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美哉!秦淮河房

2017-12-11    

在城南地区,秦淮河由东关头入城,在城南蜿蜒十里,再由西关闸出城,其干流、支流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南地区。过去的秦淮河,是城内重要的交通及商业通道,明清以来,河岸两旁民居建筑比邻而建,蜿蜒连绵,高低参差,这类沿河而造的古民居,就是秦淮河房,也叫“河厅”。秦淮河房繁华之时,真有“家家尽枕河”的盛况。

河房的建筑之美    

       河房是十里秦淮两岸一种特殊的建筑,其特点是前门临街,后窗面水,大多二进或者三进,正房对河开大窗,临水的一进向河面挑出,凌波而立,下埋木桩石墩或石构件,上筑轩、阁、亭、台,别有一番风味。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处描述过河房,当年他从安徽迁来南京定居,购置的秦淮水亭就是这样的河房。

       河房的建筑完全秉承中国传统美学“方整划一、主从分明、轴线贯通、层次井条”的原则,一般为两至三进,每进三楹,屋顶筑马头封火墙,前厅临街,有照壁、客厅,雕刻精致,后宅濒河。最后一进为两层花楼,河厅(亦称船厅)设有木围栏,外檐“回廊挂落花格窗”,极具秦淮河房的典型特征。有的河房楼下还有一条石砌甬道可直抵河滨船坞,“移步便登画舫,打桨秦淮”,这是何等之美。

       张岱《陶庵梦忆》卷四《秦淮河房》,描绘了当时的盛况:“秦淮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箫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客团扇轻纨,缓鬓倾髻,软媚著人。年年端午,京城仕女填溢,竞看灯船。好事者集小篷船百什艇,篷上挂羊角灯如联珠。船首尾相衔,有连至十余艇者。船如烛龙火蜃,屈曲连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舟中镦钹星铙,谟歌弦管,腾腾如沸。仕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午夜,曲倦灯残,星星自散。”张岱的文章写出了河房河厅之美,美在她的外貌。从盒子式的堆砌变成自由平面的展开,向水面要空间,向空间要布局,整个河房建筑鳞次栉比连成一排,“青砖小瓦马头墙”,犹如钢琴上的黑白键,调动着人们的审美意趣,仿佛在欣赏一曲凝固的音乐,欣赏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优雅意境。伫立秦淮河两岸,尽可领略家家“枕河而居”的灵韵。    

河房的诗意生活    

       随着秦淮河商业的繁荣,秦淮河成了南京城对外对内贸易的主要航道,且不说外省外地的大量商品源源不断地运来南京,就是说起对内贸易也十分有趣。

       民间所建河房,往往在临河后厅的地板上装有一块可以开启的木盖板,如若需要购买鱼虾水产、青菜萝卜等食品,只需推开窗户,对着秦淮河的船户一声吆喝,立马就有小商船驶到你家河房下面,主人家只要从地板洞口或窗户里放下带有吊绳的吊篮和零钱,即可购买到你所需要的物品,尤其是傍晚时分,有竹梆声贴着水面飘进了一家家河房,熟悉这竹梆声的娃娃们便缠着大人,指着不远处小船上一闪一闪的石油汽灯,闹着要买甜酒酿和五香茶叶蛋,大人便会从窗沿下或掀起地板盖,将零钱放入竹篮中吊下去,让船老板将食品装入篮子里拎上去,整个买卖就那么简单、便捷,公平交易,老少无欺。

       河房带给市民的方便还不仅仅如此。

       那些一溜排开的河房河厅,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处台阶码头伸入水中,有的还是选用不易腐烂的跳板,搭在河中的H型架子上,这里是秦淮河人家淘米、洗菜、浆洗被单和衣服的地方,不用提水、泼水,整个一条秦淮河就是妇女们的天然洗衣盆,一件件花花绿绿的衣服在水里漂洗,如水上芙蓉盛开,成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钓鱼台192号古河房,前后两进平房,后进为河厅,临河另有一座小亭,形式别致为其独特之处。

       信府河55号河房的下面,还用砖头砌了隔墙,宽窄正好容得下一艘小木船,如果恰逢大风大雨,此处河房下还可容留外来船户遮风避雨,真正成了秦淮河上的“避风港”,由此可见秦淮河房主人的善良与宽厚。

       南京的一些节日向有放河灯、划龙舟、赏月的习俗。住在秦淮河旁的人家,是最有福气的,人坐在家中,便可一饱眼福。早在洪武五年元宵,朱皇帝就下令在秦淮河放水灯万盏,河上漂着一丛丛荷花灯,中燃蜡烛,随波漂流,“夜间推河窗观之,数星明灭,忽聚忽散,殊有幽趣。”水上水面灯火辉映,上下明亮,五光十色,正如《红楼梦》中元春所说:“荷荇凫鹭诸灯,上下争辉,水天焕新,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逢到端午节,南京的河帮、江帮、木牌帮常咸集于此赛龙舟,船头上有娃儿演戏,锣鼓助兴,甚至河旁人家还向水中投掷活鸭子,让龙舟竞争取之,“夺标”场面热烈非凡,盛况空前。

       到了中秋节,南京市民还有秦淮河赏月之习,有的人兴致勃勃登上秦淮河上文德桥,要圆一圆观文德桥半边月之梦;有的人举家来到文德桥畔得月台茶社,借坐河畔月露台,斜倚花岗石雕栏,静心品茗赏月;还有人干脆登上画舫荡舟涟漪,赏天上玉兔水中明月,其乐融融。

       此时秦淮两岸人家,“凭波俯影,间以垂杨,盛暑则轩棂悉去,遍桂湘帘……水槛风栏,罗列惠兰、茉莉、鱼子兰诸花。闺人浴罢,纨扇生绡,闲眺游艇,谓之神仙中人可也。”民国文史专家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一书中,概括了秦淮河房的诸多功能,浣洗方便,出行快捷,坐在河房家里即可观景、纳凉、购物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简直把秦淮河人家写成了神仙过的日子。难怪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师俞平伯、朱自清在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也那么动情地描写秦淮河的魅力,还有“河房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如跳舞的仙女的臂膀……。”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秦淮河房屡建屡毁,据《十里秦淮志》载,秦淮河畔有一大批建筑精美的河房现已圮废,如明虢国公俞通海的河房,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徐府河房,清代刘铭传的刘河厅等,俱已无存。故到了民国,《首都计划》里曾制定出保护方案:“继续保留原有的河房风格,其他民居都远离河道,然后在堤岸上栽草种柳,再修一条很宽阔的马路,将河道与建筑物有效地隔开。”可惜的是,计划的实施并未有大的进展。

       1984年后,有志于保护秦淮河明清古建筑这一丰厚文化遗产的有识之士,便决定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疏浚改造秦淮河,让沿河的楼台、河房水阁,重新恢复明清江南街市的风貌,修旧如旧,焕发光彩。

       1985年,政府决定复建魁光阁,精心打造这一南京城标志性的建筑,三层六面的魁光阁,翼角高挑,雕梁画栋。临水的翠苑长廊,通过隔扇、漏窗与秦淮河零距离接触。1987年又在秦淮河泮池南边建起秦淮风光带最大的一组河房建筑――秦淮人家,以及重新修葺的“李香君故居”、“秦淮水亭”、“吴敬梓故居”等等。

       近年随着城市的建设进程加大,秦淮河房的保护利用更加规范,在保护和利用秦淮河房的工程中,有不少得意之作,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河房厅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魅力。秦淮河房也像一串明珠拭去灰尘污垢,重新辉映在母亲河的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