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瓢杖孤行一肩云水 芒鞋踏破游遍名山——高鹤年居士与《名山游访记》

2018-11-21    

兴邑好礼佛,名刹如林,唐制宋遗,缁流如鹜,僧尼云集。据民国二十五年兴化佛教会调查统计全县城乡大小寺庙(院)共609所,僧尼人数合计2625人。兴化梵宇林立,僧尼麇集,禅门兴隆昌盛,其故安在?盖因兴化接近海隅,民情纯朴,释氏侧身其间,宣传佛化,群石皆为点头,欣然乐从。豪门别业、深深庭院多设佛堂,僧尼初则结茅为庵,继则广为莲宇,自范仲淹至魏源——宋元明清历任邑侯——皆妥为护法,襄助而不遗余力,光大佛门。

高鹤年居士终身参禅悟道,游历名山大川,重修紫云山,创建贞净院,救灾数十万众。身虽未入沙门,然早与古佛青灯结不解之缘的高鹤年居士,讳恒松,号隐尘,别号终南侍者,云溪道人,以字行,兴化刘庄(1951年划归大丰)人,生于1872年,卒于1962年,享年九十一岁。十八岁以前是求学阶段,性素方外,加之疾病困扰,人命危浅,遂萌生参禅悟道之志,弃儒习释,潜心佛典,日则阅藏,夜则参禅,受桑门皈依成为虔诚的在家佛教徒,戒荤食而以茹素代之。十八岁虽与智氏结缡,然与其说是琴瑟,倒不如说是道友。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孟冬高居士亲撰遗嘱中已明言:“内人智氏富有净因,绝无夫妻常聚之痴心”“智氏亦潜修净业”“今秋智氏临终,承大众助念之力,颇有往生瑞相,今于丙子冬刻石,并附志之。”从光绪十六年至民国十三年,十九岁至五十四岁,在堂上接引西方后,“云游国内名山道场,或一二年、三五年而一归”,为时达三十五年之久。当然,云游与救灾往往并行不悖。云水四方天涯行脚主旨并非为游山玩水,而在步行参禅,朝山访道,寻师求法。历经浙、闽、皖、直、鲁、豫、鄂、湘、粤、晋、陕、甘、川,东濒大海,西达川蜀,北至关外,南抵滇黔,“结茅终南,休夏清凉,枕青山而卧白云,侣樵牧而友麋鹿。”(霜亭《名山游访记·续编序》)是一次宗教之旅、文化之旅,也不讳言山水之旅。

民国二十四年正月,高鹤年撰《名山游访记》在上海佛学书局梨枣,翌年,高居士六十四岁时梓行。扉页刊民国二十二年王震绘《鹤年居士行脚图》并题咏:“其人诚朴,其貌慈祥,持斋卌载,行脚四方。振人忧患,艰苦备尝,伟哉居士,期尔寿康。”赞容、颂道、歌德、祝愿。除桑门高僧大德虚云、谛闲、印光、乡贤霜亭为之撰序外,上海佛学书局编辑、《佛学半月刊》主编余了翁、荆溪(宜兴)散人吴济时、被誉为“当代的太上老君”“仙学巨子”的新道家陈撄宁诸君属文弁之卷首。清身护法,讲经育才、著作等身的谛闲(讳古虚),赞鹤公“夙植灵根,英年立志,痛念生死,绝欲舍家。”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身而系五宗法脉、119岁的虚云(号幻游)法师别具只眼,盛赞高居士行脚四方殊为不易,“出家人行脚参访,则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尚非难事”,但居士行脚更难,“有寺不好宿,有庙不能饭,有钱不能带,无钱不能行。”(《名山游访记·正编·第二篇》)不过,“真行脚者,名利不能牵,情欲不能缚,烦恼不能扰,幻境不能转。”(《正编·第十二篇》)高居士是一念至诚,为朝山访道而四出行脚 的旅行家,前无古人亦恐后鲜来者。虽有吟家赞他为“当代徐霞客,前身邓隐踪。”(濮一乘《鹤年居士将归兴化赋此赠行兼订后会》)他与徐霞客相譬,同少异多。徐从万历三十五年至崇祯十三年,自二十二岁始,至五十六岁止,前后凡三十四年,仅逊高一年。徐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足迹至十六省,殚毕生精力,搜奇探险,有洞必钻,逢巅必陟,胼胝竭蹶,盗贼饥寒,艰苦备尝,高亦如此,甚或过之。徐为饱学之士,博览图经地志,因明季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党争剧烈,不愿入仕,刻意远游,以游为目的,专心从事旅行,亦在途中对地理、地质、水文、植物观察所得做笔记,兼赋诗纪游,高情远韵,雅人深致。高乃一介刍荛,兼通翰墨,潜心佛典,并非以游为目的,而重在参访高僧大德,梵宇道场,在终南山、穹窿山结茅成庵,住山苦修,观文化遗物,赏山川胜迹则余事耳。《徐霞客游记》乃弘祖身后由他人整理而成,《名山游访记》乃鹤公手订、同里秀才赵一褒先生襄赞而成。虽文字不及《徐霞客游记》典雅,而真实、准确远过之。如果说《徐霞客游记》以游览为主,兼及知识与环境,富有学术性、文艺性,那么,《名山游访记》则以礼佛为主,兼及佛门宝藏与中华瑰宝,有浓厚宗教色彩,富有哲理性。《徐霞客游记》《名山游访记》堪称游记中之“双璧”,异曲同工,相映生辉。

