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苏的九品芝麻官沈钟,在福建修志启智,改写荒城命运
清乾隆元年(1736)正月,新年的爆竹声尚未散去,一顶青布小轿已悄然驶离古田水口。轿中人身着素袍,眉眼间透着江南书生的儒雅气质,而他此行的目的地,便是闽东荒僻之地——屏南双溪。此地虽已设县治两年,却如被遗忘的角落,唯余空衙孤悬荒草,夜半墙外虎啸如泣,百姓不过四五十户,尽显萧索之态。
△ 屏南山高峻岭峰险
谁也未曾料到,这位书生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让此地脱胎换骨:城垣巍然,街巷纵横,商贾云集,书声琅琅。百姓感其恩德,尊其为“开县县令”,他更是以一册《屏南县志》将修志之风深植闽东,自此文脉绵延不绝。他,就是武进人——沈钟。
书生赴任 从江南水乡到闽东荒城
△ 沈钟
沈钟,号鹿坪,生卒年不详。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于武进乡试考中举人。乾隆元年,由福建清流县调至屏南县任知县。彼时的屏南县,“百姓未识有官长,与生苗无异”“地广林深,最易存奸”“屏地素无医药,民间遇有疾病,但伏枕无措”……到来之后,他才知道这一偏远之地绝非仅是贫困,堆积如山的问题纷沓而来,必须一一解决。
△ 双溪城图
面对危局,沈钟掷地有声:“食皇禄,忠皇事!”他一边安抚人心,一边率众开荒建城。建设资金不足,他四处奔走,发动县域乡绅慷慨捐助;为确保工程质量,他每日亲临施工现场监督,有时甚至直接住在工地。在沈钟的不懈努力下,城垣、衙置及馆、库、庙、阁等20多项工程不断竣工。建设过程中,城内坟墓需全部搬迁,对于无主坟,沈钟发动乡绅在北门和东门外各建义冢一处。这一善举暖了屏南百姓的心,后人称颂:“泽及枯骨,圣王之政!”县城初成后,沈钟用心图谋发展,广纳四方商贾和居民。正如他在《治屏管见》中所写:“新县之民与旧县不同,当每事开诚布公,俾从有翕然从风之意,方可从容就理。”不久后,屏南县驻地双溪城屋舍鳞次栉比,街衢纵横,往昔的荒芜渐渐被繁华取代,有了县城应有的气象。
屏南县虽于雍正十二年(1734)就从古田县析出,此前也有过两任县令,但他们均以古田县令身份兼任。百姓们感念沈钟功德,有意忽略前两任知县,尊奉他为“开县县令”。故《屏南县志》记载“分县当以乾隆元年为始,知县沈钟为第一任也。”此后的两百多年间,沈钟在屏南百姓心中的地位从未动摇。
以农为本 让“冬眠”的山民动起来
沈钟到任后,深入民间,勘察地理,体察民情,发现这里地未尽其材,百姓不尽其勤。故恩威并施,采取多种举措经营治理,在地方发展上成效卓著。
△ 屏南梯田
其治县的一大功绩,便是传授百姓耕种纺织的方法,推动农业发展,改善民生。如蓄水灌田,教以蓄泄之法,让每块丘田都能被灌溉;种植作物,因地制宜种植杂粮、麦等。除了倡导种植水稻,沈钟还鼓励百姓种植茶树、青靛、苎、麻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
为以身作则,每年春耕时期,沈钟都会前往县城东门二里许的桥边田野,亲自扶犁耕作,这座桥也因此被命名为“劝农桥”。“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太平乐事原多象,墅老休夸长吏清。”这首《春日东郊劝农》,便是他劝农勤耕的生动写照。
在沈钟的倡导下,屏南不仅农业蓬勃发展,家畜圈养和纺织业也逐渐兴起。他倡导将毛猪由放养改为圈养,以便囤积猪粪肥田,并鼓励百姓垦荒,承诺垦荒者三年内免征赋税。在他的鼓励下,不少家庭妇女学习纺织,将织成的夏布让男人挑到邻县古田、宁德等地交换棉布。
△ 屏南双溪古镇
沈钟还主持兴修县治近郊的两条灌溉水渠,修辟了县城双溪至龙溪、甘棠至梅花地的道路,打通屏南与古田的咽喉。此外,为解决山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他研药制丹,施赠百姓以疗疾苦。
