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张铭:建筑学家齐康的父亲齐兆昌,在日本刺刀下救护难民

2024-12-12    

1937年12月8日,国际委员会曾发布《告南京市民书》,“安全区四周插有白底红圈红十字的旗子作为醒目的标志,英美法等多个国家的国旗也插满了周围和屋顶上,到处都贴有布告。”根据记载,安全区正式开放,最高时约有25万难民涌入,区内共设25个难民收容所,其中与金大相关的有金陵大学蚕厂、金陵大学图书馆、农科作物系、金陵大学(宿舍)和金陵大学附中。


IMG_256

金陵大学收容所纪念碑


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建筑师出身的金陵大学教授齐兆昌的动人事迹。谈到齐兆昌,或者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其实齐兆昌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齐康的父亲。不仅如此,抗战前,他为金大建校舍;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任金陵大学(宿舍)难民收容所所长,护校产、保护和救助了一批南京的平民难民;南京沦陷后,他也与陈嵘等同仁,利用金大和金大附中校舍办学校、续文脉。


IMG_257

齐兆昌(1880-1955)


齐兆昌,祖籍浙江杭州。祖上齐召南在雍正乾隆年间曾先后做过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并曾为雍正六皇子弘瞻的师傅。乾隆三十三年,因其兄犯文字狱,齐召南受连坐,被判革职流放,家产充公。后乾隆念其有功,免去其流放之苦,并返还家产的三成,遣回原籍。到其祖父时,由于家族内部的矛盾,遂举家迁往杭州,祖父成了刻瓷工人,祖母则靠帮人洗衣服为生。


由于家境的衰落,齐兆昌无奈被教会收养。不过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他考取了教会之江大学,毕业后又赴美继续深造,就读于北俄亥俄大学土木工程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出于感恩和宗教的信仰,他立誓终生为教会服务,回国后遂就职于教会金陵大学,历任校务委员、工程处兼校产管理处主任,并负责南京城内所有教会学校房屋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IMG_259


钻研建筑,参与设计和监造金大多座建筑


由于和南京地区的基督教会组织联系紧密,齐兆昌承担着南京城内众多教会房产的设计、修缮和维护工作。


1920年代金陵大学正逢建设的高潮,经考据,齐兆昌为金陵大学设计和监造的主要项目包括:金陵大学北大楼、西大楼、东大楼、礼拜堂和宿舍(1917~1926年,中方监理工程师,陈明记营造厂);金陵大学小礼拜堂(1923,陈明记营造厂);金陵大学农学院蚕桑系;金陵大学大门(1930年);金陵大学体育馆;金陵大学旗杆(1935年);金陵大学图书馆书库(1936年)。


IMG_260


金陵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者是美国芝加哥的帕金斯·菲洛斯·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具体包括校园总体规划和主体建筑群中的北大楼、东西大楼、大礼堂、四幢宿舍的设计。为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美方聘请中美各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美国代表为工程师司迈尔。齐兆昌时任金陵大学工务处主任,负责学校建设的各项事宜,自无旁贷,担任起中方的项目主管。


IMG_261

金陵大学北大楼


校方明确要求“建筑式样必须以中国传统为主”,因此金陵大学建筑群是早期融入西方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群,建筑造型和装饰为中式,材料和构架为西式,建筑材料除屋顶瓦和基本土木外,大多由美国进口。1918年最早的礼拜堂动工开始,到1926年主体建筑群竣工,这组金陵大学建筑群在中美双方监理工程师和中国工匠的努力下,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北方官式形态和西方建造体系结合起来,对转型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具有启迪意义。迄今作为南京大学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目前该组建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IMG_262

1940年代金陵大学校门,齐兆昌设计


保留下来的建筑物中,小礼拜堂殊为别致。这是一幢歇山顶的中式单层建筑,上覆灰色筒瓦,状似南方小庙,平面则依据基督教堂的长方形制,每逢周末教会工作人员就到这里从事宗教活动。小礼堂精巧灵秀,有中国南方建筑的韵味。原堂前同时建一钟亭。钟亭毁于战火,铜钟遗失,现已重修。


IMG_263

金陵大学小礼拜堂,建于1923年,齐兆昌设计


由于和南京地区的基督教会组织联系紧密,齐兆昌承担着南京城内众多教会房产的设计、修缮和维护工作。除金陵大学的基建工程外,还有金陵女子大学、基督中学(即中华中学)、圣保罗教堂、金陵神学院、明德女中等,也包括南京周边地区的教会建筑,如安徽滁县基督教堂和教士宿舍等。