沐手焚香拜读云溪道人《名山游访记》,顿觉异香缥缈,若入仙境。记中首要为参访高僧大德:普陀山法雨寺参访印光法师,宝华山慧居寺参访大霖法师,金山江天寺受戒大定长老,终南山参访虚云法师,谛闲、兴慈、来果、霜亭都是他早年参访的大善知识。其中大霖、霜亭为乡贤,大霖字雨澍,幼时于兴邑如意庵出家,长期住宝华并中兴宝华,刻律藏及佛经多部,晚号香灯僧,逊清季年过镇江超岸寺旋示寂。

其二为瞻仰佛门宝藏与文化遗物:五台山碧山寺墨迹华严经塔,涿州云居禅林石刻藏经,北京雍和宫古佛,五台转轮藏及所藏历朝宝器,天台山智者大师宝钵、朝衣,云岗唐刻石佛,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与焦山瘗鹤铭,泰山唐宋碑铭,龙门北魏造像,孔庙汉魏唐宋古碑,关中王禇圣教序碑,长安碑林等。

其三为欣赏名山胜景:普陀山十二景有:莲洋午渡、莲池夜月、潮阳涌日、千步金沙、华顶云涛、光熙雪霁、茶山宿雾、磐陀夕照、潮音古洞、法华灵洞等;九华山十景有:五溪山色、东岩晏坐、化城晚钟、平冈积雪、天台晓日、九子泉声、莲花云海、天柱仙踪、碧岩观瀑等;天台山八景有:清溪落雁、寒岩夕照、螺溪钓艇、石桥观瀑、琼台双阙、桃源春晓等;鸡足山八景有: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洱海回岚、塔院秋月、万壑松涛、飞瀑穿云、重崖返照等;鼎湖山十景有:湖山鼎峙、峡水朝宗、憩庵环翠、小歇群峰、方池月印、曲径云封、龙潭飞瀑、凤岭徕钟、菩提花雨、塔院和风等;关中八景有:灞桥风雪,骊山晚照、太华仙掌等。写穿洞庭湖回首一顾:“湖光如镜,日月出没于水中,群山如云烟缥缈,波浪似白莲层叠,饱领洞庭秋色。(《正编·第二十八篇》)再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印证,恰是“人在画图中”。特别是岱岳、普陀、天台、云台诸山有三观:一曰日观,观日出;二曰海观,峰上遥观沧海,空蒙缥缈无际;三曰云观,朝见烟云在山下,如大海中,白莲千朵,浮动往来,雨后晴霁,观之最佳,黄山云海尤奇。凡此胜景,非身临其境耳闻目见不能知其美也。

其四为凭吊历史人物遗迹:过齐鲁孔子登泰山处怀念至圣先师,过诸葛武侯初擒、七擒孟获处、五月渡泸处、造木牛流马处、六出祁山处、五丈原溘逝处,怀念蜀相用兵如神,鞠躬尽瘁;览王右军兰亭集序碑作观止之叹;过杨升庵祠叹英才因诤谏而遭贬投荒。特别令人久久不忘的是明初一场刀光剑影的宫廷政变——靖难之役,方正学因不肯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慷慨就义,被灭十族,南京明故宫附近至今留有方孝孺血迹碑,“血迹依然,忠魂毅魄不泯。”建文帝并非死于宫火,昆明狮子山正续寺“后殿绘建文帝像,两旁殉难诸臣位。有建文帝自题诗云:‘漂泊西南十八秋,苍苍白发已盈头;乾坤有分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春昼永,朝元阁上雨声收;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一代帝王,如此结局,可叹!”(《正篇·第四十四篇》)鹤公爱憎分明,不失为春秋之笔。但评骘历史人物,似有左袒宗教之嫌。如正史对隋文帝褒贬兼之,简化机构,削弱豪强则褒,纵容兼并,迷信佛教则贬;而鹤公仅就其礼佛赞之曰:“文帝为帝王中最信佛者,礼舍利有感应,遍天下置塔百数十处,厉行节约,仓库之储,足数十年用,贤君也。”(《正篇·第十八篇》)同篇记药王山理所当然言及孙思邈云:“于阴阳推步医药,靡不精善,兼好释典,隐居太白山,年百余岁,后人以其精于医术,称为药王菩萨。”记载涂上了宗教的浓墨重彩,而正史、野史则言不及宗教,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孙思邈,之所以能“历隋唐至高宗永淳初,年百余岁。”(李清《鹤龄录》)就是因为他拒绝隋文帝、唐太宗、高宗所授之官,隐居终南山,潜心医药,与世无争,萧然物外,过着隐逸的生活,自然能长寿。不宁唯是,还记载与佛门有关的历史故事,如衡山懒残禅师发火煨芋以啖读书山中的李泌(邺侯):“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果然,盖师能前知也。”(《正编·第二十九编》)俨然神话矣!

