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南京白局

2017-12-11    

“南京白局”是明末南京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乡土曲艺,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京白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的派生物。南京云锦发端于东晋时期的秦淮河畔,当时的“斗场锦署”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明清之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南京白局发端于明末清初的织锦业。起初,它是云锦机坊工人一边劳动、一边说唱的表演形式,多以明清俗曲、江南小调为主。及至清末民初,演唱内容不断丰富,特别是配合社会新闻、民间趣事、民俗风情编写唱词,拓展了白局的社会内容,使白局从当初云锦工人的自娱自乐,发展成一种风行街头市井的大众曲艺演唱艺术。

       南京白局流行于南京城区和江宁、江浦、六合及安徽天长、来安等区域,是流传至今唯一的本土曲艺。因其表演时不收报酬,“自摆一回唱局”,故称“白局”。

历史发展

       南京白局诞生于秦淮河边的云锦机坊。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即在今雨花门一带设立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的“斗场锦署”。元代贵族喜好江南丝织品,促进了南京织锦业的发展。明清两代先后在南京设“内织染局”、“江宁织造署”,更进一步推动了织锦业的繁荣。清末至民初,十里秦淮两岸仍是“万户机杼声”。同治《上江两县志》上有“秣陵(南京)之民善织”的记载。陈作霖的《凤麓小志》中说:“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而皆聚于城西南隅者……”清代中期,南京有织机3万余架,生产工人达20万人。至今秦淮的中华门以西地区仍保存着颜料坊的“云章公所”、高岗里的“魏广兴”等清代云锦机房和交易场所。南京白局正是“机房里唱戏”的写照,它诞生于机房,起初是机房工人的自娱形式。明代《滑稽余韵》对云锦工人繁重的劳动、艰辛的生活有着生动的描写。

       南京白局植根于明清曲艺的深厚土壤。南京是我国曲艺文化的重镇。六朝时期,“曲唱”便已流行,“清商曲辞”得到普及,同时“唱导”已成为南京早期完整的曲艺样式。这对唐代南京诸多曲种的产生,对宋、元以后南京曲艺的发展影响深远。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为南京白局的古腔本调,又称数板和新闻腔,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白局萌芽于明代,形成于乾隆年间。明代盛行的“打春”、“莲花落”、“评话”、“词话”和“打谈”等曲艺样式,皆为明末以后南京曲种的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白局汲取了诸多曲种共性的东西,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因此逐渐发展为一个新曲种。

       南京白局繁荣于清末、民国南京及周边的市井坊间。清代道光初年,南京白局出现了两个趋向:一是继续由一些底层艺人在云锦机坊、街头演出,观众无需花钱;一是出现了专业艺人,以此盈利谋生,称之为“红局”。然而广大白局艺人对“红局”极为排斥,表明自己是正宗的“白摆一局”。因而“红局”之说,便无人提起。道光年间,白局发展为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及曲牌蝉联的曲艺形式。光绪年间,白局进入发展高潮,当时南京发生一些“重大新闻”,白局能够将那些重大事件及时编成新闻段子传唱开来,著名的曲目有“两倒一抢”,即“倒城墙”、“倒文德桥”和“抢官米”。民国初期,方志家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描绘清末某年盂兰盆会的盛况:“亦有高塔灯棚清音坐唱者,以不受值,故曰‘走白局’。”文人卢前在《冶城话旧》中,也描写了抗战胜利后城南民间盛行白局的场景。

艺术特色

       方言俚语,感染力强。用南京方言演唱和念白,是白局的根本特色。由于西晋末期与明代等屡次人口大迁徙,使得南京方言在漫长的发展中保持了自身特点。南京话更多地近似北方语言中的次江淮方言,它与普通话接近,但是前后鼻音与卷翘舌音不分,声调也略有区别。儿化音的使用,是南京方言的又一特征。如《王老头配茶壶盖》中的曲词末字,基本用了儿化音:“王老头儿”、“茶壶盖儿”、“三红碗儿”、“小门口儿”等。乡土俚语构成了南京方言的另一特征。如性格怪僻,不太好说话,叫“嘎骨”;骂淘气的小孩,叫“小炮子子”等。

       诙谐俏皮,幽默感强。南京方言在唱词上体现了土得掉渣的幽默感,如《鸦片烟自叹》中,细数了吸食鸦片的害处:“一头乌云的头发,长得五寸深;一脸细皮白肉,吃得黑黑头发青;一嘴糯米的银牙,好像打亮的乌金……”再如《机房苦》中写道:“焦头鸡的老板,天天催生活”、“初二十六当荤八块肉,切的个削零有纸薄。”前者以明白的比喻,前后的对比,诉说吸食鸦片的危害;后者以冷峻的幽默,自我的解嘲,揭示云锦工人的工作重压和生活艰辛。

