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国宝珍品《睢阳五老图》与昆山关系考
《睢阳五老图》是北宋时期的一幅名画。当时的朝廷重臣杜衍、毕世长、朱贯、王涣、冯平,致仕后归老睢阳,晏集赋诗,时称“睢阳五老会”。当时名家欧阳修、晏殊、范仲淹、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18名人依韵和诗,时人绘成《睢阳五老图》,钱明逸为之作序。后世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至今,时间跨越近千年,更有历代名人范成大、杨万里、赵孟頫、董其昌、朱彝尊等诸巨公名手为之留下墨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流传千年的国宝名迹原是昆山的重宝。在北宋到清初的六百年间,《睢阳五老图》一直被昆山明贤朱柏庐家族世代保存,留下了昆山历代文学书画名家的笔墨题跋,堪称昆山书画文史之脉和理学思想之源。令人万分遗憾的是:朱柏庐死后大约一百多年之后,这幅珍贵的国宝离开昆山,最后辗转流失海外。
《睢阳五老图》历经辗转“花落”昆山朱氏家族
睢阳五老之一朱贯,原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官兵部郎中。退隐后住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根据钱明逸《五老图序》写作时间为至和丙申中秋日推算,《睢阳五老图》可能是绘作于至和三年(1056),朱贯时年88岁。根据画图来看,长髯飘雪,神清气朗,状貌沉静庄重,眉宇和祥慈爱。这位北宋名臣,就是昆山明贤朱柏庐的宋代先祖。
朱柏庐的父亲朱集璜(1597~1645,保卫昆山城殉难)《观复堂集卷》有《瞻先迹纪》,记载了朱集璜亲见《睢阳五老图》的过程和感悟。当时的《睢阳五老图》真迹在朱氏家族的另一支族子鼎和家中。文中记曰:
睢阳五老图,余所见摹本二,在余者较精然,终不及族子鼎和所藏原本。崇祯七年甲戌四月三日以祭秘阁公墓,道经虞山时已暮。余独过鼎和所,诸父兄弟不能偕。余焚香请图于灯下拜观,见五公各有怀忠养和、敬慎独立之意,望而知盛世名德也。余藏摹本于杜祁公王侍郎冯驾部,靡有间矣。……璜以生平所企,此夕瞻览以为大慰。时又与鼎和索八世祖泽民府君(昆山名画家朱德润)手迹,……五老一图垂年六百。失者数矣,幸终存即泽民府君,去今三百余年。笔墨之存绝少,而鼎和并得有此,……
朱集璜亲眼见到了《睢阳五老图》,此时的五老图已经有六百年历史。那么《睢阳五老图》是怎么流传到朱家呢?最后又怎么辗转到了朱柏庐手中?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晦日朱集璜在《睢阳五老图》跋记中,就记载了《睢阳五老图》和朱氏家族的渊源历程:
余家世传《睢阳五老图》,重我祖兵部公并重诸老也。初秘阁公以汴之故地易而有之。继少宰公呼号于夏氏而复之。最后转质于申少师家。从伯祖巨川公于少师为素交,感奇兆而归之。三公皆有功于家之重宝者也。
朱氏先祖“秘阁公”朱子荣是承继《睢阳五老图》的朱氏子孙中的第一位有功之臣。他从毕氏子孙手中得到了这幅图。据宋人钱明逸的序文中可知,此图从宋至和丙申(1056)由钱氏收藏;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此图转归五老之一朱贯后人;南宋绍兴四年(1135)又归毕世才后人收藏;南宋禧元年(1205)朱贯曾孙朱子荣再次将五老图收藏,他的跋文叙述了这件往事:
一日,毕公孙示子荣曾祖兵部画像,盖睢阳五老人,天下共知其贤。明年请以余地易归奉祀。毕氏再图其完,以旧本俾子荣”。由此可知《睢阳五老图》卷此时又归朱家,而毕家摹一副本留存。
从朱子荣之后,《睢阳五老图》归入朱氏家族保管。其后这幅图一直在朱氏家族中收藏。明洪武戊辰(1388),此图尚在朱复吉(朱柏庐八世祖朱吉)家中收藏,并请金华人王逊作长记。王氏文中云:“洪武戊辰,姑苏朱复吉将自西夏归,出其先世《睢阳五老图》,请记于逊。”
但是由于朱氏家族的后代子孙也有贫困不能自守的境地,《睢阳五老图》也曾先后流出过朱家,而重新被朱氏后人收回。明代中期,这幅图短暂落入昆山著名书画家夏昶(永乐十三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人称“夏太卿”,以擅画墨竹而名扬天下)之手。朱氏子孙朱夏(字日南,朱柏庐六世祖)请求归还,最后从夏昶之子手中再次收回。长洲人吴宽于成化十五年(1479)为图卷作跋中记载其事云:“自子荣得此卷后三百余年,偶入同邑夏太卿家。其裔孙日南使其子卿乡贡进士文赎于太卿之子,竟复之。”这就是朱集璜所说“少宰公呼号于夏氏而复之”。
朱夏之后,《睢阳五老图》再次从朱氏家族中流出,明万历庚戌(1610)初夏,这幅图转到了当时著名宰相、长洲人申时行(1535~1614)手中,申时行在跋记中记载:“余归田数年,而社友朱兆嘉氏睢阳裔孙也。以其族子所藏图卷质余。余展玩数四,因叹以为兹图朱氏世宝,奈何屑越播荡委之他氏?”朱兆嘉名景濂(朱柏庐三世伯祖),是申时行的同学兼好友,申时行将此图归还朱家,并劝朱家父子“世守之”。这就是朱集璜说的“从伯祖巨川公于少师为素交,感奇兆而归之。”
