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籍剧作家陈白尘:狱中创作的传奇经历
九十年前,在镇江县监狱里,一名年轻的“囚徒”在赌徒、土匪们的喧嚷声中,盘腿坐在自己简陋的铺上,背靠着一根爬满臭虫的木柱,在用被子叠成的‘写字台’上奋笔疾书。短短不到两年里,他笔耕不辍,写出了50万余字的小说、剧本发表在“左联”编辑的文学刊物上,成为文坛上的一颗闪耀的“新星”。他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江苏籍剧作家陈白尘。
陈白尘(1908年3月—1994年5月),原名陈征鸿、陈曾鸿,又名陈斐,笔名墨沙、江浩等。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曾参加南国、摩登等剧社。之后,他回到家乡投身革命,1932年7月任共青团淮盐特委秘书,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镇江县监狱。1935年出狱后,他奔赴上海专注文学创作。抗战开始后,他辗转各地坚守进步戏剧阵地,佳作频出,其代表作《岁寒图》《升官图》等广受赞誉。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创作电影剧本《宋景诗》和《鲁迅传》等。他还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78年后,受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导建立戏剧影视研究所,这是国内首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为国家培育众多戏剧人才。
因何罪名遭国民党当局判刑?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漂泊多年的陈白尘回到家乡淮阴,满腔热忱地宣传抗日主张。3月21日,经过共青团淮盐特委书记宋振鼎引荐,他加入“反帝大同盟”,并任淮阴分盟负责人。因其工作表现突出,不久后加入共青团,任团特委秘书,在团特委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9月15日,厄运降临,交通员葛玉清被捕叛变,敌人如恶狼般搜查团特委机关,宋振鼎、陈白尘(当时化名陈斐)等6人被捕。11月,陈白尘等被押解到镇江,交由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审判。
由于军法会审处是临时机构,自身并无监所,从各县押解到镇江的人,一律关押在镇江县监狱。会审处审判全然不按法律程序,各县抓人后,惯用酷刑逼供,制造假证,拼凑卷宗,再将被捕之人与卷宗一并送交会审处。会审处根据各县送来的材料,既不开庭审问,也不允许“人犯”答辩和核对事实,更不公开“审判”。约在1933年2月,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依据《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1931年1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判处陈白尘(陈斐)有期徒刑五年,他自此被囚禁于镇江县监狱。
狱中怎样创作?
判刑入狱后,陈白尘想起南国艺术学院的老同学赵铭彝曾代表摩登社参加过“左翼剧联”,设法与赵铭彝取得联系。赵铭彝在通信中问陈白尘:“你的笔难道生锈了吗?”这一问如醍醐灌顶,陈白尘惊觉自己已有四年多未曾写作,当即决定在狱中重拾笔杆,开启创作之路。后来陈白尘回忆狱中经历时感慨:“由于身陷囹圄,失却了自由,可又不甘心于离开革命,才又重新提笔,秘密地向左翼刊物投稿,我的写作生活这才算真正地开始”。
在镇江县监狱5号监舍昏暗的灯光下,陈白尘面前是用被子叠成的“写字台”,由于台面太软,他只好用稀饭汤权充浆糊,把废报纸层层地粘起来,做成了一个垫板。炎热的夏季,狱内又闷又热,如蒸笼一般,无论是墨水还是墨汁,字迹写上去后立即便被汗水浸湿,陈白尘便改用铅笔书写,就这样艰难地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同室的犯人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主动为他放哨掩护,让这星星之火得以在黑暗中延续。
陈白尘入狱前专长于写“独幕剧”,在狱中,他创作的首部独幕剧是《街头夜景》,写好后花了两个大洋,买通了一个姓张的看守,让其将作品寄给赵铭彝,发表于《现代》1934年3月第4卷第5期。他又创作《虞姬》,发表于《文学》1933年9月第1卷第3号。《虞姬》发表后获得了50元的稿费,他利用这个钱买通了监狱看守,加上入狱前曾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宣传部的同事王进珊的“周旋”,陈白尘得以从普通号房调入“甲子号”,每天为不识字的准文盲看守填写《四程日报簿》,劳动量大幅减轻,为他赢得更多创作时间与便利条件。
按照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司法部颁发的《监狱规则》的规定,囚犯每月仅能收发书信一次,且“只能与其家族人发收书信”“往来书信由监狱长官检阅之,如认为有通谋作弊或妨碍监狱纪律时,得不许其发受”。寄往监狱外的书信必须加盖“审查讫”印章方可寄出,陈白尘偷偷购置一批白信封,趁看守主任不在,都盖上了“审查讫”的图章以备后用。凭借这般机智之举,他的作品穿越监狱高墙,飞向狱外广阔天地。
监狱题材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陈白尘原来居住的5号监舍的隔壁,是一间专门关押病犯的监牢,叫作“癸字号”。由于监狱根本没有医疗条件,病号们大多是活着进去,死着出来,成了真正的“鬼字号”。陈白尘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以《癸字号》为题写了一出独幕剧,揭露了这间牢狱的黑幕。该剧发表在《中华月报》1933年10月第1卷第8期,作者署名是“白尘”。未曾料到,好友阎折梧粗心大意,竟将刊发《癸字号》的样刊寄到了镇江县监狱。
因为镇江县监狱确实有个“癸字号”,看守主任问“这个陈白尘是谁?”,陈白尘咬紧牙关说“不知道”。看守主任说“你以后自己当心啊,这种事要认真起来,要加钉双镣的。”