       演唱新闻,时事性强。“唱新闻”是白局的特点之一,构成了白局艺术的重要特色。作为十朝都城的南京人,养成了老百姓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的禀性。白局艺人往往把新近发生的新闻编到作品中,使人们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因此,白局中演唱的故事,真实鲜活,时效性强,传播快。代表作有“两倒一抢”:《倒城墙》写的是光绪二十八年,聚宝门城墙在暴雨中坍塌、居民屋毁人亡的惨剧;《倒文德桥》写的是光绪三十年,秦淮河上端午节龙舟竞渡,文德桥倒塌而致数十人溺亡的惨剧;《抢官米》写的是光绪二十八年,奸商行贿官府,哄抬米价,南京饥民“大抢官米行”的义举。“唱新闻”的白局,成为针砭时弊的特有品种。此类新闻段子大多用“数板”演唱,又被称为“新闻腔”。

       曲牌丰富,音乐性强。南京白局为曲牌体,深受南京和江苏地区明清俗曲、民歌的影响。其曲牌主要分三类:(1)单曲体,即用单支曲子反复演唱的曲目。如《满江红》《川心调》《剪剪花》《梳妆台》《散板》《滚板》《相思调》和《八段锦》等。(2)曲牌连缀体,即将数个曲牌,按内容表达需要,连缀成套曲的曲体结构。白局曲牌连缀体多用《满江红》作为引曲,表现节奏上的舒缓抒情;套曲中间的“过曲”的曲牌多用《川心调》《银钮丝》《梳妆台》和《夸夸调》等,与“引曲”形成自然过渡。(3)集曲,即用多个曲牌中的部分唱腔组成唱段。有时在不同曲牌唱腔中插上南京方言的念白,妙趣顿生。

人文价值

       南京白局是旧时南京方言的“活化石”。现存的南京白局是老南京的“方言仓库”,对研究南京语言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音无字。在南京方言中,能够读出发音,大家都知晓意思,却又找不到恰当的字词来表达。比如身上淋雨,叫“duo”(音“铎”);用手按住物体,叫“nan”(音“烂”);做事麻利,叫“shua gua”(音“刷刮”);样子瘆人或肉麻,叫“yi guai”(音“衣怪”)等。(2)入声字。此类字发言短促,在普通话里不合辙,在南京话中却押韵。如《机房苦》中的一些韵脚:“薄”、“阁”、“脚”等。(3)儿化音。如《隔墙斗嘴》中的大量儿化音。这些白局语言集中了南京方言的精华。

       南京白局是旧时南京曲艺的“活化石”。白局借鉴其他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在乐器使用上,原先只有牙箸打击瓷盘,还有胡琴,艺人自拉自唱。后来逐步增加了月琴、琵琶、三弦、云板、鼓板、笙、箫等乐器,丰富了唱腔和表演。(2)在表演环境上,只求简约,不事铺张。一般为一张八仙桌(四仙桌),或两三张八仙桌(四仙桌),桌面摆上花瓶、焚上香,演唱者和伴奏者分边而坐,也有演唱者坐在舞台中间,伴奏者坐在舞台一边的。(3)在演唱声腔上,有“武口”、“文口”之别。武口用真声演唱,多用于生角、丑角;文口用假声演唱,通常用于旦角。

       南京白局是旧时南京文化的“活化石”。白局反映了古城南京丰富的社会景观,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风光、风情和风俗的社会画卷。(1)情感相思类。代表作有《卖油郎独占花魁》、《英台思兄》和《茉莉花》等。(2)吉祥喜庆类。如《八仙上寿》、《百鸟朝凤》和《采鲜桃》等。(3)景观风俗类。代表作有《金陵遍地景》、《南京风俗景》和《莫愁四弄》等。(4)新闻时事类。代表作有《南京十杯酒》等。

前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积极扶持南京白局,组织艺人回忆整理,录音记谱,将其中优秀作品载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南京分卷》。进入新的世纪,各级文化部门从项目保护、资金扶持、表演活动等方面,对南京白局的传承工作予以大力支持,成立了南京白局演出队,成立南京白局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白局艺人挖掘整理,录制传统曲目,制作影像光盘,出版了《南京白局曲目选编》和《南京白局曲调选》;成立南京白局传习社团和传习基地,在学校、社区、工厂开展经常性的传唱活动,由白局老艺人手口相授,使南京白局有了新一代传人。近年来,南京白局先后被列入江苏省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现代生活中已成为金陵传统文化的一朵艳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