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纲和苏派盆景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其实,巧夺天工的太湖石,也是太湖母亲孕育的无价瑰宝。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太湖石,是古典园林叠山理水的重要造园要素。北宋的朱勔,历来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元代陆友仁的《吴中旧事》,记载了朱冲和朱勔父子的轶事,弥足珍贵。但一分为二:朱勔作为背负恶名的奸臣,当然不容否定。但他在造园方面具有相当造诣,特别是其后人在发展苏派盆景方面作出的贡献,不必抹杀应该正名,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苏州乃至国内的造园家名录中,朱勔无疑应该跻身其间。花石纲和苏派盆景之间的关系,值得引起我们后人的重视。
朱冲朱勔发迹史
朱冲,生卒年月不详。朱勔,生卒年份为公元1075~1126年。父子二人都是北宋末年平江(今苏州)人。朱冲先以做小买卖为生,为人精明善于算计。后来有了一些积蓄,开起了一家中药铺。由于经营得法有了较多资产,在家中建起一座小园,初露造园才能。不久,因为违法而两次判刑。为了改变自己的负面形象,他以施粥施药做善事来笼络人心。春夏之交,延请郎中上门为病人治病。大雪天,送寒衣上门慰问。与此同时,他想方设法结交权贵,以实现更大发展的野心。有一次,京城大奸臣蔡京从杭州来苏州,准备造一座寺庙,乘机向富户“赞助”。地方官介绍朱冲与蔡京相识。朱冲一口答应,并且推荐儿子朱勔也参与其事。仅仅数天后,上千根优质木料已运抵工地。寺庙内的花园,由朱冲朱勔父子负责施工。叠石掇山,凿池理水,两人的造园本领再次显露。
在蔡京的赏识和重用下,朱冲朱勔父子就此赴京城当官,开始飞黄腾达。朱勔凭借自己的园艺才能,为朝廷在民间搜罗奇花异石。小试牛刀,进献的三株黄杨得到徽宗皇帝好评。担任“苏杭应奉局”要职后,主持大规模的“花石纲”重任。期间,劳民伤财草菅人命,在社会上激起极大民愤。当时大权在握的朱勔,与蔡京、童贯等六人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人称“京城六贼”。后来方腊农民军举行起义,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方腊起义被镇压后,被罢免的朱勔东山再起,升任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察使等要职,气焰更加嚣张。他进宫不避妃子,任职内廷拥有传达圣旨之权。朱氏父子都由皇帝赐予象征特权的“节钺”(一种板斧状青铜兵器)。为此,朱勔在故居特建“双节堂”。此外,还建造供奉徽宗皇帝的殿堂。当地官员每逢初一和月半,都必须来此朝拜。有一次,朱勔与皇帝握手交谈后,就用黄罗缠绕该手臂。与人作揖时,竟然只用另一只手。其造作骄矜丑态,令人作呕。朱勔家中拥有警卫千余人,仆人也穿上考究的紫金袍服。其子朱汝贤等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横行霸道。地方官员凡不依附者一律免职。人称朱勔一家为“东南小朝廷”。金兵南侵,朱勔为保全自己,拥徽宗皇帝南逃,拟邀其至苏州家中躲避,后因故未成。
宋钦宗登基继位后,为了平息民愤而采纳谏言,将朱勔削职为民,令其回苏州原籍。凡是因朱勔关系做官的全部撤职。没收朱勔的田产,高达三十万亩。后来又将朱勔流放到广东循州。最后,在谏官的再三要求下,朝廷又派人将其斩首。朱勔的子女,也被流放到海岛。靖康年间,苏州适逢年荒民不聊生。当时,朱冲的墓地在苏州。百姓掘其墓,敲碎其遗骨以泄恨。在墓内,发现有女奴和男僮各一人被殉葬。子荣父贵,由此可见一斑。
劳民伤财“花石纲”
白居易《太湖石记》云:“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太湖石是三亿多年前生成的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岩,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结晶。其中的珍贵“水石”,水痕重,弹窝多,形嵌空,性湿润,玲珑多姿,具有“瘦、皱、漏、透”的特色。北宋末年,宋徽宗爱石成癖,在京城汴京(开封)延福宫内建造御花园,名“艮岳”,又称万寿山、万岁山。为此,朝廷在苏州设立专门采石的“苏杭应奉局”,由朱勔专司其职。朱勔带领“搜索队”在民间强取豪夺,大肆搜罗各类奇花异木和珍石瑞峰。不管是在宅院还是在墓地,凡被发现入选的,先贴上特有的黄纸封条,指令主人不得怠慢并负责悉心养护。即使有地位的乡绅和官宦之家,也不能幸免。过后派人不出分文运走。对于体量颇大的树木或湖石,竟然拆墙毁屋。宅主稍有反抗,即以对皇上“大不敬”治罪。如此,造成民间倾家荡产、卖儿卖女的悲剧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朱勔还勒令石工在太湖沿岸,大肆开采原生态的太湖石。不管是在深渊水域,还是在悬崖峭壁,都在所不惜。一些石工不幸失足摔死。
押运花木和太湖石的船队,每十艘组成一“纲”,称为“花石纲”。每艘“花石”船,设置一名负责押运的“制使”,配备经验丰富的船工。船头,高悬醒目的黄龙旗。庞大的“花石纲”船队,首尾相接多达上千艘。为了满足运输需要,还临时征用运粮船和其它民间船只。行驶途中,其它船只看见“花石纲”船头的黄龙旗,狐假虎威的船工,吓得赶紧避让。如此,船队一路上浩浩荡荡,沿大运河辗转千里运往京城。《宋史记事本末》记载了一件劳民伤财运石史料:“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纤夫,凿城(墙)断桥,毁堰(水坝)拆门,数月乃至(汴京)”。徽宗皇帝见稀罕巨石大喜,赐名“昭功敷庄神运石”(俗称“神运昭功石”),立于“艮岳”假山上。
