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云:盐城现存最早县志背后:杨瑞云在水患疮痍中为这座城埋下文化根脉
440多年前的1579年,即明万历七年,盐城迎来了一位叫杨瑞云的知县。杨瑞云,字肖朝,号庐山,著名诗人。在盐城的6年多时间里,杨瑞云济灾民、兴水利、宽赋税、促生产,不仅爱民如子,还主修了现存最早《盐城县志》,留下许多惠及后人的业绩。
01
临危受命,洞察县情
杨瑞云到盐城时,县城东边紧邻黄海,水患频发。年久失修的范公堤难以抵御东边汹涌的海水,时常冲进人口聚集的县城,西部、北部夺淮的黄河又常常泛滥,使盐城县域成为泽国一片,居民四处逃散,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就在他到任的前两年(1577年),淮河水大溢,民庐漂没殆尽,百姓逃移者达三分之二。此前的四位盐城知县皆为举人出身,任职时间都很短暂,有的仅一年便匆匆离去。身为进士的杨瑞云,深受朝廷器重,决心在此干出一番事业。
明代盐城地图
他深知熟悉地方民情,寻找良策,治理水患是当务之急。而县志作为记载一地情况的百科全书,是了解县情民意最省时有效的途径,于是向主簿索要《盐城县志》。
彼时,盐城已经建县1700多年,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盐城应该有县志。然而事实却让他大感意外,当时并无县志留存,以前可能修过的版本已经散佚(编纂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两淮运司志》中有“见盐城志”字样,此“盐城志”若指《盐城县志》,则盐城的修志起始时间至少还应前移84年)。杨瑞云对此难以理解,盐城作为淮安府的大县,建县已久,却无县志作为资政辅治的参考,实在不应该。尽管此时他面临着百姓苦于洪水、流离他乡的烂摊子,但对志书的情怀和使命感在他心中埋下了修志的种子。
盐城往昔曾是人口繁盛的“剧邑”,民间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俗语。特别是明嘉靖年间人口增长了三分之一,十分殷实。但明隆庆三年(1569年)以来,洪水频仍,流民就食他郡,百堵皆空户,民生凋敝。当时督府潘季驯、凌云翼,先后平治黄河夺淮河的入海水道产生的水患,但效果并不理想,盐城的人口仍大幅减少。当时不少有识之士建议杨瑞云立刻修县志,杨瑞云虽觉得有理,但鉴于百姓正饱受水灾之苦,当务之急是安定民心,开展水利建设,争取朝廷支持,把各项事业理顺。
古代治水
02
力拒开闸,筑塞御潮
东面海潮侵袭是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据《【光绪】盐城县志》记载:万历年间“海潮大至,坏东门外石哒闸,居民溺死无算。(杨)瑞云言之巡盐御史姜璧题请筑塞。兴化被水当事者屡遣诸县令率丁夫开石哒口。杨瑞云以死拒之,卒不开。”杨瑞云为什么坚决不同意开石哒口闸,反而要筑塞石哒口闸,是因为石哒口闸在县城东门(朝阳门)外仅一里,离人口密集的县城太近,防止海潮侵害百姓;而地势更低洼的兴化县要开石哒口闸,让余水经盐城东归大海。这就使盐城、兴化两县为争客水流出而争讼不断。这在《【万历】兴化县新志》也有记载。
古代修筑海塘图
面对兴师动众前来开闸的兴化县令,杨瑞云恳切地说道:“盐城万民之命,昔悬于石哒口,今悬诸君。诸君如遂开,变(作者注:灾害)随手至矣。诸君何以谢盐城。”他随即拿起筷子在地上画图,解释说:“夫地形若釜(作者注:锅),兴化则釜腹也,盐地高如釜边。釜边即张其口,安能泄釜腹中水哉?”他坚持不让兴化余水走石哒口闸是有充分的道理的,因为这将导致海潮侵袭、海水涌入县城,危害更甚,且根本无法解决兴化的积水难题,历史上已有此类惨剧发生。最终,万历八年(1580年)巡盐御史姜璧权衡利弊后,同意立即筑塞石哒口,并命杨瑞云在石哒口南督建石哒闸,加固范公堤,初步解决了海潮侵袭盐城县城百姓和城内积水排泄的问题。
03
开浚射阳湖,惠及民生
西面射阳湖淤积的问题同样严峻,且与东面海潮侵袭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杨瑞云殚精竭虑,积极招抚百姓回乡,请求朝廷减免赋税,向外地借调粮食,流民才逐渐开始回到盐城。
