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无锡的活字铜版印书
明代无锡民间印书盛行,华氏和安氏活字铜版印书,堪为代表,许多善本流传于世。明代无锡活字铜版印书的繁盛,既有社会氛围的培植,又有文化市场的推动。以华燧、安国为代表的活字铜版印书群体,各具特色,出品甚丰,为古代活字印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中国明代民间刻书盛行。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无锡华氏、安氏等采用活字铜版印刷书籍,留下了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金属活字印本。其印刷质量和数量,堪为明代活字印书的代表。
明代无锡活字铜版印书繁盛的由来
明代,无锡坊间刻印书籍蔚然成风。据《中国版刻图录·序》述:“现代流传最古的活字版,要算十五世纪末苏州、无锡、南京一带盛行的铜活字印本,出版量大的有无锡安家和华家”。寻根溯源,明代无锡之所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活字铜版印书群体,除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还在于诸多主客观因素使然。首先是社会宽容,文化生长具有良好的土壤。无锡地方读书举仕盛行,识文断字却无功名者大有人在,这些人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排字工的人群基础。比之汉文化不甚发达的地区,地处江南的无锡可用更加低廉的成本供养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排字工。其次是崇文重教氛围浓厚。当时社会各界对书籍的需求日益增长,印书、卖书盛行,由此而印行的精品书籍,为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而流传于世;一些喜好藏书的文人士大夫,更是注重善本书籍的抄刻和刊印,藏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推动着印书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再次是活字铜版印刷作为先进的印刷技术,较之费时费力的雕版印刷更为便捷、经济。第四是活字铜版印毕后,版面不存,不像雕版印刷,所刻雕版可留待后用,故所印之书虽然不及雕版刻印之多,却为藏书家所珍,物以稀为贵。清代学者叶德辉说:“活字摆印,固不能如刻印之多,而流传至今四五百年,虫鼠之伤残,兵燹之销毁,愈久而愈稀。此藏书家所以比之如宋椠名钞,争相宝尚,固不仅以其源出天水旧椠,可以奴视元明诸刻也”([清]叶德辉《书林清话》第140页)。正因有了上述原因,无锡出现了以华氏和安氏等为代表的印书群体,明代的活字铜版印书因此而繁盛。
明代无锡活字铜版印书家的代表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说:“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44页)。现存最早的活字铜版印本,便是出自15世纪末无锡的华燧会通馆。明代无锡的活字铜版印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无锡华氏和安氏作为明代活字铜版印书家的代表,在传世文献的继承和传播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华燧“会通馆”。无锡华氏是地方大族,华氏印书以华燧最为有名。华燧(1439~1513),字文辉,号会通。他早年涉猎经史,中年笃嗜校雠,手录成帙。他喜好藏书和刻书,“既而为铜版、锡字以继之”([明]邵宝《会通华君传》,见《无锡文库?华氏传芳集》第184页)。华燧认为自己对活字铜版“会而通矣”,故将其印书馆题名为“会通馆”。他铸成的一副活字,称之为“会通馆铜版”。华燧所用的活字字体,有大小两种,通称华家大铜版、小铜版。还有大小字体合用的,字形或长、或方、或扁。小字多稍长,大字多正方;小字用于排注文,大字用于排正文。他在弘治和正德年间用活字铜版排印了很多大部典籍,每部书的版心下方都印有“会通馆活字铜板印”的标记。弘治三年(1490),华燧用活字铜版排印了《宋诸臣奏议》150卷,其印本有大小活字两种,小字本为《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大字本为《会通馆校正宋诸臣奏议》。由于是初次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经验不足,排版参差不齐,正文和注释字体大小不分,脱文误文严重,加上金属本身不吃墨,墨色模糊。虽然舛误遗憾多多,但此书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为后人所珍视。华燧在这部书的序中说:“始燧之为是板也,以私便手录之烦,今以公行天下”。此后,他不惜资财,将毕生精力投身于活字铜版印刷,解决了印刷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正如他在《容斋随笔序》中自诩:“燧生当文明之运,而活字铜版乐天之成”,颇有天降印书大任于斯人的气概。弘治五年,华燧会通馆用大小铜版排印的《锦绣万花谷》40卷、《后集》40卷、《续集》40卷,共120卷,是宋代的大型类书之一,堪称华燧早期印书的代表作。会通馆还印有宋洪迈《容斋随笔》16卷、《纪纂渊海》《文苑英华纂要》等等。晚年时,华燧仍心系印书,68岁还印有《君臣政要》。他一生潜心活字铜版印书,在明代印书者中堪为代表。
