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明初大理寺正严本生平考*

2024-12-03    吴建平

严本,字志道,自号伊蒿子,别号蒿庵,明初常州府江阴县人,官至大理寺左寺正,著有《刑统赋辑义》《律疑解略》《家礼辑略》。《明史》、〔光绪〕《江阴县志》等介绍他立身方严,非礼弗履,慎刑爱民,廉洁不污,深得百姓爱戴。严本的生卒年份,古籍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吴文恪公大全集》,是严本的好友吴讷的传世文献之一。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吴文恪公大全集》与《明史》、〔光绪〕《江阴县志》《无锡名人辞典》《江阴历史清官》等文献,考证严本的生卒年份以及断案平冤、修身治国等事略。

生于元末,精研律学

吴讷(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谥文恪,明初苏州府常熟人,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严本乃儿女亲家,曾为严父作墓志铭《敕赠大理寺左寺左寺正严府君墓碑铭》。其中提到,严父生于元至元五年(1339)六月二十一日,卒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四月七日,享年59岁。而严母赵贞“先严府君三十一年卒。卒时,子本甫三岁”。严母赵氏与丈夫出生于同年(1339),卒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四月,得年29岁。据此推测严本生于元末至正二十五年(1365)。又《明史》等载严本“年七十八卒”,推断其卒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

严本祖籍苏州昆山巴城里,幼年不幸,3岁时母亲离世,依靠父亲抚育养大。8岁时去嘉定戚氏姑家,跟从祁素室先生学习,几年后严本的学问就超过同龄人。严本既冠成家后,其父告诉他,严家上世以资甲于乡,元季家遂日落。家乡前代贤士衰老亡故,土薄俗嚣,而常之江阴沃衍淳朴,适合去游学。于是严本遵父言全家从昆山搬迁僦居江阴邑城北,占籍江阴。在江阴,严本襟怀洒落,学识卓著,交友广泛。他结识了张庸、黄常等江南儒士,成为忘年友。严本舌耕笔耨、教书为业,得粟布归养全家。洪武三十年(1397)严父殁后,严本益自砥砺,潜心于四书五经及五代史籍,对历代刑书尤为关注。宋代律学博士傅霖所著的《刑统赋》,用韵文注释《宋刑统》,便于记忆诵读,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影响,但严本认为该书“辞约义博”且“注者非一”,研习困难,于是他编撰了《刑统赋辑义》4卷,广为传诵。严本曾说:“古人为学,皆务实践。今人多以辞章记诵为要,特学之末尔。”严本故于章句之学皆不屑意,独举三纲五常,切切尊崇。

明太祖朱元璋主张重典行天下,重视法律的治理作用,朝廷四处征召知法明律的贤士。永乐十一年(1413),皇帝命廷臣从郡邑举荐贤才,以安养军民。江阴籍吏部郎中何澄与江阴令李进深知严本的为人和学识,共同推荐。严本到南京后,吏部尚书蹇义试《理人策》一篇,复举律疑数条为问。严本随问敷答,旁征博引,发微求证、条分缕析,皆能将所举疑难法律条文“敷析明畅”,博得满堂彩,授官为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并得到刑部右侍郎张本的器重。

永乐十九年(1421),严本随工部尚书宋礼采木西蜀。因语言不通,采木官员被不明真相的乌蒙蛮戎装围困,情势危急。严本独挺身而前,说明实情,解山民疑虑,赢得众人钦佩。洪熙元年(1425),严本得大理寺卿虞谦、刑部尚书金纯论荐,晋升大理寺左寺正。大理寺左寺正负责复审各地方的奏劾和疑狱大罪,平反冤狱,为重要岗位。

