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南京 | 盘点江浦县中的峥嵘岁月
在浦口区,曾经的江浦县中学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承载了几代浦口人记忆的地方。自20世纪40年代创办以来,它从简陋的祠堂发展为巍峨的校舍,从几十人的补习班壮大为近千人的学校,并以其独特的视角,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梦想。

▲江浦县中旧影
江浦县中学始创于1938年,原名“教育部战区巡回教学团江浦补习学社”,校址位于星甸乡的董家祠堂,负责人为王明学、顾克懋等。一开始,学校仅有4名教师,初、高中补习班各有学生30人左右。
1939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江浦县中学,校址迁至星甸石灰窑,共有教职员工8人,初中设3个班,学生共90人。

▲1940年的星甸
1941年,校址再次迁至肥东油坊集,有教职员工30人。初中设3个班,有学生100余人,高中设5个班,有学生130余人,学生总数达230余人。
从1941年至1944年,学校在油坊集办学期间,当地便有了“要读书,进浦中”的说法。本校数学教师虞明礼曾编撰《虞氏小代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当时通用的初中数学教材。
1945年,校址迁至浦镇南门龙虎巷,有教职员工35人。初中有5个班,高中有4个班,学生总数达290余人。
1946年,高中停办后,学校迁至珠江镇东门。

▲珠江镇旧影
1947年,学校仅设有初中班,5个初中班共有学生约160人。
1948年下半年,学校又迁至南京中华门私立钟南中学旧址。
到了1949年4月,江浦解放,学校按照南京市军管会指令迁回江浦,改名为江浦县初级中学。解放初期,江浦隶属安徽省滁县专区,学校由专署文教处领导。当时学校仅有4间教室、2间办公室,理化仪器和图书设备极为简陋,教师仅有10人,全校有3个初中班,学生130余人。
1952年暑假,学校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增建了6间教室,并在城河边兴建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同时开辟了操场,充实了图书仪器设备,学校开始初具规模。此时教职工增至37人,全校共有7个初中班、2个初师班,学生450余人。全校师生积极要求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校新建的校舍材料均由师生亲手搬运,热爱劳动蔚然成风。
1954年夏,江浦遭遇特大洪水,全校师生积极参加抗洪斗争,筑堤排水,日夜护校,充分体现了全校师生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
1956年,江浦县划归镇江专区管辖。暑假,学校扩招了3个初中班,全校共有9个班,学生总数450余人,教职员工40余人。

▲江浦县文教局、江浦县实验小学旧影
1957年,江浦县划入南京市,市教育局分配第一批大专毕业生来校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当年有初中毕业生150余人,此后,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当年毕业生被高中、中专录取的比例达80%以上。
1958年,本校增设了高中部,开办了2个高中班,校舍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旧校址以东,另外兴建了4排共72间平房,其中有14间教室。
1960年,江浦县中已有9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4个中师班,学生983人。当年,县中参加南京市全市统考,初中各班各科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2%,全校总平均成绩为78.6分,教学质量位居全市第一。
1962年,学校认真贯彻了“调整、整顿、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世纪90年代的江浦县中
1978年,江浦县中成为市属13所重点中学之一。1980年,江浦县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办好的95所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学校被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校友遍布全国,学生多次在全国中学生各科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
2000年秋,江浦县中学迁入新校区,更名为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该校是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和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走进校园,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江浦人而言,江浦县中学的过去,是一段青涩的时光,更是一段奋斗的岁月,学校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往昔的故事。
现如今的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已焕然一新。作为教育的沃土,它不断培育着新时代的英才,同时续写着浦口更加辉煌的未来。
(资料来源:《江浦文史》第一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上一篇:周啟汶:东台顾家巷记事
- 下一篇:宿迁史志 | 宿迁富贵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