明天启甲子年(1624)孟秋六日江宁人朱之蕃在跋诗中云:“五百年来勤世守,万代瞻仰争褒扬,恭靖文孙称济美,芳馨披拂沾余膏。”从中可看出天启年间此图仍在朱家。
清康熙庚戌年(1670)前,《睢阳五老图》再次从朱氏家族流出,到了昆山顾氏顾维岳手中。昆山著名文学家归庄曾在此图跋记中记录这件事:“余表侄顾君天忱携此卷相示,属之题咏。盖朱氏质于他姓,顾从而赎之。”
顾维岳得到了这幅珍品,想装潢一下出售获利。他向当时的昆山望族徐氏家族徐炯出售。徐炯是昆山名门徐乾学的儿子,官至直隶巡道。他看到《睢阳五老图》之后,感叹道:“在余,不过前人墨迹耳,在朱氏乃其世宝,宜仍归朱氏。”于是从中斡旋,“嘱顾子勿令其再售他所,以故得留浃旬,未付装璜家”,“越数日,朱氏兄弟钦安等造舍叩头以请,求复此图。余从顾子索卷至,即日归之。”康熙丁亥(1707)六月以后,这幅珍品再次回归朱氏家族。
从徐炯所说朱氏兄弟“钦安”等人暂无法判别是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幅画最终到了朱柏庐手中。
《睢阳五老图》中有朱懋修的长跋(文见上海万君超先生《睢阳五老图流传考》文字)。“朱懋修(1627~1698),号柏庐,理学家,即著名《朱子家训》作者”,则此人应该是朱柏庐。康熙丁亥(1707)十一月朱懋修在得重得此图卷后有长跋记,文中记载他“曾向族人转贷十六金,并藉徐炯调护之力始得归赵。”这时候五老图的图像已破损严重,“鳞次而下,绢素剥落,不利卷舒,”于是朱柏庐“再用十金,委托郡城装潢名手顾氏重为装裱”。朱柏庐在跋文中感慨曰:“今幸有复归之机,懋个力虽至薄,又何爱数十金而不为祖宗延一线脉耶?”文中许多言辞非常感人。此是朱氏后人在图卷上最后一次题跋。朱柏庐之后一百余年,此图卷开始出现在其他收藏家手中,再未回归。《睢阳五老图》在朱氏家族中流传近五百年之历史即将画上句号。
《睢阳五老图》的文化内涵:艺术之脉和思想之源
从《睢阳五老图》的流传来看,昆山很多著名的文学家、画家都在图卷上面留下了珍贵的题跋。在宋代,著名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成大为这幅名画题写诗作;元代时,《睢阳五老图》归朱贯九世孙朱德润(1294~1365,画家,朱柏庐九世祖)收藏。朱德润的书画诗文曾盛名一时,先后得元仁宗、元英宗的赏识,官至行省儒学提督。因为他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和书画家交谊甚密,所以朱才得以请天下名士墨客为《睢阳五老图》作跋和观识,先后有赵孟頫等二十四人之多。
到了明朝,昆山著名藏书家叶盛为此图作诗文。《睢阳五老图》曾短暂流入昆山名画家夏昶家中,夏昶为其作跋(万历庚戌年初夏,长洲人申时行在跋记中记载)。流入顾家时,著名文学家归庄为其作跋;名贤朱集璜在图册上作长跋文留念,理学家朱柏庐成为在图卷上留下跋文的最后一位朱氏后人。昆山三徐弟子徐炯为《睢阳五老图》回归朱家付出多方努力,并且也留下了题跋。
从朱子荣开始“明年请以余地易归奉祀”,朱氏后人为了这幅先祖的图像一以继之。朱柏庐六世祖朱夏“少宰公”“呼号于夏氏而复之”,使当时新安名人程敏政在跋文中有“深羡朱氏之有后也”之句。朱家另一保存着朱汝任“贫能修行,克绍诸祖绪。见祖泽所托,如见祖焉”,“虽贫勉为之”,被朱集璜称赞为“汝任于是乎能守先人之遗矣”。后再次被朱柏庐三世伯祖朱景濂收回后,江宁人朱之蕃在跋诗中有云:“五百年来勤世守,万代瞻仰争褒扬。恭靖文孙称济美,芳馨披拂沾余膏。”最后,昆山名贤朱柏庐在父亲死难,自己家境贫寒的情况下,仍然花费重金,将《睢阳五老图》收回朱家,并且写文铭志说:“懋个力虽至薄,又何爱数十金而不为祖宗延一线脉耶?”在保存《睢阳五老图》的六百年历程中,朱氏后代子孙中显达者能够请一流名人题字作跋来扩大影响,而贫困者则再接再厉不使先祖之像流失,其中辛苦磨难和感人故事,足以为世人之鉴。《睢阳五老图》的流传经历似乎是一个河流,映见了朱柏庐家族世代理学传家,克尽孝道,忠信诚恳的高尚道德风范。
《睢阳五老图》在离开昆山后历经辗转,衍生了很多故事。抗战之后,图片和文跋逐渐分离,根据目前了解的概况,冯平像、王涣像收藏于佛利尔博物馆;朱贯像和杜衍像被美国收藏家收藏,后捐赠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毕世长像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藏有宋人钱明逸的《五老图序》及明人王逊、李幹、姚广孝、申时行、朱之蕃、顾起元、朱集璜等人的题跋、观识等。现在世人皆知《睢阳五老图》是千年传世珍品,而《睢阳五老图》与昆山的渊源关系却几乎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