严本初到大理寺时,司法官员量刑常以“知情故纵及大不敬”之名严惩犯人,冤屈了不少忠臣义士。严本以精深的法律修养,恪尽职守,上书大理寺卿虞谦,陈述利弊。他说:“我朝定律,除叛逆外,别无‘故纵’之文。即使‘不敬’罪,所犯轻重不一,安得一概重比,伤了圣朝明慎?”虞谦采纳了严本的意见,全部修正。作为封建官吏,严本能审慎办案,秉公执法,坚持用法平恕,敢于据理力争,修改任意加罪于人的刑律,难能可贵。

明察秋毫,断案平冤

严本审核刑狱大案细致周详,明察秋毫,依法办理。安庆7位乡民一天夜间在河中捕鱼时,结伙盗窃行船粮食,恰巧被巡河的兵士抓获。兵士为了邀功,以强劫大罪处以重刑。严本查核此案,发现一审时定罪太重,乡民齐声喊冤。复审时,严本实事求是地改“劫”为“窃”,处以“杖徙”,乡民服罪。

《明史》亦载有3个案例:良乡县民丢失一匹马,怀疑为邻居所盗,便告发到县衙。县丞将邻居拷讯,屈打致死。此案被转到“三法司”(明代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官署皆主管法律事务,合称“三法司”。凡重大案件均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会勘,刑部定疑谳,都察院纠核,大理寺平决)。官员们认为县丞固然要严厉处罚,而上告者更属可恶,应施与绞刑。严本却说:“因公杀人,罪丞当矣。上告者因疑起诉,岂可坐以诬告致死哉?”由于他的正确意见,纠正了原判决的用律不当,使上告者免于冤误。

第二个是莒县屯卒强夺民田,平民诉讼官府,使得屯卒遭到鞭笞。屯卒报复,乘黑夜盗走民驴。平民在屯卒处搜出被盗之驴,却被屯卒倒打一耙,反诬告平民栽赃陷害,并将平民擒送千户处理。千户不辨真伪,将平民囚禁致死,酿下冤案。法司判处千户徒刑。严本则大义凛然道:“千户生,则死者冤矣。”坚决驳回。

第三个是苏州卫有10余名卫卒通过京杭大运河运粮,在天津武清段西岸停泊时趁夜劫掠客舟,一名卫卒被事主所杀。其他卫卒担心案情暴露,便谬指死尸是临近船只上押解囚犯人员的同伴。卫卒将押差擒告于官府,押差因有口难辩而认罪。严本审核此案,思考认为:同舟囚犯当知押差是否参与抢劫,那死尸是否为押差,怎么没有囚犯证词?核验果得其实,遂将受误判的押差释放,把嫁祸于人的卫卒捉拿归案,以强盗论罪。

仁为准则,修齐治平

受儒家思想及程朱理学的影响,严本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入仕前交友也多为儒学名士,如江阴县学训导张庸、常州府学训导黄常、江阴县学教谕朱逢掖、洪武三年(1370)进士马英与周榘、永乐二年(1404)进士段民、翰林修撰张洪等人,常常一起探讨学问,皆以儒家仁孝思想为行为准则。曾有一日,严本准备辞亲外出游玩,忘年好友黄常慨然规劝道:“尔翁以乡俗嚣薄,故命避地来此。若弗克痛自修谨,宁无贻亲忧乎?”严本赫然醒悟,归题寓舍曰“君子斋”,谢绝旧所交游,杜门读书。客至惟讲论道艺,绝口不及势利之事。

严本成家后为了游学与维护家族声望,尊父命迁家江阴。又以3岁时母亲早逝、33岁时父亲去世,二亲弗逮养,取《诗经·蓼莪》之语,自号伊蒿,书斋命名蒿庵,以自贬自责,自寓深悲极慕之情。严本在父亲生病时,归侍汤药,克尽敬谨。既殁,治丧依照朱子《家礼》,不用和尚道士。守孝出服后,更用功于学问研究。吴讷称“伊蒿子天性孝友,年逾六十,语及父母,必呜咽流涕”。

严本对子女谆谆教导,有子肃、雍、显三人,暮年唯恐诸子皆长,弗克负荷,以玷辱先世,朝夕谆谆教导曰:“父子天性,至亲虽贵贱弗伦,为父者未尝弗望其子之克似克续;为子者匪唯鲜克似之,而或致玷辱先世者,何欤?”