《【道光】重修宝应县志》中的射阳湖
里下河地区河网原本密集,盐城县西南部的淮安和扬州十州县,如山阳县、宝应县、高邮县、兴化县甚至南边通(州)泰(州)等地的余水都流入射阳湖,然后排入大海。射阳湖水深而且面积大,本可容纳这些客水。但自嘉靖隆庆之后,因黄河泥沙汇入射阳湖,水道淤结堵塞,冬春季湖水干涸,运粮通商的船只无法通行,禾苗无法补水;夏秋季射阳湖不能容纳大水,洪水侵没民田,淹死人畜无数,成为附近州县的大患。射阳湖东面属于盐城县,即现今建湖县的西部区域,自然深受其害。加之建湖地域是苏北三大洼地之一(另两个是兴化、溱潼),处于里下河的下河地区,受害最重,人民苦不堪言。
杨瑞云深以为忧,深入射阳湖中勘察水情。万历八年(1580年)盐城县清沟镇义官李雯等建议开浚射阳湖,万历九年(1581年)杨瑞云上报都御史凌云翼,呈请疏浚射阳湖,并题请拨款白银3000两。凌云翼立即委派杨瑞云督工开浚。杨瑞云身先士卒,不顾严寒和酷暑,即便生病也毫不懈怠,带领民众清淤疏浚。历经8个月的努力,终于使上游客水能够迅速通过,“水始湍驶,驱海如箭”,由庙湾新丰市入海,上游各州县的客水有了归宿,水患得以解除。这其中就包括兴化县的余水。同时使水上贸易和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道光】重修宝应县志》中的射阳湖
清沟父老在该镇元君殿后树墩歌颂他的德政,时称“杨公墩”。《【光绪】阜宁县志》记载:“杨公墩,在清沟镇。明盐城令杨瑞云开浚射阳湖,土人即所挑之土为墩,以志惠爱。”百姓望墩而拜,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与敬意。经过前后五年的努力,盐城的各项事业步入正轨,百姓尊称他为杨公、“神明”。
04
主修《盐城县志》,传承文化
杨瑞云还有一大重要贡献,即主持修编了现存最早的《盐城县志》。可以说,这是盐城已知最早的历史文化工程,为后人了解盐城、走进盐城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其中就有筑塞石哒口、疏浚射阳湖的详细记载。
盐城历代旧志丛书
此时,杨瑞云对治理盐城已胸有成竹,一直牵挂于心的编修县志也正式提上日程。他就召集诸生,开始系统编修《盐城县志》。
当时盐城人夏应星,字念凫,是万历二年(1574年)的进士,与杨瑞云是同一年考中的,曾做过河南府推官、长沙知府。后来因故回到故里专心修志。从万历七年(1579年),也就是杨瑞云来盐城县任知县的那一年起,夏应星就开始修县志。
杨瑞云得知后,大力支持。因为修志是官修志书,是当时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杨瑞云特地为此书作序。在序中,他论述了志书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盐城的地域特点、民风民情、历史文化、修志的目的和意义。他写到:“盐城,淮之大县也,故无志。夫志者,识也,识之以考镜古昔而相土辨治也。县无志,何观焉?余自己卯岁蒞盐城,盐城人士盖数以志请。于时,鱼鳖之民,方患苦洪水;鸿雁之夫,半流入他郡。疮痍满目,百废未举,安暇问志事?盖数罢之。猥以庸譾,只役斯土者,且五年,所乃者一切稍稍就理。于是始进诸生,属之分局而撰志概。余复乘水土簿书之暇,蒐览诸籍,摭捃其事之属盐城者,而间与吴山人参订之。志成,凡十卷。夫盐城者,其地则据溟海之胜,其人则多忠孝节义环玮之行,其著作则有皇汉之文。余得握符为斯地主,有厚幸焉。昔太史公登箕山而吊许由之冢,过大梁之墟而求问其所谓夷门。矧也,盐城多贤,矧余且久于盐城,以其故,每凭轼过昔人遗迹,辄徘徊歌思而不能已。藉今仅徘徊歌思而已也,而莫为之志以传,即地灵与昔人交谯让我矣。于是卒卒竟志事,而于前所言数者,特繁不杀云。万历十一年癸未仲春朔日南海杨瑞云撰。”