其五为高居士系扬州府兴化县刘庄场人,对扬八属古迹名胜记载较详,甚至对徐州亦有记载:写府治,不特写到天宁寺、重宁寺、观音山、平山堂、小金山,还写到琼花观,吊古寻幽。“昔隋炀帝来游看花,今则空观而已。沧桑几更,人事不同,真可叹也。”还即景生情,“四望亭,绿牡丹骆宏勋故事,亭犹存焉,英雄何在?亦可悲也。”从府写到县,“高邮州御码头东门秦游台,风景幽雅。”“宝应县宿泰山寺,香火之地。”位于大运河之滨安宜古邑的泰山宝殿,祀碧霞元君,乡先贤李清(字映碧)将其写入小说《梼杌闲评》第一回。从县邑再写到市镇,“邵伯镇,铁牛湾,相传刘伯温治水处。”(《正编·第五篇》)附带写到邻郡徐州名胜古迹云龙湖、戏马台。高居士情系乡邦,不忘桑梓。

《名山游访记·正篇》皆不分段,“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初读似平淡无奇,文字尚简,然当详处则详,洋洋洒洒,不厌其详。如第十六篇已对五台山的沿革、位置、气候、特色作绍介:“五台山本名清凉山,文殊大士演教之名区也。耸峙于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横临朔塞,屏藩京畿,其地风劲而高寒,层冰结于阴岩,积雪留于炎夏,故名清凉。然地虽寒,而嘉禾芳草,蒙茸山谷,称灵异焉。五峰耸立,上矗霄汉,烟霞掩映,苍然深秀。是以自汉迄今,历代皆有崇建,古刹精蓝,遍满岩谷,佛家四大名山,峨眉、普陀、九华而外,五台为尤盛焉。又称五顶,清凉神境,潜育百灵,时乎珠林焕现,仙域洞开,灵霞生宿客之衣,圆光射游人之影,触目通玄,非人间矣”。然意犹未尽,第二十七篇更对五台山的由来及其雄伟、壮丽作进一步阐述:“五台山,在山西雁门关内,代州五台县属。由县治至台顶,百二十里。”“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雄踞雁代,盘绕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如带。北凌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如莲花状,五峰中立,千嶂环开,屈曲窈窕,巍严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状焉。其间鸣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绵布。幽涵神物,滀洩云龙。虽寒风劲洌,而瑞草争芳。积雪夏飞,而名花竞发,此其常境也。”五台钟灵滴水不漏而后止。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如慨叹金陵佛教沧桑:“此地梁代佛法最盛,有四百八十寺,今则多半败残于烟雨之中矣。”(《正编·第十四篇》)脱胎于牧之《江南春》中之名句。鹤公才兼文史,学养甚富,写北京西山遥观燕山,则联想到东坡诗:“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彝汉,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书中引录不少名联,如青岛崂山罗宝殿联:“一天风月流空界,隔岭钟鱼应海潮。”“空界”“钟鱼”“海潮”,海中古刹尽纳眼底。函谷关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连用二典:上联云孟尝君得门客鸡鸣狗盗之徒相助,逃出秦地函谷关,下联言昔日李老君骑青牛过关造《道德经》遗迹犹存,函谷关历史底蕴彰显无遗。书中引录不少格言、警句,虽均有宗教色彩,然皆劝人积德从善,晓以哲理:如“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慈悲放生);“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忠厚忍让);“仰天但使心无愧,作善何须人尽知”(坦荡隐善)等等。

《名山游访记》并非尽善尽美,姑不论其宗教色彩浓厚,尚有误记及残缺之处。如《第四十一篇·九华山》称:“刘禹锡诗云:天河挂绿水,秀山九芙蓉。”此诗乃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之颔联,“山”为“出”之误。此外,普陀山十二景缺二,九华山十景缺一,天台山八景缺二,关中八景仅三,皆残缺不全,行文时欠缜密。

古稀以后的高居士隐居姑苏香山草庵观音崖,苦修悟道,颐养天年,陵谷沧桑,改朝易代,高居士以桑门耆硕赴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并当选为理事,旋赴南京出席江苏省人代会。九十一岁逝世于刘庄贞净院,骨灰葬于苏州穹窿山西南方山中。1956年《名山游访记》增订本出版,章太炎夫人汤国梨为之撰《名山游访记增编序》。三十年后改革开放,由赵朴初居士题签、江苏省佛教协会重印。笔者还赠一本给兴化宝严古寺果丰长老,因果老与鹤公曾在姑苏穹窿山香山草庵一同修行,为禅友。果丰师亦已圆寂有年矣!

(编辑:陈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