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镇江的世界造园名匠
案头有山水,掌中有林泉。中国园林是中国文人理想的终极居住场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国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商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造园技艺日臻成熟,明清时期进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全盛时期。当时江南一带大量建造私家花园,涌现出一批造园名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朝的计成,他著书《园冶》,全面总结了古代的造园艺术。
计成(1582—?) 明朝造园家。江苏吴江县人,字无否,号无否道人。苏州、嘉兴一带甲第云屯,名园星布。幼年的计成聪明毓秀,性好山水风光、园林名胜,常游乐其中,受其陶冶。他喜欢绘画写诗,尤为喜爱五代时长安画家关仝、后梁沁水人荆浩的山水画,自己作画常常取法于这两位画家的画意。他亦时常留意古今园林的建筑结构、意境情趣,翻阅古人有关园艺的论述,旁采博引,丰富自己的知识。
计成曾远游北京一带,后又从京都辗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增益了艺术水平。镇江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计成在《园冶·自叙》中提到,“环润皆佳山水”,正是理想中的居住地,因此他“中岁归吴,择居润州。”
计成定居镇江10多年,悠游于镇江山水之间,研究金山寺和甘露寺的建筑艺术;往来于常州、南京、仪征一带,考察各地园林;寻访可以叠堆的山石,胸中藏有千山万壑;同时,他还不断提高自己的诗画艺术素养,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别具特色的造园艺术。
计成的后半生以造园为业。当时武进县做过江西布政使的吴又予,听闻计成造园技艺高妙,便请他仿效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建造的独乐园的遗制,为他建造一座园林。吴又予的园地原是元朝温国罕达的旧花园,地形高低悬殊,势成陡坡,长满参天的乔木,虬枝拂地。计成随地取景,依坡叠石,使之高耸入云;挖土作沟,使之深邃;配合古树上下参差,盘踞山腰,蟠根嵌石,使之风格古朴苍劲;沿着池沟构造亭台,使之疏落有致,映入水中之时,周围有深奥弯曲的溪壑通幽,高处有长虹般的飞廊衔接,“虽由人作,宛自天工”。园林建成后,命名为“东第园”,吴又予赞不绝口:“江南胜景,尽收眼底。”
计成自此名声大噪,达官富豪争相延聘。他出入朱门,留下了许多名园佳作,其中仪征县(今江苏仪征)汪士衡邀请他主持建造的号为“銮江西筑”的寤园,与吴又予家的园林并驰大江南北。此外,他还在南京为阮大铖造“石巢园”,在扬州为郑元勋建造“影园”。
明崇祯四年(1631年),计成将自己的造园心得写成《园冶》三卷。一卷为兴造论,园说及相地、立基、屋宇、装折;二卷为栏杆;三卷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书中主张营造园林,要将“园”和“画”融为一体,要将静态事物和动态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理念。
在书中,计成多次提及镇江。《园冶·屋宇·廊》中记载:“予见润之甘露寺数间高下廊,传说鲁班所造。”《园冶·选石·岘山石》中记:“镇江府城南大岘山一带,皆产石。小者全质,大者镌取相联处,奇怪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有色灰青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
《园冶·自叙》中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计成居住镇江时,看见一些园林爱好者把形状奇巧的山石叠堆得不伦不类,不禁失声发笑。叠石者诧异地问道:“你笑什么?”他回答说:“叠山之术,有真假之别,为什么你们不模仿真山的形态,却叠成这种像拳状的石头堆呢?”叠石者轻蔑地说:“说得轻巧,你能这样堆叠吗?”计成二话没说,捋起袖子,当场就堆叠起来。只见他东放一块,西堆一角,把散乱的怪石汇集叠在一起,逐渐形成悬崖峭壁之势。围观的人看了都说:“真似一座佳山。”这次偶然的机遇,让他造园叠石的名声不胫而走。
镇江伯先公园的假山
《园冶》一书是对江南造园技术成就的总结,对我国建筑史、园林史、美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著名古园林学家陈植评价该书,“诚世界科学史上我国科学成就光荣之一页也。”
虽然计成在镇江留下的造园遗迹,学者们还没发现,但是建成于1931年的伯先公园,由陈植按照计成的叠石思想所设计的假山群,峰峦壁洞、玲珑嵯峨、错落有致,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假山精品。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 上一篇:京口三诗人,开启诗坛新风尚
- 下一篇:他两任金陵,从此南京就有了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