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百年金陵刻经处

2017-12-11    

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淮海路35号,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祗洹精舍、经版楼、杨仁山居士墓塔等。始创于清同治五年(1866),初在北极阁,后迁至常府街花牌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迁入延龄巷今址。明清建筑,庭院深深,实乃喧嚣闹市中的一片净土阆苑。

       金陵刻经处的创建者,为清末著名佛教居士杨仁山(1837~1911)先生。杨仁山,字文会,皖南石埭(今池州市石台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于石埭下杨村。其父杨朴阉,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年,相交甚契。杨仁山十岁受读,十四岁能文。任侠仗义,淡泊名利,不喜举业。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兴起,举家转缇徽、赣、江、浙间,往还十年,屡濒于危,全赖杨仁山之力,得以侥幸全活。迁缇余中,藤箱贮书以随,阅读广泛,通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靡不领会。同治元年(1862),皖省平,举家由江西迁入安庆。逾年秋,杨朴庵先生逝世,家贫无助,父交子往,乃入曾国藩幕,任职谷未局督办军粮。同治三年,归葬朴庵先生于石埭祖茔。事毕回安庆,感时疫,病后,检阅旧时在书肆中所得《大乘起信论》,通读五遍,窥得奥旨,于是立志搜求佛经,一心学佛,悉废以往所学,从此终于结缘佛学。同治四年,赴金和,得经书数种。翌年,举家移居南京,任职江宁工程局,负责南京的复建工作。其时,与同事王梅叔以及佛友魏风已民、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人,互相讨论佛学精髓,深究宗教渊源。以为末法世界,全赖流通经典、普济众生。于是,杨仁山发心刻印藏经,就金陵差次的办公场所,在佛友郑学川的相助下,开始刻印藏经。杨仁山“日则董理工程,夜则潜心佛学。校刊刻印以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往往至满尽就寝”。同治十三年,辞去江宁工程局职务,并婉辞李鸿章函聘其到天津承办工程的差事。屏绝世事,家居读书之外,延请画师绘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十一面大悲观音像》,同时搜得古名人所绘佛菩萨像,刊布流通。同治十三年,泛游苏浙。礼舍利、朝梵音,搜求佛经。时家计日窘,故复就江宁筹防局差。计算年所刻之经,渐次增益,故择定金陵北极阁,集资建屋,为藏庋经版,特请僧人住持。旋为他人觊觎而起争端,杨仁山乃移经版于常府街花牌楼家中,请友人专司其事。此后,杨仁山风吹日晒有暂离金陵,而刻经之事从未停废。光绪元年(1875),应聘经理汉口监局工程,其子杨自新亦善工程,南京狮子山同幕府山的炮台,均为杨自新督造。光绪二年,汉口监局工程结束,应佛友曹镜初邀约,赴长沙商置长沙刻经处事宜,顺道游衡山,登祝融峰,并拜访曾国藩次子曾纪泽。

       曾国藩谢世时,谓杨某堪重用,故曾纪泽请杨仁山专门办理刻印《传忠》书籍事宜。光绪四年,曾纪泽奉命出任驻英法两国大臣,请杨仁山同行襄理,杨仁山以参赞随行。在欧三年,学佛不辍,据杨仁山给其次子杨自超的信中称:“我仍住法国,署内上下十余人,公事无多,正好点经,暇时念佛参禅,甚自在。点过经典,当托使人寄回发刻也”。其间,在英国结识日本真宗僧人南条文雄,经后卅年,友谊日笃,书信不断。光绪六年,曾纪泽转任驻俄大臣,杨仁山坚辞回国,曾纪泽无奈,遂为杨仁山长子杨自新保举了一个六品同知,以示相酬。光绪十二年,钦差大臣、贵池刘芝田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坚约杨仁山同行为助。刘芝田,安徽贵池(今池州)人,历任两淮转运使、苏松太兵备道、钦差大臣、广东巡抚等职,其江宁府邸在城南殷高巷14号,现仍保存。同乡之请,情不可却,杨仁山仍以参赞二度赴欧。光绪十五年,刘芝田回国任广东巡抚,杨仁山即回南京,此后,再未出山任事,专以刻经弘法为职。光绪十六年,杨仁山赴北京,礼旃檀佛像,并搜求藏外古德逸书。当时,其妻弟苏少坡随使节东渡,杨仁山请苏少坡带亲笔信给日本老友南条文雄,广求中国失传古本。后南条文雄购得藏外书籍二三百种,杨仁山兴奋不已,择其最善者亟付刻印。资金不足,他变卖从欧洲带回的各种仪器,以充刻资,使隋唐时期的《嘉祥三论疏》、《慈恩唯误》、《因明疏》等藏外佛书,得以复见于国中。

