商会馆。南京城外的会馆主要集中于城南聚宝门外以及江东门外上新河一带。徽州木商每年四月初旬还会举办灯会:“徽州灯,皆上新河木客所为。岁四月初旬,出都天会三日,必出此灯,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毛之属,剪灯为之,五色十光,备极奇丽。合城士庶往观,车马填街,灯火达旦,升平景象,不数(输)笪桥。”[4]
除徽商外,其他地区的木商也聚集在此。清代早期,来自湖南、湖北帮的木商为保木材安全,在上新河入江口附近修建太阳宫(今南京市建邺区绿博园内),以祈求火神保佑。清光绪年间,莫愁湖附近还建有湖北会馆(今莫愁湖小学位置)、崇明会馆(今莫愁湖向西至江东门途中)、江汉会馆(今南京市建邺区螺丝桥大街)等,其中江汉会馆留存至今。
上新河地区的木商组建了龙舟队,积极参与南京端午的龙舟赛。清末夏仁虎的《岁华忆语》中记载:“龙船向有数种,曰河帮,秦淮船户敛资为之;曰江帮,外江船户之入城者;曰木牌帮,上新河之木商所集者。”各帮龙船于夫子庙前的泮池展开竞争,吸引大批民众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上新河的文化繁荣还体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而从这些吟咏中也可窥见上新河地区往日的风采。清代王友亮撰有《上新河竹枝词》共十二首,对上新河地区的描绘值得细品。其一:“溪绕门前江绕楼,真同渔艇泛中流。若非郡志分明载,谁识依家白鹭洲?”对应说明了上新河从历史上的白鹭洲入江,但清代已经与陆地连为一片。其三:“一溪浅狭仅通潮,胜国粮艘此泊桡。却笑村人循旧例,仍将小彴唤浮桥。”可见上新河兴盛时粮船往来,至清代(作者为乾隆时期),一部分河道已经变得较为狭窄,当地用于税收的浮桥也已变为小独木桥。其七:“坝开四月水如天,两岸游人喜欲颠。持比秦淮应较胜,龙舟看毕又灯船。”描绘了上新河地区游人观赏龙舟和灯船的热闹场面。其十:“茅檐虽小惯藏春,底事娥眉不耐贫。一掷黄金轻远去,小苏州半属徽人。”讲述了一些官员在此觅妾,此地又称“小苏州”,所居多以徽州人为主。
除此之外,明代陈复在《上新河待风》中写道:“一棹遥从日下回,上新河畔几徘徊……”描绘了作者在上新河畔泊船期间思乡心切,等待着船开启航的心情。徽州商业文书中流传下来的《长江路程歌》中写道:“烈山打锚(铛)江宁镇,大胜关上望南京,上新河口出好酒,中新河在教场边……”[5]可见上新河地区是知名的产好酒之处。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著作《警世通言》第33卷《乔彦杰一妾破家》便以上新河为背景。清末吴友如编写的《点石斋画报》收录了一个发生在上新河地区的木材失窃的有趣故事——《水贼难擒》。在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上新河的传说,传说陈友谅被朱元璋大败后在当时的新河旁大喊“伤心啊!伤心河!”“伤心河”的名称便流传开去,直到上新河地区发展起来,名字又被改叫“上新河”。
其他文学作品还有明代谢三宾《一笑堂诗集》中的《姑苏返棹》、明代程敏政的《浮桥钞关》、清代甘京的《上新河竹枝词》、清代廖元度选编的《楚风补校注》中的《上新河杂咏二首》等。
四、上新河地区近现代的动荡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打南京,南京保卫战期间,中国第五十一师和第五十八师在江边至水西门一带进行防御,与日军开展了激烈战斗。12月11日,日军占领了上新河镇。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了南京,对中国士兵和市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超过30万人。大批未能从中华门和下关地区撤退的中国军人撤离至上新河地区,试图从这里走水路突围。但是日军很快得到了消息,迅速围追至此,在上新河地区江边棉花堤对中国被俘军人进行集体屠杀。日军又来到上新河镇街上烧杀抢掠,共计杀害被俘军民28700多人。
根据南京大屠杀惨案受害者市民江翔甫呈文:“窃民于前清光绪二十九年充上新河木厘总局文牍,至民国十九年裁厘改税出局,以后嗣即服务行政机关,日军二十六年进驻上新河时奸淫烧杀,掠抢暴行,以手枪刺刀戳人威胁各家驻兵,民妻子女均逃难于和县,民家所有衣服家具等件被劫一空如洗,经营数十年之精华完全罄尽……”[6]可见这位曾在上新河木厘局工作的市民,在上新河苦心经营数十年所积累之家产,因南京大屠杀惨案举家逃难而毁于一旦,又是多少南京百姓之历史缩影!
目前南京已发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丛葬地17处,如江东门、挹江门、清凉山、北极阁、汉中门等,上新河亦在其列,今建邺区棉花堤渡口旁矗立着上新河遇难同胞的纪念碑。1944年,侵华日军还将木商祭祀祈福的太阳宫焚烧殆尽。日军多年来对长江的封锁和对上新河地区的摧残导致该地木商几乎全部破产。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湖南、湖北两地的木商集资再次修建起了太阳宫,重建家园,木业贸易也在几年内迅速恢复起来。1948年,上新河木行、木号数量均超过100家。1949年南京解放后,国家对木材贸易实行了统一管理,由国营企业负责经营,1950年4月成立了南京第一个物资专业公司——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南京分公司。[7]1956年,南京市木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由国家计划管理,木材市场基本消失。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开放。
上新河镇则于1912年建立镇公所,1949年建立镇人民政府,后来改为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3月又改为上新河镇革命委员会,1981年4月镇普选,恢复上新河镇人民政府。[8]如今随着南京市建邺区的发展,上新河河道已经基本消失,上新河镇也被更加繁华的城市建设所覆盖,上新河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上新河作为明清时期南京地区的经济重地,不仅是明清木业等经济的重要承载地,更是徽商等各地商帮交流融合的舞台,留下了丰富的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近现代的上新河,在动荡的历史中艰难延续了木业传统并缔造了新的辉煌。此外,它更是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南京上新河这一古河道自明初开凿以来,经历繁盛与衰落,其河道虽已经被填没,但其丰富的经济、文化及历史内涵,将永远印刻在南京的城市文脉之中,并且成为南京运河文化以及长江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文化价值历久弥新,值得继续深入挖掘与传承。
(作者简介:赵梦薇,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学术研究部副主任、文博馆员,南京城墙研究会秘书长;夏慧,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博馆员,南京城墙研究会会员。)
栏目编辑:计欣然
参考文献
[1]方继之.新都游览指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张廷玉.明史:卷81 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商税[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3]明实录:明英宗实录 卷82 [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甘熙.白下琐言:卷4[M]//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5]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清代徽州商业文书选编[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江翔甫呈(1945年12月)[M]//张宪文,等.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3:南京大屠杀市民呈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物资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
[8]南京市地名委员会.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M].南京:南京市地名委员会,1984.
- 上一篇: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和心中的江南,都浓缩在他的“母乡”与“妻乡”漕桥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