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百年老店马祥兴

2017-12-11    

坐落在南京市鼓楼区云南北路的清真马祥兴菜馆是一家创建于清代的百年老店。

       清道光年间(约1840年),河南孟县人马思发逃荒来到南京中华门外的花神庙,落脚谋生。他是回民,摆了一个小饭摊子,经营低价的饭食,来吃饭的人多为贩夫走卒,称他的店是“马回回饭摊”。马思发去世后,饭摊由其子马盛祥继承,迁址雨花台回民集居地“回回营”,正式取名“马祥兴”,寓意为:你――思发,我――祥兴。当时有句民谣对马祥兴饭铺作了精到的描述:“要吃饭,里边坐,小毛驴拴对过。大米饭,香又白,牛肉煨成金黄色。要吃多,牛肉炖萝卜,要吃好,牛肉炒小炒。”

       辛亥革命后,马祥兴饭摊搬至中华门米市大街(现雨花路),盖了两间厢房,经营“牛八样”特色菜肴,创新了许多很“牛”的菜肴,诸如牛肚、牛心、牛筋、熏牛肉、牛舌、牛肉汤等,规模越做越大,开始接办宴席。

       马祥兴茶馆极盛是在民国时期,与诸多民国往事相缠绕。1925年后,马祥兴菜馆传到马家第三代传人马盛祥的次子马德铭手中。他经营有方,聘请名厨马定松主勺。在此期间创制出各种看家的绝活菜品,这里有几则轶闻趣事作为见证。 

       东南大学(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的胡翔东、胡小石二位教授见马祥兴菜馆悬挂一副对联:“百壶美酒人三醉,一塔秋灯迎六朝”,很有文学内涵。虽说菜馆对面的报恩寺塔早已无迹可寻,但此联古韵犹存。二教授落座后,老板马德铭用鲜嫩的虾仁、鸡肝等原料精心制作了一道豆腐菜,两位名教授吃后大为赞扬,甚至向主厨讨教做法,带回学校教给学生仿制,一时争相传颂。马祥兴菜馆早期名菜,便用“胡Sir(先生)豆腐”命名了。胡翔东教授不但成了马祥兴菜馆的常客,还引来了国府要员中有老饕之称的谭延�]光临。谭延�]偶尝清真菜,大快朵颐,尤其对软嫩鲜香的“黄焖牛筋”赞不绝口。经谭元老的力荐,国府要员孙科、于右任、诸民谊等纷至沓来,以品尝马祥兴菜为快。其间,马祥兴菜馆又创新了“美人肝”、“松鼠鱼”、“蛋烧卖”、“凤尾虾”四大名菜,经报纸宣传,菜馆名声大震。

       其中名菜“美人肝”的创制,有一段趣闻。某日,马祥兴店承办筵席,客人想要加道菜肴,但店里所备原料俱已告罄,无奈之下,主厨随手取来一捧鸭胰脏,用鸡脯片配菜,在大火上爆炒装盘,端上餐桌,不料食客们一尝此菜,竟觉得鲜嫩无比,遂向服务员打听菜名,应者随口一说:“美人肝”。此后该菜经反复改进,终成为南京“仅此一家”的美味佳肴。

       散文家、记者黄裳在1946年旅京随笔中有专文写了《美人肝》:“店虽小却十分有名,是一家清真教门馆子。以一味‘美人肝’弛誉当世,听说当汪逆兆铭(汪精卫)开伪府于金陵时,曾经时常深更半夜以荣宝斋小笺自书‘汪公馆点菜,军警一律放行’,派汽车到这里来买菜回去。”由此可见马祥兴“美人肝”的美誉度。

       马祥兴的名菜,很快传入国民党政府的五院八部。汪精卫、王正廷、王世杰等多次以外交部名义在马祥兴菜馆宴请外国使节。尤其1945年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后,国民党的显赫权贵李宗仁、白崇禧、孙科、张治中、冯玉祥、邵力子、程潜等经常光顾马祥兴菜馆,让马祥兴菜馆更是平步青云。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马祥兴菜馆吃完原汁原味的牛肉汤后,亲书马祥兴店名条幅相赠。国共和谈期间,张治中还在马祥兴菜馆设宴,招待中共代表周恩来。1946年5月,周恩来邀请国立剧专曹禺夫妇以及民主人士阎宝航、萨空了、周新民等,在马祥兴菜馆用餐。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2月,马祥兴菜馆搬迁到鼓楼,扩大经营规模,烹饪技艺上精益求精,获得了长足发展。马祥兴菜馆的“四大名菜”依然是脍炙人口的“金字招牌”,而且推出创新、翻新的许多名菜佳馔也有着十分好的口碑。马祥兴的菜肴烹制,熟谙京苏菜的鲜、香、酥、烂、嫩的特色,讲究选料严格、口味醇和、鲜香爽口、肥而不腻、淡而不薄、形硬而质软、汤浓而鲜纯,南北皆宜。

       1982年6月,日本太阳杂志友人来马祥兴菜馆,被美轮美奂的芙蓉鱼肚、香酥全鸭、美人肝、松鼠鳜鱼、鸽蛋银耳、芙蓉海底松等佳肴所倾倒,专门拍照、摄像,向港、澳、台地区和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推荐。1987年,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来马祥兴菜馆用餐后大为感慨:“太精美了,不愧是百年老店”。

       2001年,全国烹饪协会举办全国餐饮名店评选,清真马祥兴菜馆和绿柳居、四川酒家、刘长兴总店、清真安乐园入选百年老店。是年,马祥兴菜馆的盐水鸭被认定为“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牛肉面、素菜包等一批小吃面点被评为“中华名小吃”。2006年,马祥兴菜馆被商务部授予首届“中华老字号”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