IMG_264

金陵女子大学


师生众筹,铸钢质旗杆彰显不屈风骨


齐兆昌不光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基督徒建筑师,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民族危难之时体现出高尚的品格和气节,在民国南京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金陵大学校史上,曾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城的“旗杆事件”。1934年底,紧邻金陵大学的日本总领事馆挑衅,在鼓楼百步坡竖立了一根与金陵大学北大楼等高的钢骨水泥旗杆,每日升挂“太阳旗”。金大师生入门翘首,无不“触目刺心,忿而共慨”。


IMG_265

金陵大学校园内竖起的高旗杆(来源: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10月初,学生朱恕、郑槐等30余人联名拟就《从速竖立旗杆启事》,在《金陵大学校刊》上发表,要竖立一根高出北大楼的旗杆,以示中国人民不可侮的精神。倡议一发出,立即得到广大师生的响应,他们组织募捐集资,短期内就募集到大洋680多块。


华人校长陈裕光积极支持这一行动,在广大师生的支持下,由齐兆昌设计,于大礼堂南侧修建了一座钢管式新旗杆,1935年8月落成,高出日本领事馆的旗杆10尺,质量与外观都胜日本旗杆一筹,以镇其邪、挫其锐、克其霸,以示中国人民不可欺侮的爱国热情。


IMG_266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纛坪”小广场矗立的旗杆


自此,学校规定:每日上午6时15分、下午5时举行升旗,降旗仪式,全体师生于所在地点一闻号音,即需中止一切活动,自动立正,目送国旗升降。


“升旗那天,看着国旗缓缓升空,学生们振臂高呼,就连当时作为小学生的我也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这浓厚的爱国情绪,让不谙世事的我也深受感染。” 齐兆昌儿子齐康曾回忆说。


IMG_267

大旗杆边石碑上的《大纛坪碑记》,铭刻了这个事件的始末


1964年5月,南京大学(院系调整时由四牌楼校园迁至天津路金大校园)因需在旗杆竖立处建造教学楼,遂将旗杆迁立大操场南侧 “大纛坪”的小广场,并镌文于旗杆基座,以作永久纪念。


面对屠刀,设立难民收容所舍命守护同胞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南京遭受到空前浩劫!


在此之前,金陵大学被迫西迁,为保护学校资产,齐兆昌先生毅然和其他30多名中西籍教职员一齐留守南京。当时,留守南京的西方人士发起组织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立安全区,并利用金大校园设立了难民收容所,齐兆昌担任金陵大学(宿舍)难民收容所所长,该校共收容了近3万名难民。


IMG_268

安全区内的难民收容所。金大难民收容所的所长是齐兆昌


但虽处于安全区内,日军仍成群结队地挺着枪剌冲进金大收容所,搜捕藏匿于难民中的中国军人、警察,抓到后便拖出人群殴打,然后五花大绑地押走,有反抗的则被当场刺死或开枪打死。即使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命运也同样悲惨!每晚都有日本兵冲进金大收容所,他们不是把妇女拖走强奸,就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包括当着亲属的面,发泄他们罪恶的欲望。至于校内的房屋及商店,则没有—家没被抢掠过,抢过后还往往用化学药物纵火焚烧。


IMG_269

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大学校园内的难民


为了抗议日军的种种暴行,贝德士根据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的建议,单独用文字稿,几乎每天向日本大使馆提出一份报告,反映日军在安全区内最大的收容所金陵大学里的犯罪事实。这些犯罪事实包括:日军一般官兵非法进入金陵大学1720次,为进行强制劳动而强行拉走647人,凌辱妇女290人,以及60余起杀伤事件。


IMG_270

拉贝


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是身为金大难民收容所所长的齐兆昌本人也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一次,当他在收容所外巡查时,被日军发现,并准备用刺刀刺死他,幸好美国人里格斯(Riggs)就在附近,赶忙跑过来声称他是自己的苦力,齐先生才保住了性命。由于害怕,当晚他甚至不敢回家,只好到平仓巷3号西方人士集中居住的住宅的简易床上过了一夜。


但即使面对如此的危险,齐兆昌先生还是和其他留守职员担负起了照顾收容所内难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当时,到难民区来的难民很多,金大将北大楼、西大楼、东大楼、新科学馆、学生宿舍、体育馆,以及新建成的图书馆等,全部腾出来收容难民。所有的床、桌椅等全部拆除,以便容纳更多的人。但难民实在太多,短时间内就全部挤满了,后来的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搭建草席棚或帐篷居住。而且当时南京的水电已全部停止,为了供应难民吃水,收容所还将以前所有的自流井都用来取水。国际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对金大难民收容所的情况也有类似的描述:“楼内肮脏拥挤,卫生设施很差”,“许多难民生活在遍布整个辖区的草席棚和帐篷里。”


