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张謇1874年在南京

2024-10-08    庄安正

1874年4月,张謇继上年依靠原通州知州孙云锦援助,摆脱“冒籍事件”纠缠后,又从南通海门乡村应聘至南京,担任发审局文书,这是张謇第三次与南京结缘。张謇1870年、1873年曾两次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皆因来去匆匆,对南京没有太多印象。张謇这次到南京后,直到年末回家,长达8个月。平台是新的,角色是新的,生活是新的,收获也是前所未有的。

张謇报考钟山书院以第一名录取

张謇到南京后第二天,就在孙云锦劝说下决定报考钟山书院。钟山书院因坐落在南京东郊钟山而得名,是清代南京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孙云锦聘张謇文书,兼邀为自己儿子授课,给予月薪白银十两(孙本人五十两)。但文书任务尚未交代先劝说他报考,令人颇为意外。究其缘由,实乃孙云锦爱才心切,切望张謇学业早日更上层楼所致。但是,张謇第一次报考便为业师韩弼元摒弃。张謇对自己的学问较为自信,心中不解即“上韩某启”“求示疵垢”,韩无以回应。孙云锦虽然同情张謇,却不赞成这直来直往的举动:“少年使气,更事少尔,须善养”。

张謇到南京后以第一名成绩考中的钟山书院

张謇到南京后以第一名成绩考中的钟山书院

张謇化名再去报考,被山长李联琇以第一名录取,并约会面,对张謇赞赏不已。李转告张謇,他报考另一著名书院惜阴书院,又被山长薛时雨“列第一”。薛对张颇为好奇,亦约会面。张謇同时被南京两所著名书院的山长视为最佳弟子,在士林一时传为美谈。不久,张謇又慕名前往拜访凤池书院山长张裕钊,学习“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有幸拜南京城内李、薛、张三位大师为师,打开了张謇日后成为国内一流学者的路径。

孙云锦逢人赞扬张謇

发审局文书似乎比较闲适,张謇不时有机会去游览北极阁、秦淮河、雨花台,观赏迎神赛会等金陵民俗。但是,当好一个称职文书其实不易。官场上文字颇有讲究,孙云锦将很多与同僚的函件,以及给曾国荃、张树声、英翰、梅启照等的呈文交由张謇草拟。而张謇凭借天赋尤其是勤奋,每次都能形成一篇篇说理周详、文辞得体的文字上交,颇令孙云锦满意,以致逢人赞扬,稍后竟在公开场合表态张謇已达到荐往江苏巡抚张树声幕府的水平。

文书实为幕主助理,不仅要擅长文字,幕主需要即为己任。某次,淮军将领吴长庆在江阴修建刘闻沙炮台,身边一时缺少人手,便请孙云锦帮忙将军饷“白金五千”送往江阴,孙云锦转身又嘱咐张謇承担。押运军饷虽非体力活,但所担责任重大,张謇尽心尽力完成了任务,由此得与吴长庆再次会面。

张謇稍前在南京见过吴长庆,印象颇佳。这次在江阴再次会面,当夜即有了一次挑灯长谈,吴长庆颇欣赏张謇,有意招聘。张謇赋诗感谢:“明珠却聘宁无意,宝剑衔知昔所闻。骏骨从来能得马,好收骐骥共殊勋”,表达了欲拒还迎、一时遽难答应的复杂情感。与吴长庆交好,意味着张謇人生路上又多了一个识才爱才的“贵人”。

张謇在淮安立下经世致用解民倒悬的个人志向

张謇在南京期间时常“出差”,除江阴外,足迹还涉及苏州、无锡等地。其中行路艰难、目的地偏僻,给张謇留下难忘印象的一次,是6月下旬启程,8月中旬返程,历时50余天,随孙云锦往淮安料理“渔滨河两大姓十余年争水讼案”之行。

张謇在淮安,除亲身感受了孙云锦最终能顺利调解结案在于“天下事惟公乃可折人”的秘诀外,还目睹了淮安乡村的贫瘠,与遭受黄河、淮河水灾后,乡人“头蓬胫赤足藉苴,少者露臂长者乳。乱后田荒莽且芜,瘠人腴田田有主”等悲惨景象。张謇返回途中写下“苍生安石与同忧”“船山不是一经儒”“欲问中兴宣抚使,愁云无际海潮来”等诗句,表明深受触动,在内心进行了追求学业究竟为什么的灵魂考问,并立下经世致用解民倒悬的个人志向。解决淮安贫瘠的问题,必须重视治理黄河、淮河水灾。

有一个细节不应忽视,张謇在淮安期间已开始搜寻明清之际潘季驯、靳辅、冯道立、丁显等人的水利著作进行研读,这意味着张謇一生中有关水利的系统见解与宏大规划,已在这年盛夏淮安的土地上悄然发端。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6df3ab94a37459cad1696012af2489f.jpg

张謇1874年站在人生的新平台新起点上

1874年从海门偏僻的乡村来到南京,张謇遭遇的最大变化是登高望远,站在了新的平台上。生活与外部世界不再隔绝,张謇心中所系亦不再局限于家乡村落,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世界逐渐进入了视野。

19世纪70年代,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迎来了所谓的“同光中兴”。但社会表面的安稳遮掩不住国内经济停滞、灾害频发,以及西方国家加快蚕食中国主权的事实,本年度诸如“黄河水患”,以及日美联合侵犯台湾,清政府妥协退让等信息,不时在南京官员间传播,引起他们的担忧。

张謇作为孙云锦的身边人,几乎同步分享了这些信息。《张謇日记》载有他与孙云锦等几次交谈中谈及“黄河水患及海外事”的文字,字里行间反映了张謇反对日美侵台,不满清政府“议和之举”的爱国感情。《张謇诗集》中另载有张謇同年所赋《咏史四首》中的诗句:“未觉长城坚故碣,只闻苍海足明珠”“横海楼船今不远,灵旗指顾画招摇”。联系《张謇日记》所载,“苍海明珠”显指中国台湾。这些体现心怀天下与爱国情怀的内容,在张謇1874年前的文字中是没有过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无论如何,张謇1874年站在新的平台上,亦意味着站在了人生新的起点上。距离1894年成为科举状元,稍后又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还有20年时光。置身于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下,张謇20年的前路漫漫,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同时面临许多的机遇,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前行,亦时时考验着张謇。所幸张謇年方21岁,青春的华章刚刚开启。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