历经数代发展,山民口中传唱起“养猪过大年,养鸭换油盐”的俚语,穷山恶水之地渐成丰收富饶之土。
文教兴县 弦歌不辍,志载千秋
传统社会中,科举考试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功名是衡量地位的主要标准。未分县时,屏南民众受地理环境制约,难与古田籍学子竞争,科考之路极为艰难。分县之后,屏南士子摆脱跋涉之苦,却又因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陷入困境。之前的主事者鉴于本地读书人较少,故将古田生员分拨一半附寄屏南,屏南民众对此深感不平,彼此矛盾渐渐激化,遂爆发“争籍案”。
△ 双溪文庙
而屏南文运的兴起,也正是从沈钟解决此问题开始。沈钟深知,屏南初设,通考对本地学子确实不公,古田生童占屏南名额也不合理。他一边安抚百姓,一边迅速具文呈报府、省。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批复,两县各设考场,这场纷争得以平息,屏南学子得以公平应试。此后三载,26名童生考取秀才,文风渐炽。
沈钟对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中。甫一到任,便着手筹建义学,聘请名师授课,每月他都亲自出题分发给各地生童,待试卷汇缴评定后,再让生童领回阅读;为推动地方文教发展,他还捐出五百余两俸禄,用于兴建义学和文昌帝庙。屏南百姓感恩不已,为他树立《大恩主沈公鼎建义学功德碑记》,称赞他“以振兴文教为念,首杜冒籍,详分‘屏’‘寄’字号,岁科两试,入胶庠者若而人,皆公之赐也。”
而他最倾注心血者,莫过于编修《屏南县志》。沈钟认为:“邑有志,犹国之有史,家之有乘也。”为修这部县志,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精心拟就纲目,订成印簿散发各乡,并指定专人负责填注,广搜博采。资料汇齐后,他却因城垣工程一事被诬陷,仓促革职为民,调省城审讯近一年。
但挫折并未动摇沈钟为屏南修志的执念。一年后,他沉冤得雪回到屏南,虽生活拮据,却日夜钻研,对资料条分缕析、仔细校对,最终完成了八卷本的《屏南县志》。这部“屏南首志”,不仅参考了万历《古田县志》与崇祯《玉田志略》中有关屏南设县前的情况,更融入了他对屏南民生的深刻洞察,被后世奉为经典。
△ 奉祀沈钟的屏南城隍庙
县志修成后,他说:“志书修成,可告慰自己,亦无愧地方”,随即悄然离开了屏南。士绅赞其廉介自持、明于政治,主动将其编修的《屏南县志》付于刊印;百姓奉其为屏南拓主,塑其像于城隍庙,岁岁祭祀;民国版《屏南县志》更誉之曰:“然公虽去,其功业可垂青史,心事可质鬼神。”
后记:志火长明
沈钟离开屏南后,辗转于福建闽清、安溪等地,参与编修过乾隆版《闽清县志》《安溪县志》等志书,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修成的《安溪县志》中,沈钟更是主纂之一。据传,本志的主修、时任安溪知县的庄成是沈钟的武进同乡。
一部县志,不仅是山川城池的注脚,更是一方文化的载体。沈钟以书生之志、廉吏之骨,在闽东群山中播下修志火种。今日翻开《屏南县志》,泛黄纸页间,依稀可见他月下校勘的背影,听见那句“春风弦诵夜如年”的期许。
或许,真正的“修志”,从来不只是笔墨之事,而是以心为火,照亮历史的长夜。
资料来源:《区划调整与文化变迁——以清代屏南建县为例》、“闽南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来源:武进印记,武进区地方志办公室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WeYYYLqT5QEQ_8c4QrLXg
- 上一篇:江苏籍剧作家陈白尘:狱中创作的传奇经历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