IMG_271

金陵大学的大门与西大楼


1937年12月下旬,齐兆昌向安全区汇报他的收容所所收难民,列出一个名单,包括金陵大学的仆人,人数达1万多人。到了次年1月上旬,人数有所减少,但仍有7000人之多,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


IMG_272

金大收容所里的儿童


“每人一碗,大人一大碗,小孩一小碗。”难民们除可以领到收容所分发的一定数量的大米外,每天还可以两次到红卍字会设在金大的粥厂购买米粥。除食物外,国际委员会还提供棉花和布,供难民做被子用。此外,还发放了相当数量的救济基金。


同时,金大收容所还雇用了一些难民协助工作,并组织有技能的难民进行生产,如春耕、织布、被褥衣物的准备等,以此作为工作救济来帮助难民。


学以致用,齐兆昌成立“难民自修团”义务授课


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除一般难民外,居住在其中的“还有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和学生(包括各高校留守人员1000多人,南京中小学生5 万人中来不及逃走的数千人,上海和沪宁线各校师生尤其是教会学校师生数千人)”,以及从金女大转来的数百名女性难民。


IMG_273

金大校园内的难民


随着日军政策的改变和伪维新政府南京市政公署的成立,金大难民收容所在1938年5月底被迫关闭。其中,美籍教授或回国,或前往西迁成都的金大继续教书。


南京沦陷后,金陵烽火弥漫,百业凋敝,学校停办,无数青少年流离失所,无书可读。为了保护金大校园,让失学青少年继续学习,为了维持留守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的生计。陈嵘与贝德士等同日方交涉,利用金大校舍办中学。


IMG_274

校园中的难民和儿童


1938年汪伪政权在南京金陵大学内设立“临时大学”,在金陵中学内设立“临时中学”。


IMG_275

1938年5月4日,南京难民区国际救济委员会委员暨金中难民收容所全体职员在干河沿金中小礼堂前合影。前排左3徐淑珍、4徐淑德、6姜正云(金中难民所所长)、7约翰·马吉(南京国际红十字会会长,被誉为美国英雄,南京十二中创办人)、9金大教授贝德士、10金大教授史迈士、11徐传音先生


此外,金大收容所还并为难民们开设了四门指导课——在农业专修科学校办了一所小学,在蚕厂大楼办了一所农民学校,在北大楼办了汉语、英语、日语和数学课程班,还在鼓楼教堂为老年人办了识字学校,由金大的留守职员和有文化的难民担任教师。


IMG_276

1938年金陵中学内“临时中学”筹备委员会学生登记处招牌


当局势稍稍平稳后,齐兆昌和陈嵘等人在金陵大学北大楼举办了“金大难民自修团”,组织难民上课。齐康在《齐康传》回忆父亲的篇章中记载,金大难民自修团授课内容包括体育、算术、日语、英语、国语、音乐、《圣经》等。有的教师授课是拿报酬的,而齐兆昌则是义务授课,分文不取。


IMG_277


陈嵘教授,留日博士,金陵大学森林系主任,南京沦陷期间受命留守金大, 后来实际上成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方负责人,曾数次冒死出入日军司令部,忍辱负重与日方交涉谈判。他和齐兆昌等人一起,为保护校产、救助难民、兴办教育做出极大贡献。


1939年秋季,金陵大学校友刘宗基、庄允和、王文湛等人在“金陵大学留京护校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办“金陵补习学校”。校址设在金陵大学。


1940年2月29日《申报》刊登的教育新闻《西迁后金陵大学近况》写道:“南京该校办事处留守各中西教授,自前冬从事难民救济工作,去秋更先后开办金陵补习学校及工读学校、鼓楼医院之难民治疗及救急等工作,自前年迁校以至目前,曾未停止其医药上之服务工作。该校一十八年秋季开学,共录新生二百零六人,新旧生计五百七十八人,文理农三院共设学程一九六,教职员二七三人”。


IMG_278


1940年下半年,“金陵补习学校”改名为鼓楼中学,仍由美国教会主办,贝德士任名誉校长,陈嵘为校长,刘宗基为教务主任,庄允和为训育主任,齐兆昌为总务主任,教员十多人,均为金陵大学校友。学校虽属草创,但其学习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所以很受社会重视。学校全面设置普通高中课程,于1940年春正式招生,由于教学秩序正常,社会名声较好,学生200余人,其中有少数是从外地来的寄宿生。从初一到高二,共分五个年级。1941年,学生增至300人。


