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古鸡鸣寺两题

2017-12-11    

据《江苏省志・宗教志》载:“江苏佛教,始于东汉。《后汉书・陶谦传》‘谦使笮融,督广陵’,‘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四,可容下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衫。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余万人。’信佛之风极盛。南北朝时,江苏寺庙林立,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说。隋唐年间,‘丛林’四布,高僧倍出。元、明、清期间,江苏佛教仍很兴旺。民国年间,江苏各地几乎村村有寺庵。”

       古鸡鸣寺创建于东晋永康元年(300年),位于南京市北极阁东北端,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取名同泰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当时规模宏大,有6座大殿,九层宝塔和10余座小殿及佛堂。梁武帝为给该寺筹措经费,曾经3次“舍身”于此,并常到寺设会讲经。南唐时易名净居寺,后改圆寂寺。宋称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名为鸡鸣寺。明弘治元年(1488年)僧德旻募款重修。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复重修。清光绪年间,张之洞筑豁蒙楼。民国初年建景阳楼。1959年改为尼众道场。1973年大部殿宇毁于火。1981年重修。寺内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楼、韦驮殿、志公墓、藏经楼、念佛堂等建筑。最壮观的是新修建的药师佛塔,该塔七层八面,高44.8米,斗拱重檐,塔内供着25尊药师和一尊明代铜质药师光如来佛。

       鸡鸣寺终年游人不绝,香火缭绕。每逢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涅槃之日,或其他节庆日,凌晨便有香客上香,热闹非凡。

鸡鸣寺的望境

       鸡鸣寺依鸡笼山而建,登临山颠,坐于豁蒙楼上,斟一壶茶小坐,凭栏望去,台城绵延在眼底,玄武湖一汪碧水,若一颗宝珠,镶嵌在天地间。远的树,近的鸟鸣,飘忽的雾气,袅袅的佛乐,人、山、水浑然天成。

       鸡鸣寺得山水之精神,这番望境,已然铸造出人与自然共在的浓郁氛围。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不久前在其《大学的望境》一文中作如下表述:“望境”是所望之境、望中之境,既是“望”的界域,又是日常相“望”演化而成的意境。古人观山水的意义在于追摹自然和畅发心神,这是一种特殊的望境。“望境”还是“问境”。望境牵引出的是一番在望与问、眼与心之间的追索与应答。许先生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学建造中重视保持如山水般气氛的营造,给学子们心中留下一丝面向自然的神往和亲近”。他认为大学要培养经营“大学望境”的陶养、在心中拓展出一片“人文望境”的精神守望者。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程子注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里的“学问”,不是单纯的知识、见解,而是知行统一、学用一致,是心灵对精神的追问,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的重要学问即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处。生息于山林间,闻鸟语花香,共湖山朝夕,充分体味自然之灵性,在不断对自我的忘却中归于宁静,生发对人生对精神的探求。

       我们来看秦观一首的《次韵子瞻赠金山觉大师》――“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青鞋踏雨寻幽径,朱火笼纱语上方。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茫茫。”少游为一代婉约词宗,与江南不少名僧,如辨才、显子、颖师、宝觉大师等,过从甚密,感情笃厚。其禅诗于玄妙隐晦之中仍不失婉约的音韵之美,将自然之境和人之心境相映衬,既飘逸空灵又托事寓理,营造了超凡脱俗的禅境。

       由望境而生的心境,必然是宁静和淡泊的。佛教精神科学倡导“使思想不将精神牵入谬误”,“静观的思想导致一种确信,它产生于心中,以一种静观的方式来观察精神的本质”。《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诸葛亮《戒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白居易《问秋光》曰“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说的都是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的智慧之美。

       追求道德修养的人,由“望境”而静思,而反省,而使自己尽善尽美,当思想平静时,精神更加“清澈”,便更易于发现精神本质。

豁蒙楼与传统文人的归隐情结

       豁蒙楼位于鸡鸣寺最高处。据《世载堂杂忆》载,鸡鸣寺豁蒙楼,为纪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而筑。杨锐乃张之洞督学四川时的得意门生。张任两湖总督,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辟两湖书院,以杨锐主持史学分校,师生情谊甚笃。甲午中日战起,张移督两江,与杨二人多次登临鸡鸣寺此处,杨锐把酒临风,诵起杜甫之《八哀诗》,反复吟颂“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国难当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举主战而频频告败,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六君子殉难。张之洞再督两江,重游鸡鸣寺,怀想当年与杨锐开怀畅饮海阔天空之时,悲戚唏嘘不已,倡议起楼,书额曰“豁蒙楼”。张写下跋文:“余创于鸡鸣寺造楼,尽伐丛木,以览江湖,华农方伯捐资作楼,楼成嘱题匾,用杜诗‘忧来豁蒙蔽’意名之。光绪甲辰九月无竞居士张之洞书。”

       豁蒙楼隐于闹市中,落于山林间,文人墨客登临此处,留下不少不朽诗文。

       “胜地何常经浩劫;斯楼不朽奈名传。”张之洞题鸡鸣寺豁蒙楼。

       “江山重叠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梁启超题鸡鸣寺豁蒙楼。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象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朱自清1934年《南京》)

       “村庄如瞳,树木安静,湖水没有言语。纵然有雨点在逗,但在全景上,也仅仅因此加重一点灰色,如一个年轻的新寡,在严肃的城墙下,守着静穆,不敢叹息。”上世纪30年代,江南才子、年轻的“新月派”诗人储安平,带着青春朝气和幻想登临豁蒙楼,写下美文《豁蒙楼暮色》。“我在台城上这样闲散自在地走着,我俨然如天地万物之主,又俨然觉得天地万物间无我。既无我,也无我之叹息了吧。”研读储氏美文,于静谧的水墨间渲染着莲花般的纯洁孤傲和洒脱,那时诗人何等意气风发!“湖面被夕光耀得加倍平软,加倍清新,同时又加倍惨白。纵然天地立刻将成黑暗,但果能在黑暗前有这样一次美丽的夕光,则虽将陷入黑暗似亦心甘。”湖面“加倍清新同时又加倍惨白”,“这样一次美丽的夕光”多么强烈地预示了诗人此后为追求真理而付出的代价!20年后,储氏被打成大右派,随后销声匿迹,“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文人墨客对豁蒙楼多有喜好,缘于其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归隐”情结。

       由屈原而后,中国传统文人中,出现了多位有“归隐”情结的诗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悉不寐,松月夜窗虚”的孟浩然;“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的李白;“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的王维;“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苏轼……

       《孟子》曰,“济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理想主义的“入世”精神和道家豁达自然的“出生”境界。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完美统一,“达”时建功立业,尊主泽民,“穷”时顺其自然,修身养性。“济天下”与“善其身”这一人生理想和境界贯穿传统文人的思想精髓。

       (责任编辑 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