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乌夜之游” 一一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

2024-12-06    

南京文人素有抱团之风,喜交往,互相吟诗唱和,既增进友谊,又切磋诗艺。南京最早的文学团体,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乌衣之游”。乌衣者,以地而言,乃南京乌衣巷是也;以人而言,乃指当时的乌衣子弟,指王谢家族的年轻一代,此则专指谢氏子弟。游者,乃指交游是也,此则专指文学活动。


关于这段史实,《宋书》《南史》皆有详细记载。《宋书·谢弘微传》记曰: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谓瞻等曰:“汝诸人虽才义丰辩,未必皆惬众心,至于领会机赏,言约理要,故当与我共推微子。”常云:“阿远刚躁负气,阿客博而无检,曜恃才而持操不笃,晦自知而纳善不周,设复功济三才,终亦以此为恨,至如微子,吾无间然。”又云:“微子异不伤物,同不害正,若年迨六十,必至公辅。”尝因酣宴之余,为韵语以奖劝灵运、瞻等曰:“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宣明体远识,颖达且沈隽,若能去方执,穆穆三才顺。阿多标独解,弱冠纂华胤,质胜诫无文,其尚又能峻。通远怀清悟,采采摽兰讯,直辔鲜不踬,抑用解偏吝。微子基微尚,无倦由慕蔺,勿轻一篑少,进往将千仞。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灵运等并有诫厉之言,唯弘微独尽褒美。曜,弘微兄,多,其小字也。远,即瞻字。灵运,小名客儿。


这两段话颇长。前段解说“乌衣之游”这个文学社团名称的由来。后段介绍“乌衣之游”组成人员及其特点。后段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家族人员之间的关系,宜细加剖析。



“乌衣之游”社团,由谢弘微、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等人组成。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当是谢灵运无疑。但是,从家族社团而言,当时的领军人物却是谢弘微。这也是把“乌衣之游”社团放在《谢弘微传》中去记载的原因。这些年轻人都是族中兄弟,只有谢混辈分较高,是叔父辈。谢混在比较社团众后辈之后,站出来称谢弘微为“微子”,言语中全是褒美之词,甚至对他已经“无间然”了,亦即毫无非议之处,简直是一个完人。谢弘微是何许人也,值得谢混如此称赞?


谢弘微(392—433),名密,字弘微,以字行。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父亲谢思,过继给堂叔谢峻。自幼就精神端审,有凛然正气。家素贫俭,十岁过继到谢峻家,继父过世后,遗产丰泰,弘微对遗财禄秩并不关心,只接受书数千卷、国吏数人。东晋时,凭借门荫入仕,拜员外散骑侍郎,历任琅邪王大司马参军、通直散骑侍郎等。入南朝宋,曾任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右卫将军等职。


关于他的人品,有一则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方正。义熙八年(412),赏识他的叔父谢混因是刘毅(东晋将领,与刘裕对抗,兵败而自缢)的同党而被杀。谢混妻子晋陵公主被逼改嫁,其坚决不从,诏令与谢家离绝。临别时,她将家事全部委托给弘微。谢混家大业大,田业有十几处,僮仆上千人,只有两个才几岁的小女儿。弘微帮助管理家业,如同执行公务,一钱尺帛出入,都记载在册。后来刘裕称帝,鉴于谢混是在前代皇帝时犯的罪,而其妻节义可嘉,便把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让她归还谢家。自谢混被杀至此已有九载,东乡君回来一看,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开垦,比往日更有增加,不禁感叹万分,说道:“仆射(谢混)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


谢弘微除了品德高尚,文才也是不错的。据载其著有《谢弘微集》2卷,《隋书·经籍志》注云“亡”。可见早已佚失不存。



“乌衣之游”文学社团成员,多为当时谢氏小辈,唯有谢混一人为长辈从叔,谢混也是集团中有话语权的中心人物。为何有此威望,因为他当时在政界和文坛皆有一定声望。


谢混(381?—412),字叔源,小字益寿,祖籍陈郡阳夏,谢安的孙子。《晋书》说他“少有美誉,善属文”。袭父(谢琰)爵,历官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尚书,官位显赫。其在文坛的地位表现在两点,一是其风华耀眼,即人长得漂亮,还有才华。据《南史·谢晦传》云:“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以致刘裕登基时也以谢混早死、不能为他奉玺绶为遗憾,感叹后生不得见其风流。二是其诗作在当时有改变风气的领先作用。西晋末年兴起玄言诗,是诗歌的倒退。而在诗坛吹入“清新”之风、实行变革者,首推谢混。有谢混如此开局,才有谢灵运等后之光大。