吴讷曾为严本之子严肃作《存省斋记》,规劝严氏兄弟在耕田读书之际,要“存养省察”,“凡动静之间、隐微之际,一以敬为主本;事君则尽乎忠、事亲则尽乎孝、敬长则尽乎恭、处闺门则尽乎和而义,以至为父而尽慈、为兄而尽友,推而至乎朋友、乡党、宗族,无不各尽其道,罔俾一毫人欲得以蚀乎天理。夫如是,则庶无愧命名之意也”。

江阴人李诩(1506~1593),晚年以“戒庵老人”自号,著有《戒庵老人漫笔》《世德堂吟稿》等。李诩的祖母严氏,是严本的孙女、吴讷的外孙女。李诩作《严大理遗事》一文,开篇称“余家先世,籍吴文恪、严大理两外家懿训为多。文恪之行,传于国史,无不闻者。大理之行,知者称为乡贤名公耳,其遗事不多见也”。严氏以仁义为本的家风家训,福荫后世。

严本为官期间,慎刑爱民,宽严相济,宽厚对待百姓,虽掌刑典,却以仁厚之心待民。《戒庵老人漫笔》载:曾经有人状告仪真主簿与书吏盗官麻万斤,两人被诬获罪。严本审核案卷,察觉有冤情,重新查勘,麻数没有亏缺,特为二人昭雪。还有一次,严本奉命至太平县办案,借居僧舍。有人身怀金银准备贿赂与严本同行的督办,却误投严本住所,严本见之不为所动,笑却之,第二天严本便移居学舍。后来对那督办做了处罚,而对贿赂者则予以教育,未做追究。严本一生致力于刑律的实践和研究,仁爱待民,期“刑于无刑”。

严本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从政。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重典治吏,铁腕肃贪,但却收效甚微,官员贪污腐败横行,屡禁不绝。在此境况下严本能节操自守,严谨持身,洁身自好,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一次,朝廷派严本到徽州督案,地方郡守听闻严本年少时爱饮酒,拟先以“酒肴致馈”,等到时机成熟再送重礼。郡守本以为万无一失,未曾想酒肴也被严本拒绝。郡守不禁感叹:“吾守此郡,见贵人多矣,清白自持,唯严公一人焉。”

宣德三年(1428),吴讷巡按贵州时,严本告病归老,远避官场,隐居距江阴县城百里的斥岸(今江阴市顾山镇赤岸村),自保清正。〔光绪〕《江阴县志》中有道光时江阴知县金咸的《马家圩图说》一文,文中载有周忱治理芙蓉湖的事迹。宣德五年(1430)严本为官时的好友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亲赴芙蓉湖、马家湖区查看水患灾情,广纳治水良策,走访地方耆老贤士。一日路过江阴,夜访已卸职的大理寺正严本。好友相逢,两人畅谈“兴水利,重农耕”,不知不觉竟至深夜。临别,清廉一生的严本未设宴席饯行,仅取两只熟鸡蛋给周忱充饥,周忱素知严本清廉,遂“笑纳欢食而别”。

吴讷作《伊蒿子小传》,明内阁首辅杨士奇与周忱读后,分别作文《书伊蒿子传后》与《伊蒿子传后序》,记录了严本在太平府督办时笑绝贿赂、徙寓学舍以及不忍急责罚民,写信命儿子卖田为民众交纳罚金的事迹。翰林修撰张洪也为严本作传,对其有“耿介不阿,犯颜据正,勇于为义,用法平恕”之赞誉。2005年,中共江阴市纪委出版《江阴历史清官》,介绍24位清官,严本榜上有名,成为廉政教育的榜样。

*该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代吴讷文献整理与研究”(2023SYJB14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建平,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