明·万历陈应芳绘制的《下河图论》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盐城,是淮安府的大县,过去却没有县志。志书,是用来记载(地方情况),凭借它考察探究往昔(之事),并勘察土地、辨析治理(方略)的。县没有志书,拿什么来了解(当地情况)呢?我从己卯年开始治理盐城,盐城的士人多次用修志的事请求(我)。当时,水乡的百姓,正遭受洪水的苦难;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一半流入了其他郡县。灾荒衰败的景象满眼都是,各种荒废的事业还没兴办,哪里有空闲过问修志的事呢?(因此)多次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我凭借平庸的才能,在这片土地任职,将近五年,所幸现在一切渐渐得到治理。于是开始选拔各位生员,嘱托他们分工撰写志书的梗概。我又趁着处理水利、土地、文书等事务的闲暇,浏览各种典籍,选取那些属于盐城(历史、事迹等)的内容,不时和吴山人一起参酌订正。志书写成,共十卷。盐城这个地方,地理上占据滨海的胜景,这里的人多有忠孝节义等美好的品行,这里的著作有大汉(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章。我得以持符节成为这片土地的主政者,是极大的荣幸。从前太史公登上箕山凭吊许由的坟墓,经过大梁的废墟而探问所说的夷门。唉,盐城有很多贤能之人,我又将长久在盐城任职,因为这个缘故,每次凭借车轼(代指乘车)经过前人的遗迹,总是徘徊咏叹、思念(他们的事迹)而不能停止。倘若现在只是徘徊咏叹、思念而已,却没人给他们修志来传承(事迹),那就是地灵(之地)与前人一起责怪我了。于是最终努力完成修志的事,而我之前所说的那几点,特地详细记录而不删略。万历十一年癸未年仲春初一,南海杨瑞云撰写。”
明·万历陈应芳绘制的《下河图论》
杨瑞云还邀请了当地的三才子之一的宝应人吴敏道参与编著。吴敏道号八宝山人,虽一生未取得功名,但才名籍甚(当时名气很大)。他曾两次到盐城,一次是隆庆五年乙巳年(1571年),一次是万历辛巳年(1581年),后一次到盐城帮助杨瑞云修《盐城县志》十卷本,负责校对工作,论者认为其参订之功居多。吴敏道还为《盐城县志》作了跋。在跋中,他感慨地写到:“(杨瑞云)据案太息曰:邑安得无志,今我不述,后将何观哉?”可见,杨瑞云是将修志作为重要历史使命的封建官员,对于今天主政一方的官员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万历十一年(1583)春,他主持编纂的《盐城县志》问世,这部盐城县志,记载了盐城的地理、建置、民风、人物、艺文等情况,成为后世了解盐城必读的书籍。同年,都御史凌云翼委派他和泰州分司运判宋子春大修范公堤,建泄水涵洞、水渠17处,闸1座,解决了盐城东部(包括今建湖县上冈镇)的水患。
05
疏导神台河,再解水患
对于兴化等地的余水如何排走,杨瑞云并没有置之不理。他主持疏浚射阳湖,就是有力的措施之一。但因黄河泥沙仍不断汇入射阳湖,即便人工不断疏浚,最后还会淤积。对于这一现状,后来的兴化县令欧阳东凤看得很清楚。他为兴化余水如何迅速排走,四处奔走,认为有两条路径,一条走盐城东境入海,一条走盐城西北部入海(即今建湖县、阜宁县、射阳县一带)。
他到盐城境内勘察水情,与盐城知县杨瑞云一道,发现丁溪、草堰、小海三条河流及其上的三座水闸已经疏通修建完成,水流顺畅。他们又到盐城西北部勘察,认为要根据水的形势来因势利导:“水以就下为性,以生物为功,虽非全利,亦非全害。故善治水者,因势而利导之”。
兴化余水经建湖的路线图
欧阳东凤知道西南部余水历史上都走射阳湖入海,但射阳湖重新淤积已不可避免,经过考察,认为要开辟新的路径,可以在射阳湖东面二十余里的神台河(在今盐城市建湖县)上做文章,通过神台一线排泄兴化等地的积水。
他和杨瑞云上报都御史凌云翼,呈请疏浚河道,得到朝廷批准并拨银两。随后他俩亲自勘查,督工开浚,使诸水由庙湾新丰市入海,减轻了里下河地区的水灾。
杨瑞云历任华亭知县、盐城知县、户部主事、淮安分司盐运判官和陕州通判等职,约1590年后辞官还乡,卒于1600年后。
作 者:王义云,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宣传处处长。
- 上一篇:陈 宇:任中敏、朱自清的交往与疏远
- 下一篇:无