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词的李希霍芬曾游历南京

2023-10-25    罗志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1833—1905),是德国知名的地理学家。他曾担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教授,晚年多次荣任德国地理协会会长。李希霍芬在1868年至1872年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当时18个行省中的13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探查。回到德国后,李希霍芬总结考察成果完成了五卷本传世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国人至今耳熟能详的“丝绸之路”这个词便由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作为地理学家的李希霍芬,他在华考察多年,其旅行日记中详实地记录了晚清中国广大地域内的交通水利设施、城镇商业、名胜古迹和风土民情等,这对于我们研究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仍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李希霍芬在清同治七年(1868)底游历了金陵城,留下了对金陵一些人文景观的记载,这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晚清南京历史人文提供了珍贵史料。

神策门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3537c60194e848b5940738cdbbde5e36.jpg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中央门以东、玄武湖西北角,是南京明城墙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李希霍芬是从镇江沿着长江坐着轮船来到南京的,因此从江边登陆,再从南京城北门的神策门入城。他写道:“熙熙攘攘,是通往城中商业区的重要的城门。街边建有很多房屋,几乎都是店铺,但是看起来并不富有。”

朝天宫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9927a96830f46f2a4805a6bf088dfdf.jpg

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克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金陵城因为多年的战乱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城市也遭到大规模破坏。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大员为标榜文治,粉饰太平,将南京城西南冶山上的道观朝天宫改成文庙,并把江宁府学迁到朝天宫。在李希霍芬到访金陵的时候,朝天宫改建工程还未完工,因此在他笔下这样写道:“我们到了一处山坡上,在这里人们打算盖一座庙。起义军的领袖在明皇宫的遗址上曾经建了一座宫殿,但是现在被推倒了,并且用所得的材料来建这座庙。这座庙有一组组高大的殿堂,用巨大的石块建成,里面地上铺着红色的琉璃砖。这是我所见过的此时代最宏伟的建筑物了……”记载的正是朝廷拿拆毁天王府的建材改建朝天宫的事情。

金陵机器制造局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99fbe1e791a84362856f81d93e34e8cd.jpg

清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在金陵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李希霍芬拜访了在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洋督办”——英国人马格里。在德国人眼中,“他的工厂没什么大不了的,只生产些寻常武器。”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废墟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006ffde1e3b244368dc12fb3eff9d7d1.jpg

与金陵机器制造局一墙之隔,便是明成祖朱棣所修大报恩寺旧址。大报恩寺内原有琉璃宝塔一座,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146盏,彻夜不熄,光彩照人。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明清时期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欧洲也以“南京瓷塔”“中国瓷塔”而蜚声国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地标。然而,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毁,最终化为一堆废墟。李希霍芬在战后数年,慕名来到秦淮河畔的大报恩寺旧址,只看到大部分的瓷砖都不见了,只能看到一些绿的、黄的或者红色的残片,要么就是红色或者黄色的装饰砖。但是塔尖上存放舍利的部分还在。他不无惋惜地感叹道:“从眼前所见看不出这曾经是一座伟大的建筑。”

明故宫遗址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62d6f1f3acd6444f88473c21f23ce60a.jpg

明故宫位于南京城东南,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基本完工,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前,一直是明王朝的最高政治中心。但是到了清代,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乱后,明故宫也日趋衰败。李希霍芬踏访的明故宫遗址,看到的正是满目疮痍:“东南部的一块四方地,边长500米到1000米,被坚固的城墙所环绕,城墙上开了很多门,现在极其荒凉,但是看来以前应该是相当繁华的,这里曾经是明朝的皇宫。现在除了废墟还是废墟,看不到一点儿宏伟之处。”

明孝陵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34e905be1a504c438843e579e1ff28fc.jpg

明孝陵在数百年的历史沧桑中受到的破坏较少,因此李希霍芬游历南京之时,依然能够徜徉明孝陵神道,瞻仰神功圣德碑等主体建筑。他记述道:“明陵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东南部山脚下的部分。巨大的柱子支撑起高大的殿堂,殿内有一幢巨大的石碑,碑身和底座都是花岗岩。整个陵寝四周有墙环绕,有很多陵墓。”“从先前见到的建筑物起有一条道路通往第二组建筑,路边是巨大的石像生,有马匹、大象、骆驼和其他神秘的动物形象,大小有实际两倍大,全部是花岗岩刻成。每对相隔30米,头相对,中间就是道路。其中还有一些官员的形象,长长的胡子,和人们平常在寺庙里看到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