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江南吴歌名曲《乌夜啼》本事出于昆山

2017-12-11    

繁盛于南朝时期的江南吴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乌夜啼》便是江南吴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曲牌之一。李白、李煜和陆游都曾以《乌夜啼》曲牌写过诗句,其中最经典的是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近千年来,《乌夜啼》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美好的情感书写,具有浓郁的古典意蕴和抒情色彩。这首著名的江南吴歌名曲产生于东晋时代,故事的产生地出自苏州昆山。

江南吴歌的来源多种多样,很多曲牌都伴随着一个哀怨动人的故事。如《箜篌引》出自古朝鲜:老翁溺水而死,哀妻叹惋也投河赴死的故事;《雉朝飞》出自战国处士牧犊子放牧打柴的故事,牧犊子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翔,伤感自己的孤独凄凉而作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曲牌的产生,来自于一些吉祥的天象或者奇闻。《乌夜啼》故事的本原,就是产生于一则来自昆山乌夜村的奇闻。

康熙《昆山县志》记载:

乌夜村,在昆东南。晋穆帝何皇后父准本灊山人。寓此产后,之夕有群乌夜惊于村落,自后有乌彻夜鸣,必有大赦。因名其地曰乌夜村。

嘉靖《昆山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文字不同,内容大致一样:

乌夜村在县城南。村人何准产女之夕,群乌惊鸣,明日大赦,又鸣,众咸异之。后准女为穆帝皇后,因名其地曰乌夜村。

查东晋何准本庐江郡灊县(今属安徽霍山)人,字幼道,是晋穆帝皇后何法倪的父亲。他的兄长何充官居宰辅,权倾一时。但是何准性格比较淡泊,信奉佛教,只做了朝廷的散骑侍郎,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兴县侯。嘉靖《昆山县志》说他是昆山“村人”有误,所以康熙《昆山县志》将此讹误改正了过来。两部县志记述的事件相同,都说晋穆帝的皇后生在昆山一个村子里,出生的这个夜晚发生了两件奇事:一是“群乌夜惊于村落”;二是遇到了“大赦”,群乌“又鸣”,所以这座位于昆山城南的村子被改名叫“乌夜村”,而原来的村名渐渐湮没消失了。

这位生在昆山乌夜村的皇后名叫何法倪(339-404年),是晋穆帝司马聃的皇后。他的父亲何准带着夫人到建康(南京)去,路经昆山一个小村子,就在这里借宿住下。夫人当时已经怀孕,在这个村子住宿的晚上也许因为鞍马劳顿,生下了女儿何法倪。何法倪看起来也算是天生“富贵命”――生长在达官贵族之家,伯父何充是晋穆帝母亲最信赖的权臣,因为这种关系,何法倪在357年被立为晋穆帝的皇后。

可惜的是,在那个动乱频繁的时代,即使是贵为皇帝的司马聃,两岁当上皇帝,年仅十九岁就莫名其妙死了。何皇后青年守寡,又没有儿子,孤苦一人居住在永安宫,晋哀帝即位后尊她为“穆皇后”。到晋安帝元兴四年(403年)何法倪已历经六朝。这一年,权臣桓玄谋逆篡位,逼何皇后迁出皇宫,入住司徒府。当何皇后的车驾经过太庙时,她命车夫停下来,跪在太庙前哀哭不已。后来桓玄正式登位,降何皇后为零陵县君。次年七月,何皇后病卒于建康,终年66岁,谥号为“章皇后”。

可见,生来的富贵并没有给何皇后带来人生的幸运。她身为皇后,眼见了六个皇帝的兴替,一再处于生命危亡的境地,并不是真正的“福人”。可是毕竟身为一国之母的“皇后”,身份尊贵吉祥,所以民间对于她的崇拜还是很长久。她出生时的奇闻就变成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形成了《乌夜啼》这个曲牌。

这则故事在昆山地区是广为流传的。明代初年著名诗人高启曾经吟咏这件奇事:“荒村乌夜栖,忽绕月明啼。生得东家女,身为万乘妻。至今种高树,不遣乌飞去。居人凡几家,爱听啼哑哑。啼哑哑,忽门向乌拜。”

还有一位昆山本地诗人周南老,也曾写诗吟咏这件事:“昆玉山南村,祥光烛坤倪。夜白夺明月,群鸟忽惊栖。哑哑啼彻旦,异此声太奇。村东何家妇,夜半生玉姬。乌知荆布女,后服荣翟衣。至今村上民,不重生男儿。”

《乌夜啼》应是一首音乐旋律非常美妙的曲子。南朝庾信吟诗描述《乌夜啼曲》,云“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明代徐青山在其著名的古琴著作《溪山琴况》中,提到“忽然变急,其音又系最精最妙者,是为奇音,《雉朝飞》《乌夜啼》之操是也”。   

在南朝吴歌兴起的时代,《乌夜啼》作为一首优美的乐曲,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南朝时代很多人都开始用《乌夜啼》这个曲牌来进行创作。比如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收录的《乌夜啼》:“歌舞诸年少,娉婷无种迹。菖蒲花可怜,闻名不曾识。”宋代《乐府诗集》收录有七首,其中之一为:“乌生如欲飞,二飞各自去,生离无安心,夜啼至天曙。”

但是由于流传久远而且传播广泛,关于《乌夜啼》故事的来源,说法也越来越模糊,其中最早见于书目的来源是不知何时代的《琴历》。初唐徐坚《初学记》十六中引《琴历》在《乌夜啼》下注曰:

宋临川王义庆为江州刺史,为文帝所征,家人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忧思而成曲。

这段关于《乌夜啼》本原的故事记载,和江南民俗是不相吻合的。江南民俗里面的“乌啼”是吉祥的征兆。《诗经·小雅·正月》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说:“富人之屋,乌所集也。”《尚书传》有“周即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可见古代乌鸦鸣叫是报喜的征兆。这段故事说“妓妾”听到乌啼而“忧思成曲”,是违背当时民俗的。所以到了唐代,关于《乌夜啼》的本事的记录逐渐演变成了“临川王义庆听到乌夜啼,知道自己得到赦免,因此作了《乌夜啼》”。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下来,使《乌夜啼》和“大赦”挂上了钩。但是真正的《乌夜啼》故事产生的时代更早,应该是在东晋时期昆山的乌夜村。只是随着岁月流逝,信息阻塞,这个来自昆山“乌夜村”的故事本原却越来越鲜为人知了。

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秋柳》诗,有“愁生陌上黄骢央,梦远江南乌夜村”的句子。“乌夜村”变成了一种惆怅而销魂的文学意境,伴随着《乌夜啼》悠悠的江南吴歌,一直活在江南文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