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吟诵母亲的千古名篇诞生于江苏

2025-05-12    

关于对母爱的赞颂,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篇章。《诗经·邶风·凯风》中“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或许是中国最早赞颂母亲的诗句。蔡文姬《悲愤诗》的“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王冕《墨萱图》的“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周寿昌的《晒旧衣》诗中道“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三千年诗行里,凝聚着中华文化对母爱的深切感念。而其中传诵最广的,当属孟郊的《游子吟》。


鲜为人知的是,这首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与江苏常州颇有渊源,《游子吟》题下有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即溧阳,这座江南小城见证了这首“母爱诗”的诞生,也留下了孟郊的千古绝唱。


奉母命应试登第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其父孟庭玢任昆山县尉,孟郊幼时随父母居昆山,不久,孟父去世,孟郊兄弟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


IMG_258

孟郊像 图源:“湖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成年后,孟郊一度隐居嵩山读书。青年时代,孟郊在故乡湖州参与诗僧皎然主持的诗会,与皎然和尚、陆羽等人结下深厚友谊。自唐建中元年至贞元六年(780—790),孟郊辗转中原与江南,在河南目睹过藩镇之变,为陆羽在上饶新开的山舍题过诗,与诗人韦应物在苏州唱酬。然而,尽管他游历半个中国,却依然仕途偃蹇,生活贫困。


唐贞元七年(791),四十岁的孟郊在母亲裴氏的鼓励下,于故乡湖州参加乡贡考试,中贡生。次年,孟郊赴长安应进士试,未中。落榜后的孟郊内心愁苦,他写下《落第》一诗,“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诗中以雕鹗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意与不甘。


IMG_259

韩愈


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自己的伯乐和知己——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韩愈比孟郊小17岁,虽然他后来的官位和文坛地位比孟郊高,但他一直对孟郊十分折服,并深受孟郊诗风的影响。他曾写诗说:“我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表示愿意追随孟郊研习唱和。


IMG_260

《登科后》诗意图 图源:“湖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贞元九年(793),孟郊再次应进士试,仍未中。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五岁时,第三次奉母命进京从进士试,终于得中进士,他喜不自胜,挥笔写下《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随即归家告慰母亲。


IMG_261


然而,进士及第的孟郊并未等来朝廷的任命。四年后,孟郊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被授以溧阳县尉。这个职位与他父亲生前相同,官小位卑,与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相去甚远,孟郊愤懑失落,感叹:“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韩愈得知后,作《送孟东野序》相赠,文中称赞了孟郊的才华,对孟郊进行宽慰,希望他振作起来,“不平则鸣”,也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感慨和不满。 


迎母溧上作

IMG_263

《游子吟》诗意图 图源:“湖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贞元十七年(801),孟郊任职溧阳县尉,结束了流离生活,随即将母亲裴氏接至身边奉养。一天夜里,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在如豆的油灯下,为知天命之年的儿子一针一线缝补衣服,此情此景,让孟郊想起颠沛人生之路上母亲给予的支持和厚望,心中感慨万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绝唱《游子吟》就这样诞生了。


孟郊饱尝世态炎凉,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深刻体会到游子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他用最淳朴素淡的语句写下《游子吟》,表达了游子对慈母深恩难报的感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苏东坡曾称赞他的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游子吟》也得到韩愈的竭力推崇,清人宋长白认为此诗可与李绅的“锄禾日当午”并传于世。1992年,香港举办“我最爱的十首唐诗”推选活动,此诗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将中华孝文化推向新高度。


IMG_264


然而孟郊的仕途之路依然充满坎坷。县尉是位于县令、县丞、主簿之下的九品官,须“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琐碎冗杂,文士多不乐之。或许是孟郊体察民生疾苦,不忍向百姓催征课税,遂放迹溧阳林泉间寻幽访胜,吟咏赋诗。陆龟蒙在《书李贺小传后》一文中描述道,孟郊或每日、或隔日骑驴领小吏去城东南的平陵古城,在树荫下、积水旁苦吟到夕阳西下方回。


IMG_265


当时县令季操,以孟郊公务废弛不治官事,分其俸禄一半,另派人代理尉职办事。罚俸后诗人景况更为困顿窘迫。仕途失意,世风浇薄,孟郊赋诗《溧阳秋霁》曰:“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抒发自己被排挤罚俸后黯然伤怀之情,也表明其宁受罚俸之苦,也不阿谀奉承的节操。