华坚“兰雪堂”。兰雪堂与会通馆齐名。华坚,字允刚,华燧之侄,生卒年不详,早年随华燧从事印书,后自立门户,正德年间以兰雪堂之名排印了近千卷的典籍。华坚印刷的唐代类书《艺文类聚》100卷,是一部古籍择录汇编的书,所引古代典籍多达1400余种,其中征引的古书大多亡佚,所以此书保存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兰雪堂所印之书,多在目录或书本印有“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版印行”正楷牌记,又有“锡山”两字圆印,及“兰雪堂华坚活字铜版印”篆文印记。兰雪堂的印本,因其每一直行内排印两行,所以被称为“兰雪堂双行本”。兰雪堂所印之书均很精审,深得藏书家的好评。藏书家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评价:“余所见锡山华氏活字本,又有《春秋繁露》《蔡中郎集》,皆甚精”。
华珵“尚古斋”。华珵(1438~1514),字汝德,号梦萱、尚古,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活字印刷家。华珵是华燧的堂叔,与华燧年龄相近。华珵善于鉴别古器和书法名画,尤喜欢收藏古书,并把自己的书斋称为“尚古斋”。他喜欢刻书,也喜好活字印刷术,他所制活字铜版十分精细,在当时享有盛名。康熙《无锡县志》卷二十二记载华珵“又多聚书,所制活版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他的刻本《百川学海》100种、179卷,字体古厚,用纸用墨俱佳。弘治十五年,华珵以活字铜版选印了陆游的《渭南文集》50卷,书中的字体与会通馆、兰雪堂不同,笔画起落转折有棱角,排版甚为精密,传世仅此一本,非常珍贵。
安国“桂坡馆”。安国(1481~1534),字民泰,号桂坡,无锡胶山堠村里(今安镇)人。嘉靖初,安国继华氏而起,成为无锡最重要的活字铜版印书家。他出身平民,世居胶山,因山治圃,植丛桂于后冈,延袤二里余,因酷爱桂花而自号“桂坡”,题其住宅为“桂坡馆”,人们称他为“桂坡公”。其性资警敏,多谋略,经商而成为巨富。他涉猎经史,喜欢读书、著书、藏书。他所收藏的石鼓文北宋拓本,其内容全、拓印精,在唐拓本失传的情况下,属最上乘的传世拓本。安国不惜重金刻书,“铸活字铜板,印诸秘书,以广其传”(《无锡文库》第三辑《胶山安黄氏宗谱》561页)。他印刷的大量书籍,校勘精细,世人珍之。安国桂坡馆继华燧会通馆之后,用活字铜版印刷典籍10多种,印书数量虽然没有华氏多,但校勘精细,印刷质量之高,在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俞泰在桂坡馆刻本《初学记跋》中评价安国的活字印书:“经、史、子、集,活字印行,以惠后学,二十年来无虑数千卷”。明正德十六年(1521),安国应吏部尚书廖纪要求,印成《正德东光县志》6卷,这是中国唯一用活字铜版印成的一部地方志,现已失传。安国印书有自己的风格。他印刷的书籍,用纸均为白黄两种,有的印张是拼接而成。这种拼接用纸,一方面反映明代流行节约用纸的风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书籍生产的商品化发展趋向。装订的式样采用当时盛行的包背装,书衣用蓝色纸贴上印好的书签,看起来十分醒目舒畅。其活字铜版印刷的书在版心上方每页有“锡山安氏馆”五字,而木刻本则注“安桂坡馆”四字。《初学记》《雍录》《颜鲁公文集》,除活字铜版印刷外,均有刻本。安国印书特别注重翻印善本,也刻印同时代人有价值的著作,因其印制精美,极受欢迎。清代钱谦益在刊行的《春秋繁露》跋语中说:“金陵本伪舛,得锡山安氏活字本校改数百字,深以为快”。
明代无锡活字铜版印书家的贡献
以无锡华氏、安氏为代表的明代活字铜版印书,是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的一个高潮,标志着活字印刷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它上承宋、元,下启清初,是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光辉展现。华氏和安氏用活字铜版印刷,创造性地解决了活字铜版的镌刻、排字、施墨、印刷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华家印书,多鸿篇巨帙,印制工整,纸墨俱精,以翻宋本为主,以秘本流传,犹为后人所重。华家用活字铜版排印了类书、唐宋诗文别集和其他方面的著作20余种,1500多卷。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称:“明代铜活字本可考者约有61种,以无锡华家为最多,安家次之,建宁、常州又次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载,明以前中国馆藏古籍善本中的铜活字本仅为31种,由此,华家印书所占比例可见一斑。安氏桂坡馆代表作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从用纸、款式、装订到印刷质量,都堪称上流。书页中还保留排印工人的姓名,如陆佃、张贤、李嵩、王鼎、永宁等。特别是在每页边框外印有的《千字文》编号,次序十分清楚,这是现代印刷中“指示装订次序记号”的起源,在我国印本中十分罕见。
正如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所云:“范铜制出胶泥上,屈铁萦丝字字分。一日流传千百本,何人不颂会通君。”“胶山楼观甲天下,曲通华蒲荡为烟。徒闻海内珍遗椠,得一珠船价廿千”。华氏、安氏印本大多据宋刻本,不仅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而且使众多濒于亡佚的典籍得以保存。以华氏、安氏为代表的明代无锡活字铜版印书家,对中国古代活字印刷出版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中国古典文献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
{3}《无锡文库*华氏传芳集》,凤凰出版社2012.6
{4}《无锡文库*胶山安黄氏宗谱》,凤凰出版社2012.6
{5}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9
{6}(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 上一篇:鼓楼与古代南京的报时文化
- 下一篇:山城旱船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