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山城旱船舞

2017-12-11    

旱船也叫花船。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一带,而江苏主要盱眙、泗洪、洪泽、泗县、五河等周边地区,特别是盱眙山区、淮河两岸最具特色。据传说旱船是根据水乡渔民在水上用船打鱼的生活情节,构思创意出来的。它的表演和道具人物都很简洁、明快、朴实,生活气息浓厚,是群众特别喜欢的一种民间文艺。

盱眙,自秦置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小城。相比之下,山多水少,人们都称之为“山城”。它位于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绵长8000余里的淮河浩浩淼淼穿境而过,汇入洪泽湖,小城民众长期居住淮河流域,悠悠的淮河水滋养着她两岸的子民,没有污染过的淮河曾有着“一网鱼虾,一网粮”的说法,山区的百姓也渴望这种有水有船有鱼有虾的悠闲富裕生活,久而久之就有着以“旱船”的表演形式来表现人们欢乐的心情。为了把旱船装饰的更加美丽就在旱船上扎上花,船顶用红和黄或其他彩绸布裹好,装饰的有绸布花、纸花、动物(有的是锦鸡,有的是凤凰,也有的是猴子……)整个旱船花团锦簇,色彩斑斓,非常艳丽,所以旱船也有“花船”之称。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旱船的大小不等,随人意而定。“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用竹子制成架子。在这种船形架子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也有用白布的。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对联和其它装饰物。船形骨架的中间用竹竿绑个“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舱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有双人的,也有单人的。顺着船舱的四角竖4根竹竿,为船舱的4个柱子,然后在上面绑制船舱的顶部。船舱的顶有平顶的,三角形顶的,也有古建筑造型瓦棱状的。旱船船舱内用一根红布条拴在仓的两边沿,演出时表演者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撑起旱船,两手握住船仓的两边,表演时便于晃动旱船,使船前后、上下、左右摆动。

耍船(也称玩船)者有一个人或两个人(盱眙多数是两个人),两边分别有一人或两人“帮仓”,前面一人“撑槁”(划船)的,多数是老翁,后面有一人“掌舵”(也称耍舵),五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玩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有的扮成白娘子的模样,头戴花白,两根飘带飘胸前,显得十分飘逸;也有扮演其它人物(即表演者)的服饰是古典民间服饰,头部将发盘起大抢头插花即可,划船老翁(即艄公),头戴毡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装,脸部淡彩挂白色或黑色的长髯口(戏剧里用的胡子)。旱船的表演步伐简单,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采用:“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二龙出水”“双进门”等10余种。它的音乐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随着表演队伍,一般是锣鼓乐队伴奏。主要有跑,摇,蹲等动作。跑时,表演者中的一名“艄公”划桨引船,艄公一般扮演成小丑模样,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在前头窜蹦跳跃引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时急时缓,忽左忽右,随波逐浪,人物活跃十分吸引观众。而玩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跟着艄公的动作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帮舱者则挥舞手中的绸带绕八字步在船边随船前后左右摆动。耍舵一般选半大的小孩或身材矮小的他(她)手拿菩提尾随船尾上下、前后、左右跳跃着、摇摆着,耍得十分活跃。船儿要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

旱船表演中还有一人,当开场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便拿快板穿插表演唱,盱眙当地又叫唱“锣鼓冲”的。此人要求能即兴表演。当船行驶平静下来,锣鼓声停止后,随着船儿轻轻地摇荡,此人便打着快板唱起锣鼓冲来,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唱词内容有古典传说,有夸赞企业和个人的业绩,也有夸赞相貌的,还有编着唱词向人家讨赏的;如人家不赏,又会编出挖苦主人吝啬的唱词唱出来,引得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哄堂大笑。锣鼓冲唱完后,船上的演员和演出队伍中的伴唱人员会一起荡着船儿唱着小调。演员所唱曲调多半为花鼓调,其唱词在早些年代都有传统的唱本参考,内容多为古代传说、神话等。近年来,唱词多为演员自编,内容多半是歌颂祖国、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人们的美好生活和党的方针政策。

关于旱船舞的起源另有一说,农历二月初二,正值王母娘娘生日,众神仙扎了一条花旱船为她祝寿,之后,八大神仙之一张果老将此船借下凡间,由此形成了调旱船闹新春、庆丰收的习俗。

最早的旱船表演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之后,在徐文帝百岁诞辰时也曾表演过。盱眙旱船据史书记载源于唐朝太平盛世年间,唐太宗曾邀本地旱船上京城调演,后来将军程咬金百岁生日,也请旱船前去助兴。后经代代相传日臻完善,每逢节庆之日,民间就有用旱船表演,来庆祝喜庆丰收的场面。主要表演场面有《喜庆丰收》《新春抒怀》《元宵闹歌》等。那时,民间没有什么可供百姓娱乐的项目,一段时期旱船也成为漂亮的姑娘展示自己美貌和才能的平台;年轻的小伙子更是喜欢围着看表演,一是看戏,二是看人。

盱眙旱船,起初山区片和河西片也有明显区别。山区一般是两人蹬舱玩船,舱里的姑娘多半扮演成白娘子和小青,表演水漫金山惊心动魄热闹场面;而河西片旱船表演一般是一个人蹬舱,小船灵活自如利于动作表现,有闯险滩、船搁浅、观风景等优美的动作表演场景。由于经常在一起汇演,各自吸收对方的精华,逐渐在表演上没有多大分歧了。

解放初期,盱眙旱船表演非常活跃,配上舞狮(也称狮子灯)、舞龙(也称龙灯)场面热闹非凡,当时城乡经常组织汇演。听母亲说,1953年的时候,山区片19个代表队的旱船、龙灯、狮子灯在中心乡镇河桥汇演,要数当时河桥长中村的旱船演的最为出色。文革时曾一度被禁演。20世纪80年代后又恢复,经过不断的延续和发展,旱船表演成为盱眙人不可缺少的民间文艺节目。2013年正月十五,各乡镇、单位还有宗教协会的旱船齐聚盱眙山水广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现在每逢佳节和重大节日盱眙旱船都会参与表演,舞出盱眙人的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