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江苏这十年,《儒林外史》就有了讽刺味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今年是吴敬梓逝世270周年,特刊发此文以示纪念。
清康熙四十年(1701)夏,吴敬梓诞生于安徽省全椒县科举世家探花巷。14岁那年,吴敬梓随嗣父吴霖起到了赣榆。吴敬梓的曾祖和叔祖分别中过探花、榜眼,其嗣父吴霖起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被朝廷选放赣榆县学教谕(明清时代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训导数人,负责教育生员)之职。吴敬梓随其来到赣榆任所,直到23岁,前后10年。
全椒到赣榆,相距千里。在赣榆生活期间,吴敬梓从少年进入到青年,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经历时,曾经作诗说:“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赠真州僧宏明》)
赣榆山海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经》中便有“盖余国”之记载。秦代时即建制为县。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上秦山岛。秦代赣榆方士徐福由此浮海东去,成为千古东渡第一使者;宋代科学家沈括登在此登山望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赣榆文化。
赣榆十年是吴敬梓接受文学淬炼的十年。14岁的吴敬梓和父亲客居赣榆,主要的事情就是读书。他头脑聪颖,加之学习刻苦,很快就练就了厚实的学功。他后来也说“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有一次,他登上县城高阁,参加当地的名士宴会,即席吟作五律《观海》。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该诗想象飞腾,气势磅礴,在赞颂赣榆海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其慷慨壮怀,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引得满座赞叹。
赣榆十年是吴敬梓博取科场功名的十年。吴霖起在尽心尽力教授生员的同时,还抓紧时间对吴敬梓进行正规科举教育,传授其应对科举考试的知识和本领。在嗣父的严厉管束下,吴敬梓终日沉浸在对四书五经的研习中,缺乏阅读绮语、私函的自由空间,慢慢地也就安心举业,追慕先人,准备获取功名。不过这样的学习锻炼也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八股艺文基础。鲁迅先生称此时的吴敬梓“束身名教之内”(《中国小说史略》),“搦管为文摧侪偶,渐得佳境啖蔗甘”(金榘、金两铭《为敏轩三十初度作》)。而吴敬梓也确实渴望通过科举谋得功名,施展抱负,光宗耀祖。然而现实却给吴敬梓当头棒喝。18岁顺利中了秀才后参加乡试却屡屡落榜,终是没能出人头地。
赣榆十年是吴敬梓经历清苦生活的十年。清代的县学教谕地位卑微,俸禄仅能满足一家温饱,加上吴霖起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于是吴敬梓就随嗣父一同过起了“鲑菜萧然,引觞徐酌”(吴敬梓《移家赋》)的生活。虽然物质生活清苦,但是吴敬梓的内心还是十分愉快的。虽然餐桌上没有鲑鱼一类的海味,只有难以下咽的菜蔬——苜蓿,但父子俩甘之如饴,心境泰然。在这里,吴敬梓陪着“春夏教以诗书,秋冬教以羽籥”的嗣父,一起欣赏“鸟革翚飞,云蔓连阁”,“见横舍之既修,歌泮水而思乐”(吴敬梓《移家赋》)。
赣榆十年是吴敬梓体悟世态气象的十年。吴霖起到任之初,见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由3000亩,并变卖了在老家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重新修建康熙七年(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和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吴敬梓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同时他也目睹了父亲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这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体会。
赣榆十年是吴敬梓饱经人生变故的十年。18岁时,吴敬梓的岳父病故,其岳母为人懦弱,妻子的兄弟不善于持家,此时外人趁机侵凌,家产日削,境况越来越恶化,妻子受到打击很大,不久一病不起。22岁时,吴敬梓的嗣父吴霖起被罢官,次年病故。因为吴霖起没有亲生儿子,于是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要求,“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孤立无援的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人生的变故、科场的失意、封建家族的龌龊、士林官场的险恶,使吴敬梓的性格变得嫉恶如仇,他怀着“誓将去汝”的决心,移家金陵,于秦淮河畔“买数椽而居,遂有终焉之志。”
当代画家创作的吴敬梓像
赣榆十年是吴敬梓人生中汲取知识,确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观,以及初涉社会的最关键和最敏感时期。这期间,他从读书到中秀才,接触过多种多样的儒林人,懂得了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
《儒林外史》的创作最早发轫于他在赣榆的生活经历,《儒林外史》中诸如周进、杜少卿、牛布衣等角色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在赣榆期间所接触人物的影子。吴敬梓对于赣榆有着一种终身莫解的情结。赣榆的山川胜景,赣榆的风土人情,赣榆的方言俚语,无不给吴敬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为其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这些影响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体现。《儒林外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语言个性化、口语化和生活化,其中口语有一大部分都是赣榆的方言土语、谚语和歇后语。
吴敬梓个人的不幸,同时又是中国文坛的大幸。饱经风霜洗礼、看透世态炎凉的他,下定决心,在秦淮水亭里开始鸿篇巨制《儒林外史》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吴敬梓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们灵魂的扭曲。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其辛辣笔锋,给了封建社会以有力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儒林外史》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相继发端出诸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官场现形记》等一大批谴责小说,形成了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鲁迅称赞《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 上一篇:明初大理寺正严本生平考*
- 下一篇:郑和下西洋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