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口地区首创的古代水利科技成果
古淮、泗水交汇处的淮泗口,又称泗口、清泗口、清口,公元1194年黄河夺泗夺淮以后,这里又成为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成为大运河上最难治理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成为历代水利专家从事科技创新、展示聪明才智的最佳场所。清口作为历史久远的水利枢纽,在这里施行了三项国际公认的古代世界水利科技创新成果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比的。
世界最早的箱式船闸诞生地
宋太宗雍熙(984~987)中,淮南转运使乔维岳自邗沟入淮处末口至淮阴大清口对岸的磨盘口,开沙河运河,以避淮河山阳湾之险,“舟行便之。”磨盘口在今淮阴船闸附近的磨盘庄。据《宋史?乔维岳传》载:沙河运河开凿后,“又建安北至淮澨总五堰,运舟所至,十经上下,重载者皆卸粮而过,舟时坏失粮,纲卒缘此为奸,潜有侵盗。维岳始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悬门积水,候潮平乃泄之。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矣”。因沙河运河在楚扬运河之西,故称“西河”。沙河至今清江浦及其以西地方,地势渐高,为延缓河床比降,保证河道水位,必须设置闸、堰,明代陈瑄开沙河故道,就设置了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道闸。所以,乔维岳在沙河(西河)上置堰创二斗门也是因地制宜,顺乎情理的。二斗门的设置与现代船闸的原理是相同的,它是现代箱式船闸的前身。因此,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之为一大发明创造。
世界领先的治理多沙河流技术
明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出任总理河漕,主持治理黄、淮、运河,他在经过前两次治理实践和吸取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治理黄、淮、运河,关键是治黄。他认为,应当把治河与治漕,治河与治淮,治河、淮与治海口,兴利与除害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治理。他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方略,得到明王朝的支持,于是一场以清口为中心的规模空前的治理黄、淮、运总体工程开始实施。
潘季驯在黄、淮、运总体工程实施中,把筑高家堰视为首务。万历六年(1578)九月,派郎中张誉,指挥俞尚志等人率锐士和民夫,动工修筑。筑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长六十里的高家堰。“堰高一丈五尺,厚五丈,基厚十五丈,大涧口则为月堰,广三十丈”。并“密布桩入地,深浪不能撼。桩内置版,版内置土,土则致自远,皆坚实者”,以拦蓄淮水。万历八年,又加筑大涧口极洼处石工三千丈,以固高家堰湖堤。由于高家堰大堤的修筑,使堤内原来的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等洼地,联成一体,极大地扩充了蓄水容积,形成了现洪泽湖人工水库的雏形。洪泽湖出口处设在高家堰大堤的东北角清口汇黄之处,为淮水冲刷黄水的咽喉。潘季驯又在清口东西堵塞了朱家、王简和张福3处决口,使淮水全部出清口刷黄。为了防止淮河特大洪水时清口宣泄不及,危及高家堰大堤,还在洪泽湖东岸南端的周家桥设减水坝,与周家桥以南的天然减水坝共同起到了洪泽湖溢洪道的作用。与此同时,潘季驯围绕洪泽湖,在湖西,自桃源(今江苏省泗阳县)孙家湾,抵宿迁县归仁集,筑长达四十余里的归仁堤,截睢水尽入黄河,不使睢、黄入淮;筑桃源与清河两县交界处的马厂遥堤七百四十六丈,堤上设闸,为淮湖屏障;筑桃源、清河两县缕堤,以防黄水南侵。在湖东北清口以下,修筑清江浦至柳浦湾旧堤,接筑柳浦至高岭新堤,以防黄、淮南溃。另外,他还“塞崔镇等决口百三十丈,筑徐、睢、邳、宿、桃、清两岸遥堤五万六千丈,砀、丰大坝各―道,徐、沛、丰、砀缕堤百四十余里”, 以防黄水溃决,以束水归槽。经过潘季驯的整治,黄河既筑缕堤、遥堤,水无所分,则以全河夺淮、泗;淮以高家堰为屏障,以全淮敌黄,出清口,黄、淮合流,出云梯关入海。