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吴白匋,从扬州道台宅第走出的著名剧作家

2024-01-30    魏怡勤

1992年9月初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著名剧作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白匋因病于八月二十五日在南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吴白匋先生一生治学不厌,博识多闻,于文学、史学、艺术学、考古学、文字学、文物鉴定诸领域,均有很高造诣。特别是,他创作的锡剧《双推磨》、扬剧《百岁挂帅》(后移植为京剧《杨门女将》)等剧作,产生过广泛影响。”

出身名门望族,少承家学

位于扬州北河下的吴道台宅第,园主吴引孙。吴道台府曾建有晚清海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测海楼,藏书数十万卷。测海楼原名“有福读书堂”,是吴氏家训“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的缩影。

吴道台府有福读书堂

吴道台府有福读书堂

园主孙辈皆栋梁,一门四杰两院士:吴征铸,文史学家,戏曲学家;吴征鉴,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寄生虫学专家;吴征铠,“两弹一星”工作参与者,中科院院士,中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吴征镒,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小行星命名。

处于“四杰”之首的吴征铸,字“白匋”,1906年10月20日出生,1946年后以字行。他一生中有两个关键的年份。第一次是1918年,由于头年其祖父吴筠孙在九江突发脑溢血逝世,家中欠债较多,为了节约开支,祖母率全家由上海迁入扬州。第二次是1949年无锡解放以后,他决定投身于文化、戏曲事业。

15岁时吴白匋

15岁时吴白匋

吴白匋6岁时,即1911年春,祖父吴筠孙守孝三年结束,被授予湖北荆宜道,全家由天津先回到扬州北河下居住。其时,伯祖吴引孙也被授予浙江布政使,尚未赴任,两兄弟在北河下新居团聚。

从8岁起,吴家请了塾师,施教于他和二弟吴征鉴。吴白匋自小热爱诗词,在测海楼里,几乎将所藏的杜甫、李白、李贺、杜牧以及宋词中的苏轼、陆游、白石、梦窗等全集,逐一阅读,并牢记于心。1920年,伯祖逝世,立下遗嘱,将吴氏宅第由两房共有,这使吴白匋阅读诗词有了更好的条件,他在测海楼开始了诗词的习作。吴白匋的诗词习作得到了其表伯周谷人的指点,并通过其介绍,认识了扬州冶春后社吴召封、孔小山等诸老。他们对只有十五六岁的吴白匋,能够写出较为通畅感人的诗作,十分赞许。1922年,吴白匋17岁时,正式加入冶春后社,成为该社年龄最小、最后的一位社员。

自幼酷爱戏曲,结缘昆曲

因祖父吴筠孙和父亲吴佑人都是当时京戏、昆曲的爱好者。无论在京、津、沪,凡有名角,他们都携带吴白匋前去观看。吴佑人在北京工作期间,曾组织票友社,能够登台演出,1924年他辞官回到扬州,就参加了扬州昆曲研究社,成为一位骨干社员。吴白匋从小受到祖父辈的影响,也特别喜欢京剧和昆曲,并直接向父亲学习京、昆老生角色表演技巧。1924年,扬州昆曲名家谢庆溥先生组织扬州昆曲研究社,并热心向年轻人传授昆曲,吴道台宅府成为昆曲研究社聚会之处,自此,吴白匋对昆曲的兴趣愈加浓厚,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昆曲的理论、音乐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进而成为江苏省著名的昆曲理论家。

从事戏剧创作,成就卓著

1949年无锡解放后,他参加了教师学习班,并向组织上提出,过去长期从事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和创作,现在愿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化戏曲工作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的这一请求得到了当时苏南区党委的支持。1950年,他被选为苏南文协(筹)副主任。在1952年教育部门改革时,正式调到文化部门工作。

吴白匋十分关心锡剧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锡剧主要产生、流行于苏南太湖地区,曲调优美,但历史不长,需要很好扶持。他曾创作了苏南第一部锡剧《倪皇狼》。在担任省文化局戏剧编审室主任期间,曾和室内人员集体讨论,主持写出了《双推磨》《庵堂相会》剧本。他自己又改编了锡剧《红楼梦》,由省锡剧团在全国各地巡回上演两年多,轰动一时,吴白匋因此成为锡剧的知音。

吴白匋手稿

吴白匋手稿

吴白匋在文化部门工作期间,曾主持、指导或执笔整理、改编、创作戏曲剧本三十余种。其中包括扬、锡、京、昆、淮五个剧种,整理鉴定了全省大量的剧目。其时,他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是白天工作,晚上看戏,进行创作,他的这种精神得到同事们的赞扬。

创作《百岁挂帅》馈赠故乡

吴白匋认为,在江苏的地方剧种中,扬剧是较为古老的一个剧种,它原有的节目较多,做工繁复,唱词优美,群众基础较好,作为扬州人,应当更好地关注家乡戏——扬剧。因此,他写了扬剧《百岁挂帅》《袁樵摆渡》《金山寺》《填山塞海》《王昭君》《义民册》等剧目。其中最著名、费时费力最多的当是《百岁挂帅》。

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1959年初,江苏省委宣传部选定扬剧要去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汇报演出,当时扬剧团演出了《十二寡妇征西》,此剧曾经在南京演出时受到群众欢迎,但也有观众认为这个剧目的题名和内容的思想性还需要提炼,吴白匋便亲自挂帅,重新整理。他首先写出提纲,然后和节目组人员共同研究,四易其稿,改编创作了一个立意高、文学品位浓并具传奇色彩的剧本——《百岁挂帅》,突出了百岁老人的爱国情怀。1960年,中国京剧团根据扬剧《百岁挂帅》改编为京剧《杨门女将》,在全国上演,影响较大。

吴白匋一生写出大量剧本,扬剧只是其中一支,很多有关创作时的感想、经验,都已编入《无隐室剧论选》一书中。从书中可以看出吴老余生除了扬剧,更致力于昆曲的发掘与创新,极力挽救这一古老剧种。

1993年,吴白匋创作的扬剧《百岁挂帅》被选入中国十大名著(正剧),他孜孜不倦为之努力的昆曲,被联合国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