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扬州国画院开创者江轸光

2020-04-23    

扬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唐代曾盛极一时。宋洪迈《容斋随笔·扬州之盛》称:“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明清时,扬州盐商麇集,富甲东南,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冠盖如云,诗、书、画家皆趋之若鹜。除石涛外,“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皆流连于此,蜚声文苑,载誉艺林。民国时期,扬州书画人才辈出,而集创作与教学为一体者,当推江轸光。江轸光名噪维扬画坛之日,正是古城更上一层楼之时。从此,具有深厚中国书画传统和底蕴的扬州出现了第一代具有坚实西洋画基础学贯中西的国画家。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江轸光(1900—1989),原名锡昌,字轸光,以字行。出身于扬州中医世家,其父江品三,精岐黄,乃悬壶济世、腹笥渊博之儒医也。江轸光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其美术教师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家、书画大师吕凤子。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科后,又受业于刘海粟。承吕师之熏陶,得绘画艺术之三昧,德艺兼采。毕业后在镇江中学及师范任美术教员约十载。后公派东瀛,在日本东京工艺学校和日本帝国美术学校从事应用美术、中国画史及中国画论的研究,兼收并蓄东洋画派之长,拓宽视野,耳目一新。回国后继续在镇江师范任教。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江轸光坚持民族气节,弃教回扬,株守家园,鬻画为生,囊箧萧然。其子江明回忆当时家中连他上学用的文具盒都买不起,母亲只好缝布袋以供其用。抗战胜利后,江轸光任南京国立音乐学院“艺术概论”教授,后受聘国民政府教育部与画家徐悲鸿、陈倚石、吕凤子、万人杰、吴人文等一起共同修订中学《实用技艺》课本。再以后长期在省扬州中学任教,直至1960年衔命组建扬州国画院并任院长。其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将自住厅屋及家具供画院筹建办公,该院破天荒寓书画教学与创作为一体。江轸光与王板哉、何庵之、李圣和、吴砚耕、宗静风等画师一起,为繁荣扬州书画提掖后昆,厥功之伟,固不可以一时、一事论之。

江轸光之书画继承“扬州八怪”的优良传统,且具自家特色。“八怪”之画皆不拘泥旧法,独创风格,不落窠臼,江轸光薪传之;“八怪”之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诗书画浑然一体。江轸光除慕金农、汪士慎、李方膺之高洁,喜画玉骨冰肌的梅花外,更画苍劲挺拔的松柏,攀藤附葛的紫藤,茎攀花红的凌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墨荷,乃至一丈红、十姊妹、水仙、丝瓜、枸杞、扁豆,琳琅满目,各具情趣。《山居图》《岚霭泉声》《过莲花沟回顾》等,则为山水。“八怪”系自各地雅聚扬州的鬻画名流,而江轸光乃生于扬州、长于扬州、成名于扬州、芳流千古于扬州的乡贤,对扬州情有独钟。且不谈为“个园”书额,为个园宜雨轩书抱柱楹联“雨后峰峦生野趣,风前松竹入诗情”外,单画作《瘦西湖上》《平山堂一角》《扬州万松岭》《西园曲水》《小虹桥上望五亭》《五亭桥东望》《甘泉山一景》《史忠正公墓风景》《荒冈新样》(扬州西郊景色)等,皆具浓郁的乡土气息,绿扬风光,跃然纸上。犹如郑板桥在《七律四首·扬州》中提到“邗沟”“隋堤”“隋皇”“雷塘”“洗妆楼”“廿四桥”等一样亲切。作为画家,绝不能囿于一隅,必须具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伟气魄。他游黄山,画出《迎客松》《白云翠壁图》《黄山气象台》《黄山麒麟松》《黄山送客松》《蓬莱三岛》《清凉台观云海》等作。组织画院画家赴雁荡山写生,得《雁荡山大龙湫》《雁荡山小龙湫》《双笋峰图》《雁荡红叶伴青松》《浩气长存(雁山烈士墓)》等作,《迎客松》为其代表作。曾任扬州博物馆馆长兼扬州历史学会副会长的蒋华,对江轸光画作《迎客松》叹为观止,盛赞“松枝苍劲,青翠欲滴,笔笔松针遒劲有力。长长的松枝,犹如伸开的手臂,笑迎四方客,不由使我发出由衷的赞叹”。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971年书)

江轸光画作还精研题款,诗画皆工。有援引别人者,如《老柏青山齐寿图》录田汉诗:“裂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司徒庙里精忠柏,暴雨飚风总不移”。有自题词者,如《扬州万松岭》题款为“万松时洒翠,一涧自流云”。少数题款还赋予时代气息,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如《紫藤》题款为“紫雾濛濛遮满天,雄姿鹤态舞翩跹。不知我变是花变,但觉一年胜一年”。

江轸光的书法偏重行草,基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兼及怀素,笔走龙蛇,如《郑板桥题画诗句联》:“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摇落”系1984年夏初再客泰州书赠外孙马育平的,老人认为“二语虽不惊人,然其含义颇耐深思”,有花开花落、处变不惊、宠辱皆忘之蕴涵,反映祖对孙“实有厚望焉”。老人以松柏翠竹之节操激励后昆立志,高瞻远瞩,语重心长。江轸光乃性情中人,85岁时曾自撰对联戏赠长子江涛、长媳芦笛,其联曰:“涛爱如笛如爱笛,如笛爱涛如爱猫”。两句中多用叠字,不显突兀,却有构思奇巧、寓庄于谐之妙,可与柳宗元《种柳戏题》中“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相伯仲。朱自清在《诗第十二》中云:“诗如说话,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又时时杂用俗语”。唐诗中亦不罕见,老人深谙此中三昧。

《扬州市志·人物》对他的书画这样评价:“江轸光早年致力于临摹古人作品,兼采诸家之长。将西画色彩对照原理与国画传统墨法相结合,并以书法入画。他绘画以山水见长,对花卉也颇有造诣。”“书法善行草,基于‘二王’。晚年喜作大草,纵横自如,浑厚流畅,颇得怀素及明代诸家神韵”。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乃传承“八怪”神韵。不论教书还是创作,毕生不懈地追求艺术以服务社会回馈大众,鞠躬尽瘁,意犹未尽。

瘦西湖上(1962年作)

扬州江氏,芝兰玉树,一门俊秀,螽斯振羽,代有才人,各领风骚。江轸光长子江涛,攻数学,早年即定居英伦,为著名天文学家。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他所做的贡献,以其名为小行星命名,《扬州日报》曾以《天上有颗江涛星》为题作报道,惜客逝海外。其子江明于20世纪50年代末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追随于同隐教授创建复旦高分子专业。改革开放后,通过选拔考试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深造,成为首批访问英国的学者。回国后在《聚合物》等科技刊物连续发表9篇系列论文,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生导师。

江轸光晚年,给每位子女一些自己的画作留作纪念。知父莫如子,2017年春节后,一生在军事院校教授物理的次子江山于沉疴病榻之侧与姐弟妹侄商酌,将父亲分散于各家的书画集聚起来无偿捐献给扬州博物馆,“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让父亲作品重返故乡,将私人收藏变成公共文化资源,永远保存在乡邦父老及其子子孙孙的手中。经过整理收集,子女们将父亲留下的50幅画作、52幅书法以及219件幅画稿捐赠给了扬州博物馆。江氏兄弟姐妹的义举,成为古城扬州令人击节称赏的佳话。清代扬州府“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流失各地文物甚多,江氏此举可激励有识之士步式,举一反三,功莫大焉。

平山堂一角(1954年作)

(编辑:陈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