“艮岳”建成后,宋徽宗赵佶写了一篇《艮岳记》。文章既回顾了造园历程,又总结了造园经验。赵佶虽然治国无能,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画家。园的总体构思,由赵佶负责设计并且审定。而假山的堆叠,主要由朱勔和梁师成具体营造。当时,园内有错落有致的65座著名立峰,称为“宣和六十五石”。根据体量的大小和形态,这些立峰摆放的具体位置,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园内花木和建筑物的有机联系,都十分讲究。对此,胸有成竹的朱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受到徽宗皇帝的高度称赞。如今,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中南海瀛台等处,还可以见到这些立峰的倩姿。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有关于“花石纲”的记载。书中第十二回写道:“道君因盖万岁山(艮岳),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同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负责押运花石纲的,就是后来封为“水浒一百零八将”之一的青面兽杨志。
劳民伤财的“花石纲”,后来因为朱勔被罢免而偃旗息鼓。一些来不及运往京城的珍贵太湖石,有幸遗留在苏州等地。比如,著名的瑞云峰、冠云峰和玉玲珑,被后人誉为“江南三大湖石立峰”。它们体态婀娜多姿,当初就是被朱缅在太湖西山一带发现后开采的。如今,这三座品相完好的立峰,分别保存在苏州的第十中学校园、古典园林留园,以及上海的豫园内,成为不可多得的“镇园之宝”。
蔚为壮观同乐园
朱勔利用搜刮来的奇花异石,还在苏州老家为自己建造了两座私家园林。建台筑亭、叠石掇山、疏池理水、栽花植木,四大园林要素一应俱全。整个造园工程,朱勔亲自设计和施工,并且招募瓦工、木工等各类工匠参与建造。他的造园才能,再次得以印证。其中一座名“同乐园”,俗称“朱家园”。该园的地址,在古城西南的孙老桥附近。如今,司前街西面的小巷“朱家园”,即因园名巷。园林占地甚广,有神霄殿、上善庵、双节堂、御容殿、御书阁、迷香楼、纠察司庙诸胜。湖石围岸,十八座荷塘错落有致。九曲桥、八宝亭架构其间。叠石掇山,或整座假山,或一座立峰,或散置点石,争奇斗艳婀娜多姿。黄杨、桂树、紫藤等花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镶嵌吉祥图案的卵石甬道,蜿蜒其间。园内栽植各色牡丹数千株,皆为洛阳牡丹精品。每株牡丹,皆悬挂用黄金打造的牌子,牌子上标记品种名称。开花时节,系彩绸于树枝上。此外,朱勔还在阊门内北仓,辟建另一座规模颇大的园林,名“养植园”。养,蓄禽养鱼;植,栽花植树。此外,园内还摆放各类山石盆景(盆山)和树桩盆景。春天,邀请权贵和仕女前来游园。因为园内岔路蜿蜒交织,仕女往往迷路而不能返。为了摆阔,朱勔不但请仕女吃饭,还赠送精美的首饰。
作恶多端的朱勔被杀后,两座花园均被毁坏。愤怒的百姓将湖石敲碎,砍下牡丹作烧柴。精美的盆景也被一抢而空。一些俗称“盆山”的水石盆景,被人变卖换钱。当时有民谣曰:“不如更叠个盆山,卖八文十二。”荣耀一时的名园,就此沦为附近居民的菜地。清末诗人袁学澜的《中吴纪闻》,歌咏一代名园兴衰。诗歌曰:“谷雨名花万树春,楼台九曲水中央。彩棚红映金牌子,御笔黄封花石纲。酒食春邀迷路女,诰书荣到盖园郎。一朝事去成荒圃,种菜人来话夕阳。”所谓“盖园郎”,是对当时造园家的俗称。
传承技艺“花园子”
历史悠久的山塘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山塘街斟酌桥东堍,鲜为人知,有一条通幽小巷名“花园弄”。令人不可忽视的是:小巷虽小,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它是苏州园艺文化苏派盆景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清代《元和县志》记载:“虎丘山塘,吴中游赏之地……其间花市则红紫缤纷……郡中人家,园林欲栽培花果,编葺竹屏草篱者,非虎丘(山塘)人不工。相传朱勔以花石纲误国,子孙屏斥,不与四民之列,因业种花,今其遗风也。”这段史料说明:朱勔的子孙因朱勔受到牵连,不能进入“士、农、工、商”之列为职业。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传承祖先朱勔的园艺技能,以种花为业。
当时,朱勔的一支后人羞于祖先的丑事,就移居到山塘街从事花卉业。他们除了种花,还制作各类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并且为富户人家堆叠假山。因为技艺高超,被称为“花园子”。其居住地也因此得名“花园弄”。以花园弄为中心的山塘街,逐渐形成一个颇具规模、集栽植和销售于一体的园艺市场。一些地方史料,对此有明确记录。《吴风录》:“宋朱勔创以花石进媚,至今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凿峭嵌空,为绝妙。下产亦设小小盆岛(水石盆景)为玩。”明代王鏊《姑苏志》:“虎丘(山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春日卖百花,更晨代变,五色鲜浓,照映市中。”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每晨晓鸡未啼,乡间花农各以其所艺花果,肩挑筐负而出,纷集于场……花园子自担于城(售卖)。”清代沈朝初《忆江南》歌咏:“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
明清以来,以山塘街领衔主演的苏州园艺业,不但影响到江南地区,还广泛辐射至全国。在苏派盆景艺术史和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史上,朱勔及其后人应该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 上一篇:沙上号子动地来
- 下一篇:甪直:独树一帜的水乡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