谢混著作大多已亡佚,仅有《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收录其诗5首。如《诫族子》诗:

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

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

宣明体远识,颖达且沈隽。

若能去方执,穆穆三才顺。

阿多标独解,弱冠纂华胤。

质胜诫无文,其尚又能峻。

通远怀清悟,采采标兰讯。

直辔鲜不踬,抑用解偏吝。

微子基微尚,无倦由慕蔺。

勿轻一篑少,进往将千仞。

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

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


谢混在《诫族子诗》中对族中子弟予以评价,并进行告诫。康乐,即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而称之,小字客儿。宣明,即谢晦(390—426),字宣明,谢瞻的弟弟。阿多,即谢曜,小名阿多,谢弘微的哥哥。通远,即谢瞻,字宣远,又字通远。微子,即谢弘微。


谢混最有名的一首诗是《游西池》:

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

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

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

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

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诗题《游西池》,此处西池乃是南京西苑。《建康实录》记黄龙元年(229):“冬十月,至自武昌,城建业太初宫居之。……晋建康宫城西南,今运渎东曲折内池,即太初宫西门外池,吴宣明太子(孙登)所创,为西苑。”亦因此,而称太子西池。为何称“西”,乃位于太初宫之西也。南朝梁更名为上林苑。


《游西池》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由蟋蟀的鸣唱起兴,有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在秋季,二是为“劳者”点赞,三是引出时不我待的感叹。有“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两句,全诗有根,毋庸多言,皆好理解。不愿蹉跎、心中忧思、美人迟暮等,皆由此而发。其中南荣为人名,即南荣趎,老子徒弟庚桑楚的学生。南荣曾问其师:“若越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庚桑楚回答道:“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这是南荣趎向老师问道,年长者如何自我修养,达到高境界?庚桑楚答道,一方面要保养身体,另一方面是不要一天到晚考虑自我,要去掉私心,才能完成高境界的修养。这首诗的思想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


在积极思想光环的笼罩中,诗中描写了诸多景观,如蟋蟀唧唱、白云飞霞、鸣禽沚兰,又如城肆陵阙、高台繁囿等。特别是“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即太阳西下,照耀着聚集的鸣禽;水边的花木,映衬着湛蓝的清波。此句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写景名句。明代学者胡应麟认为,“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清辉能娱人”媲美。再细读之,可发现,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校名竟由此而来。可见,时近二千年,影响尚存矣。


谢混存诗不多,以上两首而言,《诫族子诗》可见其在谢氏家族中作为年轻一代领袖的地位;《游西池》则成为我国早期山水诗的领军诗作,开谢灵运、谢朓诗歌之源。



谢灵运(385—433),小名客儿。祖籍陈郡阳夏。他的祖父是谢玄,淝水之战的指挥官之一。谢玄只有一个儿子谢瑍,而且“生而不慧”,又为单传,人丁不旺。谢瑍生灵运,家族信奉道教,就把灵运寄养在钱塘杜明师的道馆,所以小名客儿、阿客,后来还有人称他“谢客”。十八岁时袭封晋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谢灵运虽然出生在显赫的家族,仕途却很蹉跎,入宋以后,降为侯,累官至侍中。因不得志而放浪山水,被弹劾,徙广州,后在广州获罪被杀。谢混对谢灵运的评价是“博而无检”,意思是知识渊博,行为却不检点,脾气不好,放浪不羁。又说他“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认为他为人潇洒,有名家风韵,如果好好约束陶冶,必然会成为一块美玉。谢灵运当时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乌衣之游”社团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


谢灵运年轻时住在乌衣巷,加入家族“乌衣之游”文学团体,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初三年(422),外放永嘉太守,失意之时,他开启了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永嘉一年余,称病去职,回归他的出生地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数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诗歌,特别是山水诗,诗名大振。《宋书·谢灵运传》记载:“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如《邻里相送至方山》,是他于永初三年七月离开建康赴永嘉时告别邻里之作。诗云: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方山,位于今南京。《景定建康志》记曰:“一名天印山,在城东南四十五里,高一百一十六丈,周回二十七里。四面方如城。东南有水,下注长塘,流溉平陆。《舆地志》:‘湖熟西北有方山,顶正方,上有池水。’《丹阳记》:‘山形方如印,故曰方山,亦名天印山。’”谢灵运一别,且是受贬,邻里还远送至方山,可见谢之好人缘。诗中既有邻里依依不舍之情,又有“积疴”“寡欲”之感慨,明知前尘寂蔑,聊望常通音尘。