陈白尘在镇江县监狱关押期间,除发表监狱题材独幕剧《癸字号》独幕剧以外,还有《大风雨之夜》(发表于《文学》1934年2月第2卷第2号)和小说《小魏的江山》(发表于《文季月刊》1936年11月第1卷第6期)等。这个阶段,陈白尘共写出文学作品50余万字,大部分取材于黑暗的镇江县监狱现实,包括独幕剧、小说、散文等,是名副其实的“监狱里走出的作家”。陈白尘的女儿陈虹在《陈白尘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一书中评价这些作品“是地地道道的‘监狱文学’,是地地道道的‘囚徒作品’”。
1936年10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陈白尘的狱中短篇小说集《曼陀罗集》,收录狱中创作的《父子俩》《春》《解决》《暮》等作品;1937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陈白尘的短篇小说集《小魏的江山》,收录《鬼门关》《最后的晚餐》《打靶》《小魏的江山》等作品。其中《小魏的江山》被茅盾编入《一九三六年最佳小说选》,被公认为陈白尘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依据1933年4月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反省院条例》规定,“犯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或前暂行反革命治罪法之罪,受刑之执行无期徒刑逾七年,有期徒刑逾三分之一而有悛悔实据者”,应送反省院。
1934年5月,陈白尘因刑期执行已满三分之一,被转送到位于苏州盘门的江苏反省院“反省”。江苏反省院是国民政府设置的一种特殊监狱,1930年5月在清末铜元局旧址(今盘门西大街62号)上筹建,1931年5月正式运作。反省院收押对象大多数是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目的而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在此期间,陈白尘创作被迫中断。直至1935年3月,他才获释离开江苏反省院。
新中国成立后,陈白尘当选为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主席,随后又被任命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市文联常务理事兼秘书长。1950年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陈白尘被点名进京参加电影剧本《宋景诗》的创作,且于次年随宋景诗历史调查组赴山东进行实地考察。其后撰写了40万字的史学著作《宋景诗历史调查记》,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而电影《宋景诗》亦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正面描写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影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52年,陈白尘被调任为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1953年又调至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先后任秘书长、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书记处书记等职;1957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文革”结束之后,陈白尘受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剧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及作协的名誉主席和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而且再一次进入了他创作的丰收期。在这段时间内,陈白尘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大型舞台剧及电影剧本《大风歌》、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和舞台剧《阿Q正传》;长篇回忆性散文《云梦断忆》《少年行》《漂泊年年》等等。其中舞台剧《大风歌》于国庆30周年献演中获创作一等奖;《阿Q正传》的舞台本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其电影参加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角逐,被誉为“中国电影未来的令人鼓舞的开端”;诸多的散文之作更是屡屡被译成英文、日文,获得了海外人士的青睐。
1994年5月28日凌晨,陈白尘逝世于家中,享年86岁。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8卷本300余万字的《陈白尘文集》。
参考资料
1周安华著:《陈白尘评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
2.胡星亮编:《陈白尘教授纪念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3.镇江市史志办公室编著:《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1卷[1919-1949]),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研究会编:《红十四军英烈》,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
杨木高,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原一级调研员,副研究员,监狱史学研究者。出版《中国女犯矫正制度研究》等专著5本,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80余篇,撰写学术随笔等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