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郑板桥的扬州足迹

2024-01-02    罗加岭

在中国历史上,郑板桥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符号”,他为人真、为艺美、为官善。今年是郑板桥诞辰330周年,新一波的“板桥热”正在涌起。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郑板桥,真切感悟他与扬州的特殊情缘。

郑板桥书画作品

郑板桥书画作品

真州读书与教书

郑板桥与扬州结缘最早是随父在真州(今仪征)毛家桥读书。郑板桥后来在为《为马秋玉画扇》题跋中回忆道:“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阴澄鲜可爱。时有鯈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与余乐也。”

郑板桥考到秀才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真州江村教书。郑板桥曾作《村塾示诸徒》诗,抒发其困顿之感:“飘蓬几载困青毡,忽忽村居又一年。得句喜捻花叶写,看书倦当枕头眠。萧骚易惹穷途恨,放荡深惭学俸钱。欲买扁舟从钓叟,一竿春雨一蓑烟。”郑板桥一生都怀念江村这个地方。

39岁客居扬州时,他写了《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再到西村》等诗,表达了“自别青山负夙期,偶来相近辄相思”“青山问我几时归,春雨山中长蕨薇”的思念之情。他在43岁时寄给弟弟的信中,对江村幽美景物作过生动的描绘,66岁时,他作《西村感旧》,依然念念不忘江村,其中云:“最是江村读书处。”

郑板桥书画作品

郑板桥书画作品

十载扬州作画师

郑板桥在《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诗中说:“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十载”即指的是郑板桥在30岁至40岁时,在扬州卖画的阶段。

郑板桥30岁开始在扬州卖画,那时郑板桥初登扬州画坛,并没有人认识他的画。他曾有一闲印“二十年前旧板桥”,就是说“郑板桥未第时,薄游扬州,人无识者”。那时,虽然他作的画尚可,但因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也没有多少人前来向他求画。在那段日子里,他“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免谒当途,乞求官舍,座有清风,门无车马”。可见,郑板桥那时的生活是十分窘迫的。

在那段日子里,郑板桥家境贫困的状况始终难以改变,幸好有江西友人程羽宸的解囊相助,才使他家脱离一贫如洗的苦日子,而且使板桥有条件多次游历庐山、京师(今北京)、杭州、海陵等地,结交了一些和尚、道士,扩大了眼界,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雍正三年(1725),郑板桥出游京师。此时的他是想以书艺、画艺求得通人名士的引见,从而获得出路。在此期间,郑板桥与慎郡王允禧结识。郑板桥与允禧的交往一直持续了多年。

同年,郑板桥由京返回扬州后,作《道情》十首。《道情》十首,总共不足600字,然而刻画世道精辟,艺术手法高超,深受民众喜爱,一直传唱200余年,历久不衰。

雍正六年春,35岁的郑板桥在扬州天宁寺读书。闲暇之余,他和同学陆白义、徐宗于比赛书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看谁读得熟练而且能默写出来。郑板桥每天或默写三五张,或只写一二张,或借着兴致写二三十张。这样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内容。人们核对原文,无一字之误。这时,板桥书中真隶行草相参的雏形也已初步形成。

在郑板桥38岁时,妻子徐氏因病而逝,这使郑板桥的生活雪上加霜。郑板桥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后,家里已经是穷得揭不开锅了。由于无法备足第二年去南京参加乡试的路费,这一年年底,郑板桥便向兴化县令汪芳藻求助。汪氏立刻解囊相助,成全了郑板桥后来的金榜题名之事。

扬剧《郑板桥》剧照

扬剧《郑板桥》剧照

定情扬州玉钩斜

雍正十三年,郑板桥在扬州卖画,虽然身处穷困落拓之境,可是却不乏访古寻幽之兴。玉钩斜,在扬州城西北十五里的雷塘附近,是隋炀帝和许多宫女的埋葬之地。二月,他在玉钩斜识饶五姑娘,为其书《道情》十首,并作《西江月·赠饶五姑娘》词一阕相赠定情。此次艳遇记录在上海博物馆藏《郑板桥扬州杂记卷》中。后郑板桥虽高中进士,可是空头桂冠,挤不进官场,仍然滞留京师。此时,饶五姑娘虽遭家境贫困之波折,其母欲将其另嫁,但饶五姑娘忠贞不二,复得程羽宸相助,使才子佳人终成眷属。郑板桥与饶氏虽年龄相差悬殊,但情投意合。郑板桥中了进士,生活景况又有好转,常带愉悦心情描写其与小妇生活。在范县任所曾作《怀扬州旧居》诗:“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偷开绣帐看云鬓,擘断牙签拂蠹鱼。谢傅青山为院落,隋家芳草入园蔬。思乡怀古兼伤暮,江雨江花尔自如。”诗中佳人即指饶氏,可见板桥对饶氏十分欣赏,生活十分惬意。

郑板桥书画作品

郑板桥书画作品

而今再种扬州竹

乾隆十八年(1753),郑板桥因为饥民请赈而得罪了上级,对官场黑暗不满的他,称病辞官。这年春,61岁的郑板桥罢官离开山东潍县, 回到扬州。好友李葂赠联欢迎:“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三月作《墨竹图》轴题云:“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自此以后,他重新过着“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卖画生活。这时卖画,他可要看对象了。“索我画的不画,不索我画的偏要画。”

回到扬州的郑板桥,上门求画、索画者众多,于是就有人倚仗人情、托名风雅而企图免费,或是以极低的礼物为代价来获得画作。67岁这年,郑板桥将这张流传后世的著名“板桥润格”,堂而皇之地贴在了大门上。“板桥润格”是:“郑燮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此事产生了轰动效应,一时仿效者众多。尽管据称是听从了老友拙公和尚的劝告,但在“君子”不齿于言利、谈钱有伤风雅的社会风气之下,这种做法还是颇为惊世骇俗的。

在扬州卖画期间,郑板桥和其他“扬州八怪”过从甚密。乾隆二十年,郑板桥与李鱓、李方膺合作《三友图》并题诗句:“复堂奇笔画老松,晴江干墨插梅兄。板桥学写风来竹,图成三友祝何翁。乾隆乙亥,郑燮并题。”郑板桥在李鱓《花卉蔬果册》题跋中总结了李鱓学画和画风形成的过程说:“复堂之画凡三变。”郑板桥和金农经常一直切磋画艺。金农曾评郑板桥画竹:“吾友兴化郑板桥进士,擅写疏篁瘦筱,颇得萧爽之趣。予写此者,亦其流派也。设有人相较吾两人画品,终逊其有林下风度耳。”他还为罗聘妻方婉仪三十岁生日,作《石壁丛兰图》轴,并题识:“板桥道人没分晓,满幅画兰画不了。兰子兰孙百辈多,累尔夫妻直到老。乾隆辛巳,为两峰罗四兄尊嫂方夫人三十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