光绪二十年,杨仁山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共同将《大乘起信论》翻译成英文,是为佛教西行欧美之始。翌年,经李提摩太介绍,在上海会晤锡兰(今斯里兰卡)居士摩诃波罗。摩诃波罗恳切邀请杨仁山西行兴复五印佛教,为此,杨仁山著《佛教初学课本》相赠,一以振兴佛学,一以西行传教。是时,日本真宗幻人法师讲席金陵,杨仁山与之辩论教宗,书牍往来,不惮万言。光绪二十三年,杨仁山筑室南京城北延龄巷(即今址),为存经版及流通经典之所,并嘱其后人:“所置房屋作为七方公产,此后毋以世事累我也。吾在世一分时,当于佛法尽一分时之力”。光绪三十三年,杨仁山于金陵刻经处开办佛学学堂:祗洹精舍。祗洹精舍典出《金刚经》:“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故亦称祗国精舍。杨仁山聘请苏曼殊(1884~1918)任梵文、英文教习,自己定期讲经,深阐要旨。其门下第子大多是当时精英,谭嗣同善《华严》、杜伯华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论》,而《唯实》、《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芸、李证刚、蒯若木、欧阳渐等,其中,谭嗣同尤值一书。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当时正以江苏候补知府到南京,寓居原东关头(今东水关路)6号杭姓宅院。在宁期间,谭嗣同随杨仁山学习《华严经》,并将佛教思想注入其著作《仁学》之中。宣统二年(1910),杨仁山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当时的知名人士梁启超、陈三立、狄楚青、太虚、汪康年、夏曾佑等都和杨仁山往来密切。宣统三年八月十七日,杨仁山无疾而终,逝于金陵刻经处。遵其“经版所在,灵枢所在”的遗言,在经版房前建白塔瘗其灵骸,曰:杨仁山居士之塔。

       杨仁山逝世后,金陵刻经处由其弟子欧阳竟无掌管。欧阳竟无(1871~1943),名渐,字竟无,江西宜黄人。1904年赴南京,从杨仁山学习佛学;1907年东渡日本,数月后返国,与同学李证刚往九华山务农;1911年,遵托接手经营金陵刻经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欧阳竟无率内学院师生西迁四川江津,而在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备受日寇践踏,经藏散佚,房屋败坏,几濒解体。

       1949年后,上海佛教界成立了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赵朴初任主任委员,徐平轩主持恢复工作。1952年,欧阳竟无弟子吕澂先生停办四川江津支那内学院回宁,将内学院所藏的佛教文物资料、经版14300多片、《藏要》纸型2600多张,全部移交金陵刻经处。1957年起,成为归属另佛教协会的事业单位。此后,金陵刻经处刻印了《大品般若》、《中论疏》、《华严经》、《朵那合经》等佛典,补充齐全印行了《玄奘法师译撰全集》共76件,1347卷,连同原刻经版、佛像、金陵刻经处共藏经版111600多片、佛像18种,是当时全国佛教经典收藏刻印和流通的中心。

       “文革”期间,金陵刻经处遭严重破坏,房屋被占用,刻印的经书和3万片经版被销毁。幸得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5月接见杨仁山孙女杨步伟和其夫赵元任时,明确指示“保护恢复刻经处”,方才使破坏停止。1981年后,金陵刻经处重新开展刻印流通业务,深柳堂、祗洹精舍、经坊等建筑,均按历史原貌翻新,杨仁山居士之塔也整饰一新。1984年,兴建收藏经版的经版楼,现收藏经版15万片,年刻行经典4万余册。此外,尚收藏有汉、藏、蒙文的唐人写经,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刻藏的藏文、蒙文经籍,以及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文字书写的贝叶经。2009年,金陵刻经处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