一时“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禾黍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亦有赖矣。”黄、淮安流五六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治水方略实施后,淮河河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为止,前后280年,黄河主流基本上沿今废黄河下泄入海;淮河主流至咸丰元年止,基本上流入洪泽湖出清口会黄入海。在此期间,由于黄强淮弱,黄河泥沙很难只靠淮水刷掉,到了清代,黄、淮下游入海水道淤塞严重,不仅淮水下泄不畅,而且黄水屡屡倒灌洪泽湖,湖底也日益淤高,高家堰大堤不断加长加高,湖面进一步扩大。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后,洪泽湖仍为调蓄淮河洪水的特大型水库,发挥着巨大作用。
潘季驯的治理理论与实践,为后世所遵循与发展。清代靳辅(1633~1692)从康熙十六年(1677)至康熙二十六年间连续10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有《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等著作存世,为清代著名治河大臣。靳辅到任不久,即同陈潢遍阅黄、淮形势及冲决要害,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可无弊也”的治河主张。系统提出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
首先疏浚黄河下流,从清江浦至云梯关,在河的两旁离水三丈,各挑引河一道,使黄、淮下注,新旧河合而为一,再以新挑之土筑两岸大堤,创筑云梯关外束水堤一万八千余丈;筑兰阳、中牟、仪封、商丘月堤及虞城周家堤,徐州长樊大坝外月堤一千六百八十九丈。又在清口开掘五道引河,疏通淮水入河的通道,然后将沿河小的口门一一堵合,筑周家桥、翟坝堤25里,加培高家堰长堤,从而使黄、淮并力入海,河道畅通,运道无阻。创建王家营、张家庄减水坝2座,在黄河南北两岸分别建砀山毛城铺和大谷山减水坝2座,在高邮里运河堤增建滚水坝8座,防止河、淮溃决。为了进一步解决漕运问题,康熙二十五年,靳辅在张家庄运口经骆马湖,沿黄河北堤的背河,再经宿迁、桃源,到清河仲家庄开一新河,名曰“中河”。自此,漕河可由清口直渡北岸过仲家庄闸至张庄运口,可避免由黄河漕运一百八十里之险,便利了漕船的往来,“中河安流,舟楫甚便”。 潘季驯首创的治理多沙河流技术,至今仍在国内外广泛利用。
洪汛高水位的堵决技术
郭大昌(174l~1815),字禹修,清代江苏山阳县高良涧(今洪泽县城)人,常驻清江浦。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曾在江南河库道任帖书。由于他长期钻研水工技术,人称之为“老坝工”,后来被聘淮扬道幕僚。他一生“讷于言而拙于文”,秉性刚直不阿,曾遭到河官打击排斥,一直得不到重用。后被迫辞职。
清乾隆三十九年八月,黄河在清江浦老坝口溃决,口门一夜之间“塌宽至一百二十丈,跌塘深五丈,全黄入运”,“滨运之淮、扬、高、宝四城官民皆乘屋”,形势十分严峻。当时江南河道总督吴嗣爵,“怄惧无所措”,不得不请郭大昌帮助堵口。原计划堵口需银五十万两,五十天完成。由于郭大昌对口门情况了解,心中有数,他对吴说:要我来堵口,工期可缩至二十天,工款可减至十万两左右。但要求施工期间,只需派文武汛官各一人,维持工地秩序,料物钱粮由我负责支配。结果如期合龙,仅用银十万二千两。
清嘉庆元年(1796)二月,黄河又在淮域丰县决口,主管堵口的官员计划堵口用银一百二十万两,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亦感要钱太多,想减少一半,乃商之于郭大昌。郭说:堵口用银只需三十万两,其中十五万可作工料费用,下余十五万两分给河工官员亦不算少。他无情地击中了河工官员贪污的要害。
郭大昌与学者包世臣友好。曾与包全面调查过黄、淮、运形势及海口情况,通过包世臣提出不少治理黄、淮、运见解,多被采纳。包对郭十分敬仰,他在《中衢一勺·郭君传》中说:“河自生民以来,为患中国。神禹之后数千年而有潘氏(潘季驯);潘氏之后百年而得陈君(陈潢);陈君后百年而郭君。贤才之生,如是其难。”
- 上一篇:宝庆银楼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 下一篇:陆文夫与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