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玄武湖内的民国建筑

2017-12-11    

今年,南京市人大审议了《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条例》,准备用立法的形式保护民国建筑;国务院颁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南京的中央体育场旧址、国民大会堂旧址、中央大学旧址、金陵大学旧址、金陵女子大学旧址等一批民国建筑赫然在目。

       玄武湖内的民国建筑数量一度很多。它们大体分为民国纪念地、名人故居、达官贵人私宅等三类。现择其要,概述如次:

民国纪念地

       留东同学会大楼 在翠洲东南。上世纪20年代,国民党中一批留学日本学习军事的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了“留日陆海空军同学会”(又称“留东同学会”)。他们选中玄武湖翠洲作为会址,并于1935年建了一座巍峨的大楼,作为会场。每年春、秋两季,同学们都会来此活动,并祭祀吴禄贞、蔡锷等先烈。南京沦陷时,此楼毁坏严重。1940年11月,在汪伪政府参军处任总务局局长的孙铭以会员名义,募款重修。

       此楼为西式建筑,共三层,一、二层均有大厅,环以房间。建国初期又经修缮,1952年作为南京市总工会的“工人疗养所”,1955年作为南京市的第一个“少年之家”,曾对外短期开放,此后近50年均作为办公用房,所以游客能进入者极少。

       留东同学会俱乐部 在翠洲“南京书画院”内。孙铭除重修大楼外,又提出一个修建留东同学会俱乐部、游艇部、体育场的计划。1941年9月,俱乐部部分房屋竣工。代理会长陈群亲自下令,派园警日夜守卫,所以保护得较好。

       此建筑为西式平房。南京光复后更名“翠虹厅”,作为励志社翠洲招待所使用。1977年借给南京书画院使用至今。

       翠洲音乐台 全称为“玄武湖露天音乐台”,在翠洲西北面,建成于1947年11月。图纸由教育部中华交响乐团提供,资金由南京市园林管理处筹借,共耗资国币一亿元。该音乐台呈半球形,场内设松木联椅250张,可容纳观众近千人。中华交响乐团、新疆青年歌舞团、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等文艺团体均曾在此演出,首都第一、二届菊花大会亦曾在此举行。上世纪50年代初在玄武湖大改造中被拆除。

       梁洲“白苑” 1930年左右,江苏省省立医院院长汪元臣在梁洲建了一幢洋房,时称“美洲一号”,又称“养园”,内有一大客厅,可容六七十人跳舞,是当时首都的社交中心之一。门窗均有铁纱窗,四周密植花草、树木与芭蕉叶。“养园”后被私人承租,开设了咖啡馆。汪伪时期为伪市府暑期招待客人的场所。战后物归原主,更名“白苑”。

       “白苑”于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我们现在看到的白苑,是1976年重新设计,在原址重建的。

       梁洲“友谊厅” 1941年,汪伪南京市政府在梁洲北建了一座西式建筑,作为“上宾游览休息之所”,时称“涵碧轩”。南京光复后,此建筑更名“玄武厅”;被国民党市政府“备做本府招待各方人士及外宾之用”,宋美龄等来过此。建国后,玄武厅接待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文革”中再次改名为“友谊厅”至今。

       莲华精舍、诺那佛塔 位于环洲东北角,系1936年应西康诺那呼图克图驻京办事处的要求而建,均为纪念藏传佛教(红教)大法师诺那的建筑。莲华精舍(俗称“喇嘛庙”)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诺那佛塔为九级六面,钢筋水泥结构,有唐宋风格。落成后,许多民国名人为之题字。如门前匾额“普佑法师诺那佛堂”等字,就系林森于1937年8月所题,已不存。嵌于东南壁下方的奠基碑刻系柏文蔚所题;塔一层四壁所嵌“诺那传”全文则系居正所撰。

