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茱萸村到文人诗咏地,扬州湾头为何能成为千年文化地标?
湾头以“茱萸”命名,其源甚古,最迟在西汉初年这里就被称作“茱萸村”了。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开凿运盐河,这条以湾头为起点,经海陵仓再到海安、如皋的河,因附近有“茱萸村”而命名为“茱萸沟”。成书于西汉的《氾胜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其中载道:“吴王濞开茱萸沟,通运至海陵仓。北有茱萸村,以村立名。”
湾头掣盐图(选自《〔嘉庆〕两淮盐法志》)
茱萸湾地方虽不大,但名气却不小。由于这里是大运河和运盐河的交汇点,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经过这里,不免会留下许多诗咏,于是“茱萸湾”这个地名不断在唐宋以来的诗文中出现。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悲昔游》中写道:“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唐朝诗人刘长卿晚年卜居在附近,写下了“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的名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出任扬州知州。但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送别友人北上,在茱萸湾山光寺前作别,便留下了“十里南风草木香”的诗咏。明朝的袁中道也曾经与朋友来此:“十月茱萸湾,相牵同一醉。官散束缚轻,何妨入酒肆。一倾三百杯,陶然卧垆次。”金武祥《粟香随笔》载钱榆庵(炼辛)《扬州杂感》云:“杨柳堤边新客舫,茱萸湾口旧儿家。”
茱萸湾
湾头是水上交通的要道,从扬州往北方或东去海边都要经过此地。清朝学者黄承吉《梦陔堂诗集》卷一《茱萸湾歌》云:“茱萸村畔茱萸湾,茱萸湾头船往还。茱萸当日何人种?今日茱萸何处看?城东十里清波路,传是吴王旧开处。海陵粟已片帆来,下邑粮当几囷去。嘉木淮南自古名,秋来醉把一身轻。朝朝流出茱萸水,添得长年最有情。”茱萸湾是人们经常迎来送往的地方。泰州诗人吴嘉纪往来于海陵和江都之间,在茱萸湾留下的诗篇多达15首。
茱萸湾古闸区
清朝状元严我斯于清康熙二年(1663)腊月,经扬州返京,船行至湾头,因天气原因不能继续航行,只得到扬州度过新年,于是“独倚芜城下”“日看广陵潮”,咏《扬州除夕八首》:“茱萸湾口路,留滞但高眠。”几年后他在赠汪懋麟的诗中回忆那次在茱萸湾作别的情景:“人曰招我平山游,红桥好景不能忘。茱萸湾头苦别离,蒲帆六幅催任舫。”刘铁冷《清芬诗话》载:“叔高祖建临公(刘台斗),嘉庆成进士,少作诗多绮语,有‘茱萸湾口月无赖,杨柳门前人莫愁’之句。”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也曾多次经过湾头。《巢林集》卷一《雪夜》中有:“前年冒雪走淮阴,大河冰结阻归程。去年卧雪病双目,避客僧庐餐决明。”说的是年关岁尾,汪士慎因家中即将断炊,前往淮阴访边寿民,看看托边寿民在淮阴代售的书画售出了没有。淮阴是盐商聚居之地,趁新春来临之前,或许还可以招揽到一些书画生意,换些银子回来过年。这一次他带着干粮,冒着大雪从东关码头乘船沿古运河经湾头进入邵伯湖前往淮阴。在返程的途中,正值风雪过后,寒彻大地。船进运河以后,因冰封而无法航行。汪士慎又被大雪后的光芒刺伤眼睛,双目红肿流泪,竟然不辨书中字迹。船家说怕是得了“雪光眼”,于是用小船将汪士慎接到河堤上,安置在一座小庙中静养。寺庙中的僧人用决明子为汪士慎熬汤药,这样治疗了数日后才回扬州。这一次汪士慎大约没有心情领略茱萸湾一带的风光,没有留下诗章,只在三年后作《雪夜》诗回想当时情景。
十年之后,也是冬天,汪士慎和高翔、金玉生等人看望担任扬州蟒导河船闸闸官的好友祝荔亭。祝荔亭无子,此时又逢夫人李氏病逝,悲伤之余作《鹿车图》以表达哀思。汪士慎作了两首诗安慰他,其中一首云:“茱萸湾里寒潮长,扬子江头落日斜。白鸟烟沙归画轴,萧萧篱落是官衙。”归途中,高翔在船舱中将当日蟒导河官衙所见画成图轴,请汪士慎将两首诗题在画轴上,随后高翔也题了两首诗,其一云:“白龙川上停孤棹,仙女祠前认断碑。衰柳一行鸦数点,茱萸湾上夕阳时。”时隔三个月,祝荔亭因悲伤过度,卒于寓所。汪士慎惊闻噩耗,作《挽祝荔亭》:“闻讣频频不忍看,鹿车共挽事尤难。雪飞冷署妆楼卸,春入虚窗砚席残。丁卯桥边山色暝,茱萸湾口水声寒。生蒭一束三升酒,聊奠江干泪暗弹。”
高翔绘、汪士慎题诗《蟒导河官衙即事》画轴
《湾头镇志·艺文》收录了古今吟咏茱萸湾以及壁虎坝、山光寺等湾头景物的佳作约120首,然而古今名人来到此地留下的诗篇当不止此数。近日翻阅书籍,又得二百余首。但是要选取“茱萸湾”诗咏,存在一个“障碍”,即清代扬州有两个“茱萸湾”。比如于树滋《瓜洲伊娄河棹歌》中:“祝虎卫孤志操坚,萸湾有墓表冈阡。是母是子丰碑立,节孝流芳母子传。”这里的“萸湾”就不是指湾头,而是指扬子津附近的三汊河。于树滋诗后注道:“三汊河在瓜洲北,俗称宝塔湾。清仁宗南巡,赐名茱萸湾。”扬州民间流传,当年康熙皇帝南巡,驻跸三汊河,题字“茱萸湾”。皇帝金口玉言,大臣们随即附和“谢皇上赐名”,于是扬州就有了两个“茱萸湾”。于树滋之父于养源客居盱眙,曾作《都梁秋思》五首,其中有“夜深明月冷萸湾”,因其故里是瓜洲,故亦应是指三汊河。
作者:陈楠(地方文化研究学者,著有《扬州谜史文献集成》)
来源:方志扬州,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 上一篇:贺云翱:从文化遗产视角看大运河
- 下一篇:方志南京 | 六朝烟雨间 文萃启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