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南京1865与近代工业遗产保护

2017-12-11    

在“南京1865”(晨光创意产业园)园内,现存7幢清代建筑、11座民国建筑,最早的为始创于同治四年(1865)的江宁制造局遗址。它们形态各异,极具个性,结构及风貌保留完好,属于近代工业遗迹,同时也是极为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南京市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题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彰显秦淮旅游新优势”的篇章中,便有“开放金陵机器制造局,推出近代军事工业游”的构想。为此,本文建议在园区设立近代军事工业旅游博物馆,将其与秦淮风光带连起来,以更好地保护这些已不多见的近代工业遗产。

       一、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成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1986年,英国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工业文明世界遗产。到2005年底,全球已有22个国家的30多处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旅游局局长单霁翔指出:“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我们“既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在国内,设立工业遗产博物馆,开展近代军事工业旅游,已有先例。2002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由武钢集团汉阳钢厂修建。目前,汉阳钢厂准备在生产车间筹建古代冶炼遗迹展,利用现有厂房车间建造反映古代及现代冶炼生产的实景博物馆,并将其扩建成工业博物馆,以打造钢铁文化长廊来开发工业旅游。2003年1月,江南造船厂厂史博物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江南造船博物馆。它以大量的珍贵实物、历史图片和模型等展示了从1865年至今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近代科技、工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历史。它是上海唯一展示跨越三个世纪的科技史和工业史的大型博物馆。2008年江南造船厂将整体搬迁,原址将建设成“中国工业博物馆”和工业遗址园区,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一部分,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将得到有效保护。

       二、“近代军事工业游”的旅游文化资源

       秦淮区“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区拥有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是其他城区难以复制的垄断性资产,将有效提升我区文化、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首先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是旅游者与目的地东道主之间,通过旅游这种方式结合旅游文化资源而进行的文化交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其中有F类“建筑与设施”及H类的“人类活动”。结合“南京1865”都市产业园的具体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一)建筑与设施

       园区有7幢清代建筑、11座民国建筑,它们和园内的绿化、地貌组成了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它们的保护与军工企业晨光集团精心打造和长期呵护的努力分不开。该集团档案馆的同志介绍:原党委书记曹克明同志十分钟爱厂区环境,每天早晨上班,必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巡视厂区;对于每一处山坡该种植什么树,每一处该种多少棵,他都要一一过问。应该说:每一幢建筑、每一处设施,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因为它们经历了142年的时光,见证了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大量的细节,我们不该遗忘:北边围墙下不大的游泳池,1946年8月14日,老厂长顾承干带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回到旧地,兴奋地跃入水中畅游起来。

       (二)人文活动

       作为可挖掘的近代军工旅游资源,除了留存的各具特色的清代、民国建筑之外,还有着许多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以及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

       1、历史人物

       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善了中国军队的装备,而且带动了大量西方近代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科技与管理人才,为整个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人物中,除了创建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李鸿章,还有清代科学家徐建寅,抗日功勋、后来成为共和国首任国家计量局局长的老厂长李承干。李鸿章提出:“自强何术?御辱何能?……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金陵制造局就是在这样的洋务思想指导下兴办起来的。徐建寅从1885至1888年在金陵制造局主持技术工作三年,他利用当时仅有的机器设备,炼成铸钢,试制成新式后膛抬枪,贡献尤为突出。李承干,1906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了同盟会。后再次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电器机械科学习。1927年任金陵制造局工务科长,潜心研究枪械、弹药制造。1928年7月,制造局改兵工厂,任厂长。抗战初期,西迁重庆,仍任厂长。

       还有一些人物不可忽视,如我国近代兵工厂所聘用的第一位洋厂长马格里,1865~1875年对金陵制造局的创办和生产管理做出过贡献;在金陵制造局任总办的道员龚照瑗,史载此人“和蔼能干”,颇善管理,除扩建厂房外,还建造了一座花园。

       2、重大事件

       1865~1949年其间的84年,园区见证了洋务运动、工人罢工(1860年)、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建立(1926年)、北伐革命、日寇铁蹄的蹂躏、抗战胜利的回归,以及最终人民解放军的接管。单就厂区建设而言,前后有过6次扩建。

       就近代兵工史武器制造而言,有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成功的自动武器马克沁机关枪,金陵兵工厂制造的24式马克沁重机枪、82迫击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誉当时的兵工界。

       3、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有李鸿章、曾国荃等人的奏章奏折;收藏于南京博物馆内的《金陵制造局总办吴观察鉴泉去思碑》,记叙了金陵制造局的概况和四位总办的事迹;李承干任厂长期间的言论集《直公嘉言录》,其中有治厂精神:“厘定法规以明职责,革除陋习以防中饱,慎选材料以合规格。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出品质量,砥砺员工研究;扩大工余教育,以培养其品格知识;改良员工生活,以勉其精诚合作”;已经镌刻在园区巨石上抗战时期的《第二十一兵工厂厂歌》,由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是今天“晨光人”都会唱的厂歌。

       地理文献有我国近代第一位到国外进行科技考察的科学家徐建寅的著作《欧洲杂记》。自1879年“历时三年,考察的工厂、科技机构达89个,涉及近200项工艺、设备和管理方法,书中还有他亲手绘制的按西法画成的机械插图,是近代中西交流和技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份重要资料”(钟叔河《一个技术专家的脚步》)。

       三、几点建议

       北京大学艺术系翁剑青教授指出:“在西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可循。比如主题博物馆模式、公共休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结合园区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将“近代军事工业游”纳入创意园整体规划。

       晨光创意园项目作为全省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其目标为“打造一个融高科技研发、会展、时尚生活和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存晚清、民国时期的老建筑,被学人称为“闪烁人文光芒”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饱含着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和工业生产、建筑、美学及其他人文信息,是城市个性的一个有力注解。应该将它们作为旅游文化资源来认真对待,细心挖掘,合理利用。

       2、征集、保存珍贵文物史料,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博物馆。

       我们看到,晨光集团已经将两幢清代建筑利用起来,建成一个厂史展示馆,先后接待了多位中央领导人和有关人士。建议以此为基础,将它转变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综合性博物馆――近代军事工业博物馆。它的设立,除了可以更好地保护遗产,更可以丰富晨光创意产业园的人文内涵,还应该把它作为打造人文秦淮品牌的具体项目来操作。为此,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认定,做好资料收集、展品陈列等工作。

       3、开展一系列文化旅游休闲活动。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形式,它能够让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的历史,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首先,博物馆除了强化馆内展示功能,更要强调与公众的互动,应当突出知识性、趣味性,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培训、讲座及相关表演等。由于主题明确,容易吸引一大批军事爱好者与军事专家见面,使博物馆拥有坚强的后盾和动力。其次,突出休闲功能。美国博物馆学家古德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我们可以将前面所叙述的历史人物、武器装备的复制品,以雕塑的形式伫立在绿地草坪。如建于1887曾来往于沪宁江面的“一凫”号铁皮壳小轮船的复制品,可以唤起人们对100多年前人们发奋图强的敬意。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