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华:秦观家族与寄畅园
一代词宗秦少游,风流倜傥,惊艳千年。无锡寄畅园,古朴幽雅,呈现明清胜景,享誉大江南北。
殊不知,寄畅园竟是秦观后裔始建,并传承了五百年的秦氏私家园林。
寄畅园的历史记录了秦氏家族的悲惨经历,它的璀璨夺目,也彰显了秦观后代的不凡风采。
一、秦少游:北宋婉约词宗
秦观,字少游,北宋婉约词宗,著名文学家,故里扬州高邮。
秦观出身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但直到37岁,第三次应举才中进士。入仕后,又沦为朝廷党争的牺牲品。为官仅十年,倒有六年被不停地贬谪,受尽了屈辱和磨难。直到去世当年,才逢大赦解脱。
在我国宋代这个文化繁荣、诗词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词人,秦观以情深辞华而著称。如《临江仙·髻子偎人娇不整》是写他与妻子惜别的词,结尾“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情至意尽。夕阳下,江水一片嫣红,和妻子留在秦观袖子上的泪痕一样的红,仿佛整个江水都是泪水,都在为这场分别哭泣,只有滔滔的江水才够倾诉这难舍难分的心情。《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是描写他与恩师苏轼劫后相遇的词,字字血泪,句句悲情。“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无限的痛苦,于无声处,酒一定要慢慢地喝,喝完了就要分离了,也许永别了,就多些共处的时光吧!看着恩师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烟海中,只剩下晚霞一片。哀伤、绝望之情,催人泪下。
秦观的词,不仅情深,而且讲究结构,文辞精工。《千秋岁·水边沙外》一波三折,最后落在绝望的心情上。这首词,以春光明媚开篇,而大好春光里,显现的却是作者受贬谪;要离故人远去了,但“人不见”,并没有人来送行,备受冷落;过片,又回忆以往友人欢聚的场景,可“今谁在”,故友都不知去向了。结尾“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古名句,横空出世!春天远去了,再也没有了。漫天的落花像大海一样,哀愁也像大海那样深。
秦观一生,存词近百首,无数名篇佳句。《八六子·倚危亭》里“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格调高雅;《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生动传达出即使春天的江水都是眼泪,也带不走我的怨愁;而《好事近·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描绘出春天的盎然生机,紧接着“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展现出词人宁愿醉入梦乡,忘却这人间的一切,尽显悲苦心境。他的词境高雅优美,情景交融,开篇常写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结尾则寄情崇山峻岭、江河湖海,全词意境开阔、寓意高远。如《踏莎行·郴州旅舍》《虞美人·高城望断尘如雾》《满庭芳·山抹微云》《鹊桥仙·纤云弄巧》等皆为典范。
秦观是苏轼最得意的弟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初见秦观时,浏览秦观呈予的词稿就惊为天人。后来,当苏轼读到文友莫沔转达的秦观遗词《好事近·梦中作》时,不禁悲从中来,两人痛哭流涕,苏轼哀呼:“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鲜为人知的是,秦观不仅是婉约词宗,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他的主要作品结集《淮海集》40卷,后集6卷,《长短句》(词)3卷,其中词近百首,诗300余首,散文50篇。他的散文包括《进策》30篇,主要涉及治术、军事、财政、人才、官制、治安等方面;《进论》20篇,主要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论。秦观的散文长于议论,紧扣社会现实,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因祖父和父亲都是军人,秦观少年时就爱看兵书,研习了《孙子兵法》方面的军事论著,有不少打仗的计策。宋代诗人黄庭坚赞其:“东南淮海唯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
二、寄畅园:秦氏兴衰的见证
追述历史,自秦观之子秦湛在常州为官,秦氏家族便开始在无锡地区繁衍生息。根据集居地的不同,有“河上秦”和“西关秦”两大支系。
秦氏家族要求子孙走读书、应考、入仕的道路。明清两代,秦氏中进士34人,中举人77人,在这34名进士中,有13人入翰林院任职,有3人位列一甲第三名。
寄畅园是秦氏家族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承载着秦家五百年的悲欢历程。当秦氏后代在官场上失意、落魄的时候,就会回到寄畅园,舔血疗伤,寄情山水,堪称他们梦想的“桃花源”。
