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词人况周颐与扬州
况周颐是近代著名词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晚清四大家”。王鹏运与况周颐是临桂(今桂林)同乡,开临桂词派先河,居四家之首。二人于光绪十四年于京师结识,常在四印斋雅集,探讨词学。光绪二十八年,王鹏运离京南下,受聘为初创立的扬州仪董学堂监督。该学堂由两淮盐运使程仪洛所创,以汉代大儒董仲舒为仪范,是扬州最早的新式学校,扬州中学的前身。王氏在任期间,适应新旧教育模式的变革,既弘扬传统,又有所革新,社会评价颇高。他空闲时不废吟咏,与况周颐等同道多有诗文往还。光绪三十年四月,况周颐时居常州,专程至扬州,拜访王鹏运,相会于东关街仪董学堂西头之寓所,其时二人已十年不见,握手唏嘘,感慨良多。未过多久,王即辞世,况撰挽联云:“穷途落拓中,哭平生第一知己;时局艰危日,问宇内有几斯人。”
资料图片
况周颐初到扬州,应该在光绪二十三年,当时他在南京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府。该年暮春时节,他从金陵往游扬州,与甘泉老词人徐穆(号啸竹)晤于榕园,相谈甚欢,徐穆赋《高阳台》词相赠,中有“相逢此日休嫌晚。只寥寥数语,如见平生。一缕吟思,二分明月同清”之句,又录示旧作《莺啼序》《多丽》等数阕。同时徐穆还抄录咸丰中于太平军占领扬州期间殉难的仪征籍词家王僧保(字西御)所作《论词绝句》三十六首,称其诗“清新俊雄,虽元遗山、王渔洋论诗,未或过之”。况周颐悉录入《选巷丛谈》中。是年暮秋,况氏再游广陵,流连二十余日,冬天,遂举家迁居扬州,主讲安定书院,先住琼花观街,后移居旧城小牛录巷,毗邻阮元家庙所在之文选巷,在扬居住近两年,光绪二十五年,离开扬州赴武昌。其间,他搜访碑版古籍,采撷遗闻掌故,撰成《选巷丛谈》一书。
文选楼(绘图:沈江江)
况周颐十分推崇扬州籍大儒阮元,以“私淑”自命,并自号阮庵、阮堪。据《清稗类钞》记载,况周颐曾获阮氏家庙所藏石,完整如新。《选巷丛谈》之“选巷”,就是扬州旧城文选巷,因其地为隋唐间文选学家曹宪故居,阮元于此立“隋文选楼”,建阮氏家庙,名声显赫。《选巷丛谈》两卷,主要记录其在扬州的所见所闻,记载与扬州有关的人与事,其中所涉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碑刻古物。如文选楼藏石、汉画像、阮氏铜器拓本、真子飞霜镜、宋井铭、元广盈库碣、宋刻东坡像残石、要离墓残碣、杜氏墓志铭、裴氏墓志铭等,多为扬州出土,略作考订。二是文人轶事。如龚自珍寓居好友魏源絜园之秋实轩,飞靴落帐顶,浑然不觉。刘毓崧博闻强记,酒间谈事,辄能道出某书某卷,检核无误。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除正传十数人纪实外,余多溢美,而于扬人尤甚”。罗士琳负狂名,“平时厂巾阔步,市人争指目之”。三是历代诗词。如上文所述时人徐穆、王僧保诗词,又录王廷中之《望江南·扬州好》词,冯震东之《林姑曲》诗并序,扬州秋雨庵释竹溪《离六堂诗》。对偶之佳绝者,如“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二语皆切扬州,尤为妙合”。四是风俗杂谈。如“小东门卖书人刘髯、平山堂打碑人方髯与汤伯龢,为扬城三绝”。仪征产桃花鵽,桃花开时,当地人捕捉烹饪,味道鲜美。
资料图片
书中所记阮元之事尤多。如记阮元任浙江学政时,组织编纂《经籍籑诂》,重修朱彝尊曝书亭,编刊《竹垞小志》五卷。特别对阮元平生廉谨自持,待士真率,御下宽厚,赞誉有加。如阮元之子阮福出生时,僚属赠礼致贺,阮元悉令退还,赋诗曰:“翡翠珊瑚列满盘,不教尔手亦相拈。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况周颐对此极为钦服,赞曰:“余极喜诵之。义方之训,无逾此者。”阮元曾以三千金置买长江中礼祀洲,多年后洲产价值大涨,岁入万金,“人谓清德之报云”。又记阮元退休归里后,佯聋以避俗,唯龚自珍至,则欣喜畅谈,以致扬人有“阮公耳聋,逢龚则聪,阮公俭啬,交公必阔”之语。还载录阮元弟子梁章钜《归田琐记》《楹联丛话》中有关文选楼的文字,并作考证。对阮元研究多有裨益。
况周颐所撰《蕙风词话》,与王国维所撰《人间词话》并称“双璧”,在近代词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对于扬州词史亦有涉及,如卷二高度评价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濡染之外,而其所以契合长公者独深。”卷五对清初王士祯主持红桥修禊,赋“红桥怀古”词之盛事颇为钦慕,谓“渔洋冶春红桥,风流文采,炤映湖山”,特别甄录《倚声初集》载诸人所作《浣溪沙》词十阕,注云:“红桥词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胜事,当使红桥与兰亭并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