又如在永嘉创作的名篇《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全诗写登楼所见所思,有所见才有所思。首见潜虬,当是想象;再见飞鸿,当是现实。两物,皆喻志向高远。后之“愧”“怍”便是转折,出现真正的表白:想在仕途上发展,有所作为,能力确实不够;要退耕园田,却又力不能及。极度矛盾之中,无可奈何,只能以病躯面对空林。此是见远景所思。接着八句,就是低头看近景,举头观远方了。病躯孱弱而敏感,看着楼下的池水,似乎听到了潺潺的声音;抬首远望,是高低起伏的青山。早春的新阳,改变了萧瑟空林的阴沉。再看,池塘中已冒出柔嫩的小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春的消息,冲淡了冬之萧索,诗人想到了《诗经·豳风·七月》中“采蘩祁祁”描写春景的句子,据说此诗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逃避时所作,有所暗喻。想到《楚辞·招隐士》中“春草生兮萋萋”之句,那就更有所指了。“索居”“离群”固非所愿,但是,还是听从先哲的话,“遁世无梦”(《周易》),归隐祖居吧。


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无丝毫雕琢痕迹,清新自然,如随口而出,却恰恰写出初春的池园风光,为历来赞誉之著名警句。正如诗人鲍照所言:“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连谢灵运自己也认为,他以往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是梦见谢惠连,受到启发,才写出来的。他感叹道:“此语有神助,非我有也。”


再如在始宁(今浙江上虞)所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是谢灵运回始宁后营建的书斋。湖,即巫湖,三面有高山。此诗,写诗人从精舍还巫湖游览的情景。前六句,着重写阳光变化之美,令人乐而忘返。“山水含清晖”,青山上有一轮红日,水中的倒影亦如含着金轮,让游人的心情非常愉悦。时间过得飞快,出谷时太阳还那么明亮,入舟时已近黄昏。中六句,则写湖中晚景,天上是暝色夕霏,湖中是芰荷蒲稗,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末四句,写感悟,看轻外物,淡泊明志,永为至理,养生者必先养心也。叙景贴切,抒情有致,情景交融,此诗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佳作。


奉谢灵运为山水诗祖,不仅是他在诗坛首次倾力于山水诗作,还在于他写出了祖国山水的灵气,在山水中灌注了思想,发人深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就说:“……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谢灵运存世著作选本有《谢康乐诗抄》《谢康乐集选》《谢康乐诗注》等。



“乌衣之游”文学社团,除了上述三位之外,还有谢瞻(385—421)、谢晦(390—433)和谢曜(?—427)。谢瞻和谢晦是亲兄弟,谢弘微和谢曜是亲兄弟。这三个人,谢瞻和谢晦存诗甚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谢瞻诗6首,谢晦存诗3首,而谢曜的诗已无可考。关于他们的文才,《宋书·谢瞻传》记载:“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可惜,皆未留存,空留遗憾。而《宋书·谢晦传》记载:“涉猎文义,朗赡多通。”就是说,谢晦国学根底深厚,阅读颇广,学识渊博,且能通悟。


谢瞻有《答康乐秋霁》诗云:

夕霁风气凉,闲房有余清。

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

独夜无物役,寝者亦云宁。

忽获愁霖唱,怀劳奏所诚。

叹彼行旅艰,深兹眷言情。

伊余虽寡慰,殷忧暂为轻。

牵率酬嘉藻,长揖愧吾生。


此为应答谢灵运而作。前六句,写雨霁后之月夜,清光如水,十分宁静,无一“思”字,而千里共月,一个“独”字透露出对谢灵运的思念深情。中六句,写忽然听到“愁霖”的吟唱,虽是“寡慰”,殷忧暂轻,终究还在心底,只不过埋藏更深而已。末二句,回归诗题“答”字,诗人用“嘉藻”以“长揖”表达谢意。一个“情”字笼罩全诗。这个“情”,是兄弟之情,更是诗友之情。


谢晦有《连句诗》云:

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

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此诗见《宋书·谢晦传》:“(谢晦等伏诛之时,)世基,绚之子也,有才气。临死为《连句诗》曰:‘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晦续之曰:‘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谢晦谋反被杀,他的哥哥谢绚的儿子,即其侄子谢世基读出了四句诗,意思是其本有大海巨鱼、天空大鸟之志,奈何失去风水而成为蝼蚁之食(指被杀)。而谢晦所接四句诗,意思是其功绩虽然超过了古人,总归是智力不足,经历的是太行之险,而今是再难攀登了。


“乌衣之游”文学社团,知名者共6人,谢混、谢灵运、谢晦惨遭杀害,寿命最长的谢灵运也仅活到49岁,可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即使如庞大的谢氏家族依然不免在飘摇之中。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执着,对文学的热烈追求,着实难能可贵。文学史上,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吴福林,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研究室主任。)


栏目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