秦金是寄畅园的创建人。他是秦观的十八代孙,27岁中进士,历任南京礼、户、工、兵部尚书。他文武兼备,功绩累累。但只因在“大礼议”中触怒了嘉靖皇帝,便被迫辞职,回到无锡。嘉靖六年(1527),他在惠山东麓买下两间僧舍,改建为别墅,取名“凤谷行窝”,此即为寄畅园的前身,秦金亦是寄畅园的第一代园主。
第二代园主是秦瀚、秦梁父子。秦梁是秦观的二十代孙,官至江西布政使。嘉靖三十九年(1560),他们在“凤谷行窝”凿池叠山,进行了扩建修治,改园名为“凤谷山庄”。
第三代园主秦燿是秦观的二十一代孙,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 官至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由于受到株连和诬陷,万历十九年(1591)奉旨解职回籍。回到无锡后,他将抑郁不平的情怀寄于山水之间,潜心治园。浚池塘、兴土木、植花草、堆假山,历时8年完工,建成园景20处。并根据王羲之《答许椽》的旨趣和意境“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改“凤谷山庄”为“寄畅园”。
康熙初年,秦燿的曾孙(秦观的二十四代孙)秦德藻请当时的叠石巨师改建了寄畅园,使园景更为丰富,寄畅园因此誉满大江南北。
康熙帝第四次南巡,选中秦德藻的儿子秦道然,带回京城,做他第九子的老师。但随着雍正帝即位,第九子被贬、杀,秦道然受牵连遭革职、坐牢,寄畅园被充公。
直到乾隆帝即位,秦道然的儿子秦蕙田殿试获探花,秦道然才获释,寄畅园得以发还。
此时的寄畅园已破败不堪。虽经秦德藻的另一孙子秦瑞熙出资修复,但后来还是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多次兵燹和日本侵略者的轰炸。
1952年,秦氏家族将寄畅园献给国家,经无锡市人民政府的修建,才恢复了寄畅园明清全盛时期的胜景。
三、秦氏遗风与寄畅园胜景
秦氏家族历经近五百年,创造出了一个璀璨夺目的寄畅园。
秦金购得的两间僧舍,辟为邸宅,看似简陋,其实是崇尚自然、追求隐逸,这也成为寄畅园造园的方向。
江南四大名园中,寄畅园占地最少,不足15亩。但站在园中,却能看到两三千米以外的惠山,还能看到锡山顶上的龙光塔,视野远远超过15亩。园林建筑一般都会采取各种借景手法,如通过修剪树木枝叶、堆土筑台、设计漏窗洞门来扩大园林的空间感,但能把远处的两座山“借”入园中,这就需要大智慧、大气魄了。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一般园林,都会堆砌假山,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寄畅园的假山很有特色,它采用本地的黄石叠砌,中段拢起,两头渐低,一头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一头衔接锡山,巧于因借,融入自然,真是别具匠心。又引入“天下第二泉”——惠山上若冰洞流出的泉水,泉水在涧里高低起伏,潺潺流淌,发出古代八种乐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声音,因而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八音涧”。这一景点,在园林中或许是独一无二的。园中心有一泓池水,即“锦汇漪”,池东有水榭,名“知鱼槛”,对岸有鹤步滩,北有“七星桥”“廊桥”,沿池由南向北,有长廊、郁盘亭、涵碧亭。锦汇漪好似一面镜子,山影、塔影、桥影、廊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云影、鸟影尽汇其中。站在最北的“嘉树堂”前,近景可看到锦汇漪中的蓝天碧水、缥缈倒影,中景可看到亭台楼榭、花草树木,远景则可看到名山名塔,真可谓集借景之大成者。
寄畅园不仅景色幽静雅致,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知鱼槛”粉壁上悬挂着刻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清水楠木屏。据说当年秦燿改建寄畅园后,常常在此静观,仰视山色,俯瞰游鱼,怡然自得。“含贞斋”是秦燿的读书房。“郁盘”廊内和“秉礼堂”等壁间上,镶嵌有《寄畅园法帖》的碑刻139方,内有秦氏始祖秦观和秦金、秦梁等的手迹以及陆游、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等名家的墨迹。在这里,宋明清的名贤学士、文人墨客、风流才子,穿越时空、群贤云集,彰显了寄畅园的高雅和文采。
北宋文豪秦观,以五十年的生命铸就千年不朽华章;江南名园寄畅园,承载秦氏家族五百年的匠心传承。前者是扬州的骄傲,后者乃无锡的珍贵文化瑰宝,两者双壁交辉,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永恒闪耀!
(作者简介:何秋华,江苏高邮中学、高邮市委党校退休教师、高级讲师,高邮市委党校原教育科长,扬州市劳动模范。)
栏目编辑:胡渝宁
- 上一篇:林则徐苏州治水写进历史高考题,他在江苏还有哪些功绩?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