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扬州春节民俗“打春”

2022-02-08    曹永森

在扬州,立春又叫“迎春”“打春”。把立春叫成“迎春”比较容易理解,春天快到了,故而谓之“迎春”。但为什么叫“打春”?“打”字从何说起呢?

原来,旧时的扬州官府每到立春这一天,都要到主管土地的神祠——后土祠(今扬州琼花观)进行祭祀,列队前往,十分隆重。祭祀时有一个仪式,就是官员与民众一起用鞭子驱赶“春牛”,直到将“春牛”打碎,故而谓之“打春”。清初李必恒《广陵迎春竹枝词》云:“绣箔珠帘一字开,倾城笑语聚成雷。忽然矫首皆东望,春自琼花观里来。”说的就是此事。

孟德龙 摄

孟德龙 摄

“春牛”是用泥土塑成的,“春牛”打碎后,还要将其泥土撒到郊外的田野里。这一做法的用意是告知民众:春天来临了,大家要全力准备春耕,切勿延误农时。旧时,此事是扬州时节风俗中的一个重要事象,反映了扬州的官府和市民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以农为本是不能忘记的。城市如此,扬州周边的乡村,民俗中以农为本的特点更为明显,清代林溥《扬州西山小志》等资料记载,江淮地区乡村习俗中有关农事的种种事象,诸如土地会、青苗会、了秧会、炸麻虫、讨田礼等,扬州乡村是应有尽有。

扬州城市经济十分繁荣的清代,北郊建有二十四景。这二十四景是一座座风景极为优美的园林,是游览胜地,扬州人没忘记在这二十四景中添列上“邗上农桑”和“杏花村舍”二景。

《扬州画舫录·卷一》载:“邗上农桑、杏花村舍二景,在迎恩河西。仿圣祖《耕织图》做法,封隈为岸、建仓房、馌饷桥、报丰祠……左有砻房、右有浴蚕房、分箔房、绿叶亭。亭外桑阴郁郁,时闻斧声。树间起大起楼,楼下长廊至染色房、练丝房。房外为练池,池外有春及堂。堂右有嫘祖祠、经丝房、听机楼。楼后有东织房、纺丝房。房外板桥二三折,至西织房、成衣房,接献功楼……报丰祠,以祀先世之始耕者……嫘祖祠,祀马头娘娘也。”

就文字描绘看,这两处景点都是很有乡土气息的,虽是供人游览的景点,但景点中展示了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等农耕劳作的场景,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是提醒和告诫城市民众:身居城中闹市,勿忘以农为本。

历史上,我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日常的生产、生活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自不必说了,城市民众的生产生活,包括市民的消费、社交、休闲甚至娱玩等等,都离不开农耕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扬州也不例外,虽说扬州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城市商贸都十分发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都市,但是扬州的民风依然离不开农耕社会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扬州的各种民俗事象也具有农耕社会的共性,具有以农为本的特点。

扬州的“打春”仪式,起于何时,未见明确的文字记载。有研究表明,初时是在后土祠,后移至“邗上农桑”,晚清时移于“省耕旧舍”。这是推论,但有一定的道理。省耕旧舍,在今西园饭店处。此地原为乾隆南巡行宫旧址,曾有御花园、御书楼等建筑。咸丰三年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七年两淮盐运使程仪洛于此辟荒,以垣墙围之,门额“省耕旧舍”,并在其中植桑养蚕,作劝农务本之所。民国年间,此地设“江都农业推广所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