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宿迁史志 | 宿迁富贵街记忆

2025-11-26    

宿迁老富贵街,今名中山路,承载着宿迁四百余年的城市记忆。这条贯穿明清宿迁内城的老街,北接古城墙,南抵东南城门迎薰门(俗称 “小南门”),原称云路街。因历代为富贵人家聚居之地,民谣“东大街,财神庙,富贵街上数钞票”,清代起便有 “富贵街” 的美名流传至今。


IMG_256

中山路的老梧桐


老富贵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四年(1576 年),宿迁县治固定于今宿城区老城区后,这条街道逐渐形成规模。街道全长约 500 米,宽近 5 米,呈南北走向,与宣仁街在东端形成 “丁” 字路口,向东经九条巷可直达东城门鱼市口,是明清时期宿迁城内的核心通道之一。作为连接古城南北的交通要冲,它北接县衙区域,南邻中运河航运要道,特殊的区位使其既成为官宦望族的宜居之地,又逐步发展为商贸文化的交汇点。


街面两侧皆为砖木瓴瓦结构的深宅大院,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尽显明清民居的雅致格调。清后期,街南段路西曾有著名藏书家王相的私家园林院落,亭台楼阁与藏书楼相映成趣,成为文人雅士汇聚之地。沿街建筑多为三进或五进院落,雕花窗棂、石鼓门墩等细节彰显着昔日的富贵气象,与太平街等周边街巷共同构成宿迁老城区的传统建筑风貌带。清末民初,街道逐渐褪去纯属性,出现经营火柴、煤油、布料等日用品的小卖部,商业气息与市井烟火气日渐交融。


老富贵街是宿迁文脉传承的核心载体。街道南端紧邻的宿迁中学(今钟吾初中)老校区,其前身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县学,四百余年来一直是宿迁的最高学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乡人。这里曾见证诸多历史瞬间:1938 年日军侵占宿迁时,王相故居一度被用作日军总部,留下了难忘的历史印记;街区间的巷道肌理、建筑遗存,更是记录了宿迁从明清县城到现代都市的变迁轨迹。


IMG_257

宿迁航拍图(1970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老富贵街更名为中山路,融入宿城区幸福街道的发展格局。如今的街道虽已不再是城市商贸中心,但依然保持着 “车水马龙” 的活力,北接雪枫公园,南连西湖路商圈,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周边的宿北大战纪念馆、黄河公园周末书场、矿山社区民俗记忆馆等文化空间,与老街的历史遗存相映成趣,形成 “古典与现代共生、历史与人文交融” 的独特风貌。


从明清的 “富贵之地” 到如今的文化街区,老富贵街不仅是宿迁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承载乡愁记忆的精神家园。漫步其间,青砖古道印刻着岁月痕迹,现代车流承载着时代脉搏,让人们在古今对话中感受宿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介绍

赵邦富   1959年生,退伍军人。省、市诗协会员、宿城区诗协理事,宿豫区老干部局夕阳红报道组主编、临时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