忍辱负重,建立同伦中学保留金陵学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京城内形势更加恶劣。1942年8月,伪中央大学接收金陵大学,贝茨等外籍人士纷纷撤离南京,齐兆昌等人的处境也就更加艰难了。“鼓楼中学”失去办学基地,他与陈嵘不得不把鼓楼中学迁往金陵中学校址,更名为私立同伦中学,齐兆昌任教务主任。办学目的是使沦陷区的失学青年有书可读,也解决了金陵大学与金陵中学部分留校教职员的生计,事实上也维系了金陵中学的学脉。


IMG_279

抗战时期金陵中学旧影


IMG_2801943年,同伦中学学生在金陵中学东课楼教室学习


同伦中学在金中开学上课,学校秩序井然,校产严加管理,对金中校产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同伦中学迁到金中以来,只开放东课堂二、三楼的部分教室和实验室、口字楼学生宿舍和钟楼办公室。其他如图书馆、体育馆、西课堂,都封闭不用,使金中校产少受一些损失和破坏。由于陈嵘、齐兆昌及其他留守人员的苦心维持,克尽厥职,南京干河沿校产,得以幸存,且完好无损。


IMG_281

1945年1月《申报》上的南京同伦中学招生广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陈嵘校长立即向南京市政府社会局提交了《呈为呈报复校经过仰祈准予备案》,提出“兹以胜利实现,理应仍复原称私立金陵中学”的申请。同伦中学得以立即恢复原名“私立金陵中学”,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喜庆胜利。


齐康在书中讲述道,就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齐兆昌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终于熬到了抗战胜利的那天。当金陵大学回迁,师生们返回校园时,发现齐兆昌已将金陵大学所有的校舍包括家属住宅修整一新,笑眯眯地迎接大家回家了。


IMG_282


1948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齐兆昌、陈嵘等人“胜利勋章”,表彰他们在抗战期间的功绩


1948年元旦,国民政府为表彰贝茨、史迈士、林查理3位在南京沦陷期间“不畏艰难,留居南京,举办难民安全区,救助难民,厥绩至伟”特各授予“景星勋章”一枚;授予齐兆昌、陈嵘等人“胜利勋章”,表彰他们在抗战期间的功绩。


言传身教,儿子齐康主持设计纪念馆


在齐兆昌的影响下,子女们先后走上了工程技术之路。大儿子曾任美国艾奥瓦州桥梁总工程师,小儿子齐康继承父亲衣钵,成为当代著名建筑家和建筑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IMG_283

齐兆昌一家合影(右排左二为齐兆昌,前排右一为齐康)


齐兆昌的义举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齐康院士,他主持设计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和二期工程,堪称当代中国建筑的杰作,并长期义务担任纪念馆后期维护、改造等工作的顾问。


IMG_284

齐康院士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部分系科组成新的南京大学,齐兆昌也就随入南京大学,任工务科主任。


IMG_285

2009年,齐康获纪念馆特别贡献奖


1956年,齐先生因患癌症,住进了鼓楼医院,但就在他住院期间,每当病势稍轻的时候,他还是支撑着身体到学校里来看看。当听到学校的钟声敲得太急太响时,他对去看他们的同志说:“打钟时,开始不要太急太响,不然会把钟敲坏的,最好是先缓后急,逐渐加重。”他就是这样心里时时刻刻惦念着学校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最终,他由于癌细胞转移,不幸逝世。


IMG_286



参考文献:

[1]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汪晓茜,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赖德霖,近代哲匠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叶兆言,卢海鸣,韩文宁,老照片·南京旧影[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5] 汪晓茜,历史补遗:民国南京教会建筑师齐兆昌,

[6]汪晓茜,南方建筑[M]:南京大屠杀避难所守护者——建筑大师齐兆昌 | 齐康先生访谈录。

[7]张铭,金陵中学校中纲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张铭

IMG_287

张铭,男,1964年生,江苏丹阳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金陵中学历史教师。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学高级老师,江苏省第二批“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从教38多年,教学之余,关注校史和校友会工作,校史文章数十篇,著述有:《钟楼记忆——文化、校园、人物》《金陵中学校史纲要》《金陵中学师生抗战史话》等,参加南京市档案馆编辑《南京近代教育档案——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