IMG_266


其时溧阳城郊水荡草木茂盛,蒲花飞絮,篁竹丛生,野鸭戏水。于是孟郊在这里搭设一间茅屋,取名射鸭堂,并在茅屋前用竹竿攀弓、竹枝为箭,常骑驴前往,射鸭取乐。或于塘畔休憩赋诗,描绘其张弓射鸭、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其中有两首为:“短蓑不怕雨,白鹭相争飞。短楫画菰蒲,斗作豪横归。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射鸭复射鸭,鸭惊菰蒲头。鸳鸯亦零落,彩色难相求。侬是清浪儿,每踏清浪游。笑伊乡贡郎,踏土称风流。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苏轼在《读孟郊诗》之二有云:“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孟郊在溧阳还创作了一些送行诗篇。如《同溧阳宰送孙秀才》:“废瑟难为弦,南风难为歌。幽幽拙疾中,忽忽浮梦多。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讼闲每往招,祖送奈若何。牵苦强为赠,邦邑光峨峨。”赞扬孙秀才的才情,祝愿邦邑繁荣昌盛。孟郊初到溧阳在唐兴寺蔷薇园饯客,满园蔷薇盛开,于是吟哦了《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诗曰:“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佛火不烧物,净香空徘徊。花下印文字,林间咏觞杯。群官饯宰官,此地车马来。”众人在花下写诗,在林间劝酒,这大概是诗人在溧阳任职期间最舒心的一次活动,这次饯行逸事也使唐兴寺成为历代文人逸士探幽访古的胜景之一。


IMG_267


孟郊任职期间尽管战战兢兢,“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终究还是不能胜任这份天天与烦琐事务打交道的工作。也许是孟母不忍见年过半百的儿子工作得如此郁闷凄苦,便劝他辞官。贞元二十年(804),孟郊辞去溧阳县尉一职。孟郊从叔孟简说:“东野(孟郊)既以母命而尉,宜以母命而归。”说明孟郊外出游历、应考为官都是奉母之命,辞官离职也是其母做主的结果。


唐元和四年(809)正月,孟母裴氏辞世。元和九年(814),郑余庆荐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赴任途中孟郊暴疾卒于河南阌乡(今河南灵宝阳平镇)。后葬于洛阳,韩愈亲自为其题写墓志铭,友人张籍等私谥其为贞曜先生。


寸草春晖千古传颂


IMG_269


孟郊在溧阳任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在溧阳这片热土上留给人们的诗篇却超越时空铿锵回响。深受感恩之情影响的溧阳人民,从宋代起就为他建祠、筑亭、立碑以纪念孟郊这位为官清廉的苦吟诗人。


宋代,溧阳在唐兴寺(胜因寺)内置李白孟郊祠,供奉孟郊的画像,并将其载入历代《溧阳县志》。南宋溧阳县尉周文璞有《濑上怀古》云:“古寺閟岑郁,空梁悬斋鱼。神座既欹仄,德容亦饥虚。”明代溧阳诗人陈周有《胜因寺二贤像》诗云:“当年疏放客,岂不爱廷评?一日文章在,千秋庙貌生。”


IMG_270


后来,随着溧阳县城的迁移,唐兴寺逐渐衰败。时任溧阳知县李亘深感惋惜,宋崇宁五年(1106),李亘在唐兴寺西走廊建造了一座蔷薇轩,雕刻孟郊的《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石碑立于蔷薇轩的右面,在轩前种植蔷薇花,以怀念孟郊的风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溧阳进士陈时泰有诗《净香亭废,余得蔷薇诗断碑,将择地种薇植援以覆之》曰:“伊昔唐犹盛,何分半俸符?莺花一以赏,放达岂为迂?妇寺朝中渐,干戈塞上虚。寂寥诗酒意,俎豆在三吴。”诗里诗外对孟郊当年的处境无比同情,也表达了溧阳人民立祠供奉诗人的拳拳之心。乾隆二年(1737),溧阳探花任端书作《金濑吊古》诗云:“一向投金濑,翻思溧阳尉。”对孟郊景仰之至。2016年,《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入选第四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弘扬以《游子吟》为代表的感恩、报恩传统文化。


IMG_271


诗人远去,斯诗长存。孟郊的《游子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深深触动无数游子的心,让人们在忙碌与漂泊中感受那来自家乡的牵挂与温暖。


作者简介:

李兆娟,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地情文化处处长,《龙城春秋》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