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邓尉探梅

2022-02-11    李嘉球

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云:“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梅谱序》)自古以来,梅花受到人们的钟情与喜爱。

江南有好几处探梅赏胜地,近代著名文学家、园艺家周瘦鹃曾经作过比较,他著文写道:“立春节届,一般爱花爱游的人们,已在安排出门去探梅了。到哪里去探梅呢?超山也好,孤山也好,灵峰也好,梅园也好,这几处梅花或多或少,都可以看看,而最著名的探梅胜处,莫如苏州的邓尉。”

那么,邓尉探梅又始于何时呢?现有文献资料显示,邓尉探梅习俗形成于元末明初。元末,光福文人徐良夫在西崦湖畔建筑园林“耕渔轩”(地址在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心幼儿园。耕渔轩与无锡倪云林清閟阁、昆山顾阿瑛玉山佳处,并称元末“江南三大园林”),成为江南名士雅集的好场所,倪云林、朱德润、杨维桢、周砥、徐贲、张羽、杨基、高启、王行、姚广孝等彼时名流经常来此,而光福山里“十里梅花送远香”(杨大本诗句)“连山十里梅花雪”(徐良夫诗句)便成了骚人墨客游玩品赏的时尚物。自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起,每逢初春梅花时节,苏州城里人便会结伴来到光福探春赏梅,祝枝山外公、著名文人徐有贞曾写有“折取琼枝插船上,满城知是探花回”(《雪湖赏梅赠用庄宗契》)的探梅诗句。此后,王鏊、唐寅、文徵明、蔡羽、王宠、顾鼎臣、梁辰鱼、王世贞、王穉登、申时行、王衡、李流芳、姚希孟等彼时名士纷纷到山中探梅,或诗或文,或图或画。

在苏州风俗中,邓尉探梅是个大习俗。清朝顾禄《清嘉录》云:“暖风入林,玄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襆被遨游,夜以继日。”清朝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云:“梅之花以惊蛰为候……二月中旬,郡人舣舟虎山桥,襆被遨游,舆者骑者,屣而步者,提壶担榼者,相属于路。”《光福志》云:“正月谓之梅花信,因山中梅放之际……惟时四方名流骚客,或寻胜,或探梅,舟车往来,络绎而至,极一春之盛。”

邓尉探梅最佳处,当数吾家山上香雪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特地到香雪海赏胜,写下“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诗句。后人曾描写皇帝此次胜游,“康熙二十八年春,邓尉曾邀翠辇巡。梅是吾家山上好,胜游如梦付香尘。”(清何广生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探梅吾家山,题词“香雪海”,并勒石断崖,从此名声更著,传遍大江南北。自此,上自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把邓尉探梅视作一种风气、时尚,“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归庄语)。

随后,乾隆皇帝六次邓尉探梅,六赋《邓尉香雪海歌》。至此,香雪海成为江南第一赏梅胜地,文人墨客无不以到香雪海赏梅为荣,甚至有“寻梅者以不得至香雪海为憾甚”之说。“十年不到香雪海,只当十年不见春。”诗人吴焯的邓尉看梅诗句,真可谓写尽了探梅之俗、探梅之情、探梅之魂。

为了让探梅者能尽情地观赏邓尉梅花和光福湖山胜景,古人曾经专门精心设计了邓尉“探梅二日游”,并载入《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第一天,由光福镇区至三官堂前,至费家河头,抵涧上、乌山头、铜坑,寻吟香阁遗址。过巉山头及草庵、惊鱼涧,登观山岭,取道青芝山董份墓,至玄墓山,从蔡家坞一直至柴庄岭、老虎洞、姚家河头。第二天,从姚家河头经光福镇区、凤鸣冈,上峙崦岭,至司徒庙看“清奇古怪”,然后上吾家山香雪海。再由倪家巷、铜井山下,至潭东,上潭山,登石嵝,转天井上,看红梅绿萼及和丰庵。登六浮阁,看太湖。至潭西,访五侯公墓。过蟠螭山,上大石壁,归茶山。由潭东,上长岐岭,过钱家坎,上柴庄岭。“梅花数十里,历历在目。若误趋他途,则不能遍揽其胜也”。现在,吾家山上除了百亩梅园外,尚有闻梅馆、梅花亭、乾隆御碑等景观。

光福花农以勤劳的双手在太湖之滨构筑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名胜“香雪海”,曾令无数达官富贵、骚人墨客流连忘返,为之陶醉,写下数以百千计的诗文,成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尉梅花在中国梅文化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邓尉探梅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1960年,香雪海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2016年,“邓尉探梅”先后被列入苏州市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年一度的香雪海“梅花节”,已经成为光福镇旅游乃至苏州旅游的品牌。

(部分图片来源:梁龙)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