       民国碑塔 有4座:(1)“北伐光复南京阵亡将士纪念塔”,在翠洲,系贺耀祖、谷正伦所建。时间约在1929年前后。(2)“第五军第八七师第二五九旅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在环洲,系孙元良所建,是孙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建造的一座高达10.5米的建筑。(3)“四方碑亭”,建于1935年,因内有徐庭瑶亲撰的“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所以又称作“徐庭瑶碑”。在梁洲。(4)“陆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剿匪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48年,系孟良崮战役后,继任74师师长的邱维达奉蒋介石之命而建,址在翠洲。该塔高10.98米,是最高大的一座。

       这四座纪念性碑塔均于1965年被炸毁。

名人故居

       徐绍桢的“复园” 1909年,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开国元勋”的徐绍桢在梁洲建了一座“湖山揽胜楼”。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梁洲,在此建了寓所,起名“复园”。“复园”后被闹复辟的张勋焚毁。

       柏文蔚的“柏园”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在南京担任国民政府委员的柏文蔚,其祠堂巷的住所面临拆迁。他的好友江彤侯知道后,把自己位于玄武湖环洲134号的9间平房和一块地皮让给柏文蔚。柏家人口多,又加盖了两间平房,周围圈起竹篱,内外还铺了一条2尺宽的水泥路供出入。从此,这里被人称作“柏园”。南京沦陷前夕,柏文蔚离开柏园,举家迁往安徽。

       孙元良故居 位于环洲3号。1932年,时任第二五九旅旅长的孙元良在郭璞墩建完松沪抗战纪念塔后,又于1934年在郭璞墩北侧购地,建了一幢中式平房,共5间,占地5.16亩,供自己居住,此屋建国后被毁。1994年台湾影星秦汉来南京拍片,曾到此寻访父亲故居旧址。

       卫立煌故居 卫立煌是著名的抗日将领,陆军上将,曾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等职。他在玄武湖的故居位于环湖村,占地13亩,面积较大,早已不存。

       马超俊故居 马超俊曾三任南京市长,并曾任国民党中央农工部长、组织部副部长。赴台后,先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华侨协会总会理事长、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在玄武湖的故居也位于环湖村(即今和平门附近的和平大沟一带),占地8亩。此宅1953年6月被没收,现已不存。

达官贵人私宅

       玄武湖公园在民国期间仅梁、翠二洲得到开发,其它洲渚均有民居。这些民居中有一部分是达官贵人的别墅式私宅。

       樱洲小楼 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陈志明宅,包括一幢二层6间的主楼和一幢有4间屋的平房,占地0.24亩。位于樱洲舞台旁。建国后初为园林职工住宅,1983年辟为办公室,笔者曾长期在这里工作,百余万字研究玄武湖的专著、文章也是在这里写成的。1990年左右,在美国的陈志明遗孀曾托在宁的弟弟来看过此楼,称格局基本完好。

       樱洲39号强立义宅 强立义化名张一凤,为国民党少将武官。其宅位于樱洲舞台后,是一幢占地1.58亩、有8间房屋的西式平房,建国后曾为干部住宅和园林队办公室,1998年被拆除。

       樱洲王哲民宅 王哲民是首都卫戍区中将副司令谷正伦的副官。其宅占地1.3亩,1953年尚存,后被拆,时间不详。

       环洲33号胡轫宅 此人为国民党中央训练班侦缉队队长,他盖有平房2幢,共10间,占地1.67亩。已不存。

       环洲30号陈汉清宅 陈为民国时律师,该宅占地1亩,已不存。

       环洲58号楼 此楼为胡家江所有。胡担任过保长一年,并与宋美龄认识,因此有传言此楼形式上是胡所盖,实际上系宋美龄出资建筑。楼二层,1949年初建,建国后曾多年为公园卫生所,1998年被拆。

       环洲杨尚文宅 杨身份不详。其宅是一幢三层洋楼,每层5间,面积216.92平方,现尚在,建国后曾长期为玄武湖管理处。

       环洲俞兆麟宅 俞身份不详。其宅包括一幢二层洋楼和一幢西式平房(10间),总面积280余平方,已不存。

       还有一些民国建筑,其历史尚待考证。如原公园管理处会议室,有专家曾怀疑可能就是“柏园”。但不等情况弄清,此宅便于1998年被拆除。现剩的民国建筑真可以说是“幸存”了。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